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后来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她长得很美,肌肉骨骼光滑,举止脱俗。从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有着愤世嫉俗的性格因素,对当时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她写了《螃蟹颂》,对贾雨村等那些无法无天的官场人物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欢的歌词,其实也是一首富有孤独、愤怒、叛逆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和性格的认识早已偏离实际。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精明,能得人心,得贾家称赞。“可事实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仅仅因为性格就得罪了父母!比如小说第二十二回,宝钗曾写了一首诗《更香谜》,让贾政大失所望,认为是“小人作此表情,更觉不祥,无一长生”。第四十回,贾母随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宝钗园的室内陈设简单,引起了贾母的极大不满,认为这是在亲戚面前扫了她的面子。对于宝钗,贾母说“不要闹了”、“不要像了”、“不要太超脱了”、“我们老太太越来越要住马厩了”。-所有负面评论。后来在“荣国府元宵宴”的时候,贾母命自己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陪她坐在主桌上,只把宝钗推出主桌,和、李奇坐在一起。无疑,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变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的“城府深,能得人心”,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不屑于玩弄任何“才能”来取悦父母的人!巧的是,脂砚斋对柴、戴写诗的评价也是:“我不计较,戴青不做。”真正同情弱者,却“不屑”权贵,这才是宝钗行为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仕途经济”。相反,宝钗和宝玉一样,痛恨当时的官场,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只是希望宝玉能掌握大权,消灭那些“小鹿”。就像她在《蟹赋》里说的,“酒不腥还用菊花,防寒积需用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直言不讳的劝告,她的话一度引起宝玉的误会,以为是所谓的“屁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宝钗的《蟹赋》,不禁为宝钗的愤世嫉俗叫好,大呼“喜写”!耐人寻味的是,这位被宝玉视为“从不胡说八道”的“知己”的林妹妹,后来真的以“胡说八道”劝诫宝玉,告诫他:“你从此可以改脾气”“我劝你改脾气”。而且,在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和黛玉的态度几乎完全不同!包与戴这种看似近实则远的关系,与与宝钗这种看似远实则近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曾经的心腹挚友脂砚斋更是洞若观火。他(她)们早就指出,在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柴和余在外表上比谁都更接近,而且...他们离得很远,又离得很近。近如宝玉,远如宝玉。”“柴和玉相距甚远,彼此靠近中远,是两只重要的股票,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宝玉和黛玉看似志趣相投,实则思想立场截然相反;宝玉和宝钗看似理想志趣不一样,其实选择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的极度反感!

于是,作者借助自己的化身——瘸腿和尚和道士,为宝玉和宝钗安排了一场“金婚”。这段姻缘的目的是借助宝钗在老子、庄子、禅宗等“出世”哲学中的“识”,引导宝玉“悟道”,最终推动他出家,让沉迷红尘的顽石早日回归荒山。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首“禅定”是宝钗推荐的歌曲《山门》。寄生草”。这叫“听曲文宝,悟禅”。胖评最后三十稿,宝玉终于在宝钗的指点下出家。宝钗为此牺牲了尘世的幸福,付出了半生孤独的代价。但她没有抱怨,因为帮助亲人摆脱精神痛苦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胖批判所暗示的:“你通过寒冷知道喜怒哀乐,即使离开也能心安,所以叫冷香丸。也有说香可寒,世间万物不可寒。"

《成高本》后四十回明显篡改了曹雪芹的原著思想,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要主题。于是,后来的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论出现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显然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