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西厢记》取材于唐传奇《莺莺传》,作者是
元代《西厢记》取材于唐传奇《莺莺传》,作者为王实甫。
王实甫(1260 -1336),大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文学派”的杰出代表。
王实甫的作品全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湛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人民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元曲词汇。杂剧有十四种,其中有《西厢记》、《立春堂》、《破窑》三种。《破窑记》讲述了刘月娥和吕蒙正的悲欢离合。有人怀疑不是王师傅写的。此外,还有“茶船”和“芙蓉阁”两种,各有9折优惠。
《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元稹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它是根据金代董洁媛的《西厢记》改编的。在剧情上与董希祥相差无几,但在各个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加工、发展和完善,使得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准确、引人入胜。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原音韵曾以西厢记1版的文曲为“定格”的例子。
元末明初贾著[凌波仙]说王实甫“作词羡韵,中年士子低。新杂剧,老传奇,西厢记,得天下冠军。”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盛赞王实甫词“花间之美”,“叙述委婉,深得诗人们的意趣”,“非常好的句子”。可见其作品在元明之际的高度重视,《西厢记》已经堪称“杂剧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