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民的德治、仁政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志,是民族思想和正统思想的反映。

《三国演义》生动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化身。

三国故事基本上是以魏、蜀、吴的兴衰为主线,以战争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为素材。90多年的兴亡史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黄巾起义到赤壁之战;第三阶段是从三国鼎立到诸葛亮去世。

其间,随着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纷争,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以及文臣武将的巧妙方案,一个一个的被带了出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张卉小说的结构轮相互呼应,循着主线发展,自始至终在分散与一致中有集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体系。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场战争的特点。注重描写特定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引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功较量上。

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一场战争的写作也随着战争的特点而变化。在书写战争的同时,也将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辅助手段来书写,使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战争显得轻松缓慢。

如赤壁之战前孙与刘的合作,诸葛亮与周瑜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特别注重将人物置于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其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背信弃义,一举一动似乎都隐藏着阴谋诡计;张飞口无遮拦,一无所有,只有天真和鲁莽;诸葛亮胸有成竹,面对事情总能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关羽“温酒杀华雄”、“过五关杀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独骑救少爷”、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名篇更是广为流传。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