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崔璀的人物分析

崔璀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纯洁的小女孩,是作者致力于“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当崔璀来到这个世界时,她是爱的天使和爱的精灵。她的祖父把她抚养成人,老老少少住在一起。她既是爱情的女儿,也是自然的女儿。

在她那里,“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神和化身。崔璀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渐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崔璀的爱情启蒙阶段。当她第一次看到镇上的龙舟时,爱情的种子发芽了。

第二阶段:崔璀爱情的觉醒阶段。两年后,她进城看龙舟,爱情意识彻底觉醒。?

第三阶段:崔璀执着的爱情阶段。她爱上诺松后,没想到诺松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诚,她明确拒绝了爷爷。然而,她与诺宋的爱情却突然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诺松离家出走,爷爷去世,让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一样守着渡口,爱人等着诺回来,充分显示了坚强的性格。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洞为背景,用抒情诗和散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船夫姑娘崔璀纯洁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善与美。由于《边城》的审美艺术,小说《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扩展数据创建的背景

《边城》写于1931年,正是沈从文爱情生涯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但总体上还是略显平和的。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走在前列。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绘一个类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为城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世界上还是有纯洁自然的爱情,生活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审美理想,是其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边城》讴歌传统文化中保存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被破坏,物质主义、金钱主义到处浅薄、庸俗、腐败而言的。

《边城》中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谈等级或效用。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亲相爱。爷爷对孙女的爱,崔璀对傩纯洁的爱,天宝兄弟对崔璀真挚的爱,兄弟间真挚的兄弟情谊,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尽力描写湘西自然的清澈,也描写湘西人内心的清澈。《边城》用歌曲描述了求婚,兄弟的婚姻,祖父和崔璀的依赖。湘西人的这些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都隐含着古代美德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丧失的悲哀,以及对现代文明泛滥的物欲主义的批判。作者强调湘西人的生活方式,也想重建民族道德和人格。

参考资料:

边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