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没谈过的事情。

读完马克·李维的《3小时46分钟我们还没谈过的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朱莉娅从记事起就缺席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她的成长,她对父爱的渴望变成了对父亲的怨恨,父女关系降至冰点。两人很少见面交谈,观点几乎没有交集。就在婚礼前三天,正忙着准备婚礼的朱莉娅接到了父亲秘书的电话。正如她所料,她父亲不会来参加婚礼。但这一次,朱莉娅必须承认,父亲的缺席理由无可非议。他去世了。朱莉娅在婚礼当天埋葬了她的父亲。然而,葬礼后的第二天,她的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朱莉娅收到了一个大木箱,里面有和她父亲一样的蜡像。她上衣口袋里有一个遥控器和一本手册。当她按下按钮时,她父亲立刻死而复生。阅读成绩9.2。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解的事物来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们固执的认为自己明白了道理,也不沉默的解释。我们总觉得对方会理解,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看问题。但这真的是事实吗?就像书中的女主角一直很讨厌自己的父亲,认为父亲在试图控制她的生活,不爱她,没有陪伴她。她一直很恨父亲,恨父亲对她的所作所为,却一直没有好好理解和沟通。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是这样的。我曾经以为父亲不爱我。他总是对我发脾气,作业没做好,考试没考好,吃不好...这些都可以成为他骂我的理由。当时我难过得只想死,好摆脱他的责骂。我们之间的对话很少,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火药味,仿佛我对面的人是深仇大恨的敌人,但其实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一生都扎根在黄土地上。他经历过,知道当农民的艰辛。不管是下雨还是下午天气热,他都要提起锄头在地里干活。没有工作就没有收获,凭什么养活一大家子,他没有文化。他只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这个小山村,才能过上只吃不喝的生活。他只是想让我以后的生活更轻松更好,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他只会在我没有做好作业,没有好好学习的时候发脾气,对我大吼大叫。我爸是农民,村夫,没什么文化。他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孩子的爱。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得比他好,最原始最单纯的爱。

那时我在做什么?我只想逃离他的责骂,逃离他,远离他。我希望我足够大,足够独立。于是我努力学习,选择住校,即使放假也很少回家。后来成绩终于提高了,我也长大了。他之前发脾气了,但是我们还是有点疏远。高考成绩不是很好,但也不算太差。我去了北方的一所大学。

我妈得知我要去这么远的城市读书后,整天在以泪洗面,担心我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担心我太想家。我父亲只是说我很好,终于离开了这里。

父亲送我去大一新学期。他回来时买了一张票。他站了20多个小时才买到票。这些都是我妈后来说的。我父亲什么也没说。他们知道我可以一个人去,但即使他们知道我可以,他们还是不放心我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有送我去学校,他们才能安心一点。将来,他们会想念我的。

我永远是他们不信任的孩子。不管我有没有长大,我有能力处理一些事情。现在我在工作,做我喜欢的事情。每次打电话,我们还是不怎么说话。他们只是说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在家不用担心。

每次不用那么辛苦,他们只会说:“如果你还能动,就多受一点苦。这会减轻你的一点负担。当我们真的搬不动的时候,你的担子还很重,你才刚刚开始工作。不容易。”

他们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也从来没有说过有多爱我,但我知道他们最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不用多说。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在减少。随着他们的孩子长大,我们逐渐离开他们独自生活,开始有自己的家庭和更投入的人。然而,从我们出生开始,他们就把他们的爱投入到我们身上。当我们让他们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他们留下的只有我们陪伴他们的旧时光。他们怎么生活,怎么有自己的生活?他们老了,但他们爱我们的心更强,只要。

深情难回。我们在恋爱的时候,会想想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多少。如果对方没有回报我们同样的情意,我们会感到难过和失落。可是我们的父母深爱了我们几十年,却从来不希望我们回报同样的爱,更不要说不爱你了,但是深爱你早已成为生活的全部。

我不知道如何爱你。我只会用笨拙的方式爱你。只要你好,你开心,我就开心。你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我不会因为爱你而告诉你我为你做了什么,因为那对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在小说的结尾,朱莉娅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女儿找到了初恋情人,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心里有了另一个人,而不是本该结婚的亚当。她嫁给亚当只是因为他对自己好,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而不是出于爱。文章里有一句话“你应该有一个为之疯狂的人,而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爱你。”

最后摘录一些文学朋友对这本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