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东北为何爆发大规模鼠疫?
清朝末年,东北大鼠疫的病源物不是老鼠,而是旱獭,旱獭是主要生存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中国东北,穴居于干燥寒冷的革甸中的一种啮齿类小动物。
20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热销。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
中俄商入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杀獭队伍中。
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暖、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入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疫。
此次鼠疫灾难正是猎取旱獭皮毛,使人类进入了鼠间鼠疫的传播链,导致了鼠间鼠疫向人间的传播。
导致此次东北大鼠疫的疫源地在俄罗斯境内。随着染疫劳工的回国,才使鼠疫由俄境向中国东北境内传播开来。
早在1910年的春夏之交,在俄境西伯利亚的斯列坚克斯即已发生鼠疫,接着俄属黑龙江下游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城也发生了鼠疫。但因俄属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加之俄国方面控制严密,使疫情未得肆虐。
当时的俄方出于自身防疫要求,将有染疫嫌疑的中国人驱逐出境,从而直接导致了东北鼠疫的发生。1910年10月25日中国境内首先死于鼠疫的患者,即是由俄境刚刚归国之人。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哈尔滨,此次流行鼠疫的范围为中国五省区,仅鼠疫流行中心东北三省被疫地就有69处,其中辽宁省29处,吉林省24处,黑龙江省16处。疫死5000人以上3处,疫死4000人以上2处,疫死3000人以上1处,疫死2000人以上2处,疫死1000人以上6处,疫死500人以上9处。据统计,死于此次鼠疫的人数达6万余名,仅东北地区死亡人数即达51155名。
对此次东北大鼠疫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如成立专门的防疫处、隔离患者和烧埋尸体等,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用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防疫,为后来的防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