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午夜阅读》中选出5条经验教训
午夜后阅读1
本文从吴先生从农村到城市的家庭说起。因为吴先生受不了老实的吵闹,脑溢血而死。许多人参加了吴先生的葬礼。吴同意等人提出的“由几个不同规模的企业家组成一个新的集团来做卖空交易”的建议。与此同时,吴的妹夫也同意加入以赵为首的多头公司。从此,吴和赵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开始了。当时时局动荡,吴的农村老家遭到抢劫,损失严重。为了筹集资本开办新厂,他剥削丝工,导致丝工罢工示威,最后因炒股失败沦为“买办”。
小说第1章通过吴先生的进城拉开了全书的序幕,第2-3章通过吴先生的葬礼邀请了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也为“三大火线”埋下伏笔。第四章描写双桥镇农民暴动,因后期未续,有脱离全书之嫌。5-8章描写吴荪甫三面出击,全线胜利,形成一个小高潮。第9-12章讲的是武曌的战斗方法,第13-16章讲的是吴荪甫因为工人运动的兴起而腹背受敌,第17-19章讲的是吴荪甫最后的挣扎。
从小说内容看,主要写了三条线路上发生的事情:一是公债市场的斗争;二:裕华工人罢工;三: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的矛盾为主线,展现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城乡工农斗争,民族工商业兼并,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气势恢宏,作品通过众多的线索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多方面展现了黎明前的“子夜”。
午夜阅读反思2
《子夜》的创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准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笔者走访了企业家、公务员、革命家等人,参观了证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阅读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议文章。《子夜》是在掌握大量材料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反映了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在旧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分析和评价。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帝国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中国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城乡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全面的革命斗争。故事就是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下展开的,人物也是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下塑造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活跃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而且通过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清晰有力地展现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波澜壮阔。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它描述了1930年两个月(5月至7月)的事件,这些事件掩盖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具有重大历史和社会意义的复杂生活现象通过严谨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
《子夜》的情节中心是以赵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产阶级和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是赵声败于吴。作品以其全景式的宏大画面,有力地表明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更多的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被殖民化”。
午夜阅读反思3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吴荪甫的典型创造最为突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吴荪甫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他野心勃勃,想把所有所谓半死不活的企业家都搞垮。他有勇气,懂得“量少不是君子,无毒不是丈夫”的名言,懂得把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也有学历,有阅历,有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的丰富经验。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的事业不能动。他面临着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掮客、金融买办资本家赵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二是与工人阶级的尖锐对立。他处于矛盾的中心,事情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他性格的方方面面:他时而果断,时而犹豫,时而自信,时而颓废恐怖,遇到事情看似胸有成竹,实则往往行为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真实反映。
在《子夜》中,茅盾通过林的口说出了一个基本的想法,吴荪甫在她心目中是一个“英雄的骑士和?王子?”(第三章)。一方面,吴荪甫欺负比他小的企业,却斗不过比他大的,如赵等。所以吴荪甫后来想,“他知道他以前套在朱吟秋头上的圈子,现在被赵扩大了,成立了那个公司”(第17章),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者描写吴荪甫的语气充满了激情:“孙福的野心很大。他富有冒险精神和努力工作的勇气;他喜欢和像他一样的人发生关系。当他看到一些好的企业掌握在没有知识、没有手段、没有勇气的平庸之辈手中时,他是很讨厌的。对于这种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孙富往往有意毫不留情地打倒他们,把企业攥在自己的铁拳里。”(第三章)这种眼光和气度是别人没有的,有一种气度不凡,居高临下的感觉。茅盾在《子夜》中赋予了吴荪甫浪漫的气质。
午夜阅读的反思4
吴荪甫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也不同。他是在德国留学的留学生,海归,留学回来创业。他接受了具有现代背景的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在1930的世界里,德国走在了现代科学的前沿。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德国的崇拜有点像现在对美国的崇拜,在科学、经济包括人等等方面都有高度的纪律性。德国在各方面都是世界的典范。所以茅盾让吴荪甫去德国留学,很明显地透露出他有近代教育背景。按照我们今天说的,是最符合世界的。
吴荪甫一出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他利用父亲葬礼的机会,联合另外两个老板成立了信托。如果这个信托完成,他可以一口气吃掉八个工厂,把交通、纺织、电力等多项事业垄断在自己手里。如今,它将成为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棉纺行业现在是夕阳行业,但在当时恰好是新兴行业。所以,他做的是棉纺织、电力、交通等等,都是和现代化息息相关的。在这个基础上,吴荪甫作为一个资本家,是不考虑自己赚钱的。他已经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和企业行为与国家的利益和前景联系起来。所以,当他们打算联合这家公司,把八个工厂都吃掉的时候,吴荪甫看着企业合并的草案,通过这个草案,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想象:
吴荪甫接过“稿”,一边看,一边从纸上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设想:高大的烟囱像森林,冒着黑烟;船乘风破浪,车过原野。他不禁微微笑了笑。而他的理想也未必完全被压榨。(第五章)
当时和他们合伙的一个叫唐云山的国民党政客,和吴荪甫谈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还有的人就是想赚钱,根本不在乎这个。"只有吴荪甫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芒."第三章说明,它实际上是吴荪甫所想象的,与孙中山和当时中国所有民族资产阶级的想象是一致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那就是想象现代化。当中国人进入20世纪时,他们最大的梦想和最大的“正统”是如何使中国现代化,如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强大的国家。这时候茅盾一下子给了吴荪甫很大的人格。作家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起点,就是通过这个人格来渗透现代化的品质。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就是和我们中国如何发展现代化的民族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天衣无缝的。
这样的资本家必然会对政治和国家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吴荪甫和他的妹夫杜竹斋谈话。因为杜竹斋是银行家,他说:“我开什么厂?真是个淘气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开银行?以我的资本和精神,经营银行应该不会落后于别人吧?现在偌大的上海银行,开业也不过十万?”但另一方面,他又说,“只要国家像国家,政府像政府,中国的工业就一定有希望!”(第二章)茅盾想象的资本主义力量其实很大。他们的经济活动已经与当时的近代中国政治紧密结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纵当时的军事和政治。
吴荪甫有很强的现代性格。过去研究过,吴荪甫的场景,比如客厅、工厂、办公室、汽车,都是公共场景。几乎没有一个是幽闭恐怖的,静止的场景。而其他一些大佬,比如他的竞争对手赵和赵,都是偷偷摸摸的。第一个场景是在花园的假山后面,好像他们在密谋,然后在酒店,也是很私密的地方,这个身影一直在暗处。在公众场合,吴荪甫的一切行动都是匆匆忙忙的,总是一个动作。他下了车,进了客厅,发了脾气,处理了公务,然后马上出门,好像茅盾是个摄像头,一直跟着这个人。这个艺术形象一直在动,情绪在动,脸在动,身体在动。它总是通过一种强烈的动态来表现这个人的性格。比如第七章,写的是吴荪甫在等待公债投机的消息。他一出现,就一个人在客厅里踱来踱去,看看时间,自言自语,在书房里打电话,跟费小胡子说话,连眉毛都动了:“吴荪甫不耐烦地哭了,心里闷了一会儿,觉得屋子里阴森凄惨。他一伸手,就打开了写字台上盖着黄绢的大灯。一道黄光落在吴荪甫的脸上,他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两道浓眉在他凶狠的眼睛上方簌簌作响。”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张力感,这个角色的出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后来,吴荪甫彻底垮了,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突然强奸了一个女仆,仍然依靠生命力产生的兽性力量。
如此强烈的运动感,结合汽车和1930年代最现代的场景,被赋予了某种以现代为特征的审美追求。开头车内写着:“车越走越快,沿苏州北路向东,在外白渡桥向南转弯时,三辆车就像一阵风,速度为每分钟半里,创1930年新纪录。”他在作品中几次写到“1930式”的汽车,“旋风般向前”,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交织着内心的焦虑。要理解古典意义上的美,美必须是田园牧歌式的,以静为主。我们看国画,里面没有人在跑。人们在钓鱼,喝酒,这很和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形成一种美。这是中国古典作品的美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后一个细节被无限扩展,无限再生。比如红楼梦里吃碗茶就能吃一章,这是经典的描写方法。并不是所有的现代文学都是动态的,但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似乎处于一种被鞭打的环境中,整个人被卷进一个社会系统中,这是一种奔涌的动态。这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艺术家关注的审美现象。20世纪初,它也存在于中国大量的现代作家身上。郭沫若早期的《女神》,充满了这样的诗句。城市在动,号角在喊,鼓声在响。为什么?正是通过这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和行动,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节奏。那么,这样的时代节奏,一定与一个喧嚣而不稳定的现代都市有关。
茅盾演吴荪甫的每一个细节,处处都有动感,不能说是故意的。这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姑且称之为现代人的性格。并不是说莽撞和东奔西跑就是现代人的性格。吴荪甫具有现代文化背景、现代人的素质和现代人格,是中国小说中很少出现的具有现代人格的形象。
午夜后阅读5
《吴荪甫》的人物性格并不现实,蕴含着茅盾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从仰视的角度写出来的。比如第五章,吴荪甫是从他妻子的角度写的,带着崇拜的神情。首先,吴少夫人担心她和雷参谋的私情会被她丈夫发现,所以她非常害怕。吴荪甫道:“该来的终究来了!”她脸色苍白,神经质,神经质,完全没有夫妻平等。看来她只有等待吴荪甫的裁决了。”吴少夫人忽然抬头问道,“坐在沙发上,她一直抬头看着在她面前走来走去的丈夫。吴荪甫在文中全是那种威风凛凛的高大形象:“锐利的目光在闪耀?这是一个可怕的撕裂人们的眼睛。”“他站起来,踱了几步,用力地挥动着手臂”,“他用狞视的目光盯着空中”,“然后,不等少奶奶回答,他突然放下手,大步走了出去”。这是一个强大的形象,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后来“资本家”这个名字在政治上不太光彩,评论家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把吴荪甫分析成几种性格。都套用了一些政治概念,破坏了艺术形象的完整性,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其实从头到尾,吴荪甫都没有什么丑陋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二元性。茅盾本人是站在林的立场上,看着一个“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王子”,也就是白马王子,是从很远的天上来的,吴荪甫是从德国读了一本书回来的。他是一个成功的人。《英雄》这一具有现代人格的艺术典型,在上海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魅力。“骑士”,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词。骑士今天不见了。没有人再用这个词了。即使在塞万提斯的时代,“骑士”也是不可理解的,唐?堂吉诃德完全是被嘲笑的,但是骑士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就是说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爱的人,他可以冒着超出自己能力的危险,和车拼命。跟风车斗最后注定要失败,但他可以为了一个没人看得见的莫名其妙的信念而毁灭。吴荪甫其实也有这样的精神,所以这是一个悲剧英雄形象。
《子夜》的结构宏大而严谨。为了包容复杂的矛盾、丰富的生活和众多的人物,为了使线索清晰明了,作者在构思上煞费苦心。首先,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序言。前两章通过描写太公吴的突然去世,各种各样的人来到吴家吊唁,自然而巧妙地使许多人物出现,既初步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引出了各种矛盾的情节线索。其次,在主体部分(第3章至第16章),安排一条主线和若干条支线交叉的网络结构。吴与赵的斗争是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主线。每条支线都有自己的发展脉络,服务于主线的发展,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后三章作为全书的高潮和结局,笔法恢复到主线,重新书写吴荪甫挽救危机的努力,跌宕起伏,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