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死于1321。他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大部分(现在北京)人。马致远的名字是不祥的。“东丽”这个名字是后来为了显示陶渊明的志向。他的时代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出生年份应该在至元之前(从1264开始),他的死亡年份应该在知止改革和泰定元年之间(1321-1324)。曾任江浙行省官。
马致远的杂剧有十六种,现存的有七种:《江州司马清泪》、《汉宫秋孤雁》、《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子夜雷鸣福碑》、《马丹阳三次当风子》、《开坛教黄》和《西华山陈抟高眠》。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东丽乐府一卷,收入104首,17集。他的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在诗中说:“仙马在花丛中,神仙集中远”,“名香遍梨园”。
马致远在世时,蒙古统治者开始重视“遵汉法”,任用汉族文人,但未能普遍实施,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点幻想,更多的是失望。早年,马致远在仕途上有野心。在一组流浪歌中,他声称“自己写了诗,献给龙家”,但久久无果。后来作为地方小官,完全不满意,工作时间大概也不长。在这样浪费的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他一边抱怨,一边声称自己看透了世俗名利,视自己为隐士,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剧中讲述了王昭君出塞与婚姻的故事。历史上的这件事,原本只是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依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南匈奴的故事,却加入了赵君请出要塞的故事,以及元帝被其美色惊呆,欲留而不能,使之成为一个故事。后来的笔记小说、文人诗词、民间歌咏文学都多次提及此事,大大完善了史实。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增加虚构,把汉与匈奴的关系写成一个被强大匈奴压迫的弱小汉王朝。把昭君去要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索贿未果,在画像中丑化昭君,战败后逃往匈奴,领兵进攻,逼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懦弱、多愁善感、深爱着王昭君的皇帝;昭君的结局,写的是在汉匈奴交界的黑龙江投河自杀。这样,《汉宫秋》就成了一种在一定历史背景的托辞下,很大程度上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的秋天,可能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怀。但要注意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为虚无缥缈。所以过分强调这方面是不合适的。这部剧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反映了个人在国战中的不幸。比如金在蒙古的压迫下娶了一个公主,他的嫔妃和宫女在宋朝死后都被带到了北方。这些当代史实会给作者很深的感触。《汉宫之秋》是最后一部剧,主角是汉朝皇帝。剧中,皇帝无法主宰自己,也无法留住心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被历史巨变所颠簸的内心情感就更加强烈了。其实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的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当朝臣们以“败于女色”为由劝汉元帝放弃昭君时,他愤怒地说:“昭君虽有成功也有失败,谁是这样的呢?你的天子官位不自由!”灞桥送行时感慨地说:“我夫妻俩快了,我们小家也假装出门了。”表现出对夫妻共同生活的羡慕。尤其是《孤雁梦里行》第四句,是一段悠长而悲凉的歌词,表现了汉元帝对爱侣的无限眷恋,也让剧本的悲剧氛围更加浓郁。这里在刻画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祝福碑》也是马致远早期的剧作之一。写张高这个落魄书生是不吉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吉利。连建福寺的长老都让他在寺里印碑文,拿去北京卖作路费参加考试。闪电会在半夜毁掉碑文。后来时来运转,在范仲淹的支持下,中了状元,大有作为。剧中很多地方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比如:“这堵墙挡住了贤德之路,那堵墙挡住了仕途。
现在越聪明,越患聪明,越享痴呆,越变越富。“这部剧反映了作者不满现状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也反映了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低的情况下的苦闷。
《衫泪》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的爱情剧,虚构了白居易和妓女裴星女的悲欢故事,中间夹着商人和夫人的欺骗和破坏,产生戏剧纠葛。在文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爱文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一种苦闷文人的自恋。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剧是“神仙道学”。《岳阳楼记》、《陈抟高眠》、《任凤子》、《黄梁梦》等都讲述了全真教的事迹,宣传了全真教的教义。这些道教神仙故事的主要倾向是宣扬人生如梦,富贵功名不足挂齿,要人们把一切都告诉我,摆脱家庭、妻儿的一切羁绊,在隐居山林、寻求长生不老中获得解脱和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斗争,是一种懦弱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该剧也批判了社会现状,否定了以名利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将人生的“自适”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也包含了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尽管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元杂剧众多的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从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联系,马致远的剧作现实主义色彩不强,人物塑造也不是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张力,但有很多自我表现的元素。包括《汉宫秋》等历史题材的作品,剧中人物往往游离于戏剧冲突之外,作出长篇抒情,往往是作者通过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岳阳楼里,吕洞宾唱的《何心郎》:
看龙腾故国,我笑曹操奸雄,我哭霸王。为兴亡而笑哀叹,夕阳却晚了。如果你想念我们一百年,你就在这个转折的中间。我听见楼前饮茶的人,像河面上的野鸥一样争吵,百年人的境遇虚幻。
这其实是作者在他的散曲中多次写到的一种人生感悟。
如前所述,《马致远》中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都不是很强。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表达的生命情感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敬仰,二是语言艺术高超,马致远的杂剧语言古典,但不及《西厢记》、《吴彤雨》华丽。而是将简单自然的句子提炼为精致传神的表达。如《汉宫秋日》中的一首瑶族民歌《惊雁》:
丫丫飞过虎杖,孤雁不曾离凤凰。铁马在檐间铿锵,厅中御榻无人。寒冷更甚,树叶沙沙作响,蜡烛昏暗,长门很安静。
作品风格
奔放中,尽显其典雅沉郁的风格。
马致远的杂剧语言优美,善于把简单自然的句子锤炼成细腻传神的表达。文曲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散曲。拓展题材领域,提高意境。语气和谐优美,语言简洁大方,雅俗共赏。
文字清晰飘逸,却不华美。太和尹正谱被评为“马东利之词,如朝阳鸣凤”。其字典典雅美观,可与荆灵光复媲美,有振聋发聩之意。而如果凤凰在天上飞,它怎么能和每一只鸟说话呢?宜凌驾于英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