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岛独白的思考
看完《孤岛独白》,在书店转悠了五六分钟,终于找到了想看的书。我喜欢在书店里寻找一本书,只靠它的封面、书名和简介就能吸引我,但也不是100%可能。当我注意到这本书时,它还在书架的角落里。也许我身体里孤独的灵魂随着这本书产生了* * *振动。让我注意到它,投身于这本书的世界。
作者在《给孤独者的书》中写了这本书。可能每个读者都是书中的一个Ica,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我在岛上看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花开花落,星移星移,生命来来去去。”在看着这些变化的同时,笔者也深感孤独。主角伊卡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映射,也可能是每一个生活在岛上,感到孤独的人的映射。他们生活在这个岛上,目睹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了解这里的人们。他们熟悉这片土地,但他们感到非常孤独。这本书描述了岛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在那个岛上,有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环游世界,有的人被关在坚固的铁笼子里,不放弃追求自由。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白,是心中孤独的思念。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在看似繁华的孤岛上,他们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却在外遇中感到孤独。
有时候看事情更清楚的人往往更孤独,因为他们没有沉浸在美好的表面,独自追求真实的结果。我们不确定自己看到的是否正确,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就像看电影一样,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活下去,主角永远不会死。这就是所谓的“正确”方向。但如果这时有人说,那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死,反派也可能战胜正派。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活该挨打。而这样的人很可能会被别人孤立,但这是个例,不是绝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事件当中,清醒的人会在喧嚣中保持理性,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做出往往出乎常人意料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所以那些清醒的人会被视为异类,只能享受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清醒的人可能是孤独的,他们看得太清楚了,但他们也懒得去竞争。但清醒不是坏事,孤独也是。只有学会享受孤独,保持清醒,才能在孤独中成长。人生的列车,到了终点站也许只有一个人,但沿途的风景依然美丽,一路上奔跑歌唱的我们并不孤单。
读完《孤岛独白》后,我久闻蒋勋这个名字。他是台湾省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在古都Xi安,在台湾省长大。他现在是联合文学的总裁。蒋勋的流浪气息很浓,他始终有一颗热爱流浪、习惯流浪的心。他曾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总觉得我是一棵树,它的根在土壤里,但它的种子已经随风而逝。”1974年夏天,他搭便车环游了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和希腊。1983前往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唐朝遗迹;1987年,他周游世界,创作了《在路上的书》系列...到处都有很多足迹的蒋勋,也有一种宁静的旅行体验——旅行是最好的休闲方式,是可以寓教于乐的绝佳自然生命历程,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阅读蒋勋的《孤岛独白》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叫做“独白”,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达。在有些人眼里,一切都只是自然现象,但在有心人眼里,肯定也会如此。大雁南飞,心里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痛。野鹅可以自由活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又受到各种制约。仅此而已。无论对话还是独白,都要有一定的对象——指称或倾诉。否则,你只能自言自语了!李白在的时候“我独饮。没有一个人陪着我”,他能记得“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以至于“给我带来我的影子,使我们三个”,虽然越来越孤独,却感到轻松,好像很热闹。
是“岛屿独白”,但对象不一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岛或岛,也可以是内海的岛或岛。海洋无边无际,水天之间,沉重的孤独感常常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迎面而来。瞬间就会布满每一寸,躲都躲不开,反而会尴尬。因此,蒋勋并不着急。他看着岛屿和潮汐。他想着自己,想着家乡,想着亲朋好友,或者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他可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与岛屿和眼前的一切,与内心的频率和声音融为一体,在动静之间获得自己的心境。有时候,他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别人的故事,不带任何评判,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只描述客观事实,但其倾向也不过如此。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起一伏之间,一切都有自己的规律,但人们很难安静地看着它——冷静的人有,焦虑的人有,恐惧的人有,随波逐流的人也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从更长远来看,一切都只是烟云,飘来飘去,虽然有时自由,有时不一定,一切都有自己的命运。唯一能完成自我控制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把握。如果有一天,连这样的把握都没有把握的时候,那还不是世界末日。也许,不清楚会不会大获成功!
在蒋勋的独白中,可以想象出许多画面,包括静物素描和“系列”。在不同的人心里,会有对同一款的感觉;即使是蒋勋本人,每次他的心情不同,他的感受也会不同。大自然充满活力,人的世界也是如此——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太惊讶。感觉基本上是主观的,和当时观者的心态和处境有很大的关系。
蒋勋说:“如果岛上有最后的独白,孤独的人们,我们当然不会相信任何对话。”其实,独白从来不会在那一刻结束,自然也不会有“最后”。另外,虽然没有对话,但自然是和读者的对话,和我们的对话。大弦像雨一样哼唱,小弦像秘密一样低语。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关英言语间,花底滑,你难咽春光,流于冰下。冰泉又冷又涩,琴弦凝结,凝结永不停息。悲伤的深度和悲伤的隐藏,在沉默中比声音告诉更多。”虽然沉默,但并非无意。仅此而已。
蒋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不需要大场面或特殊场合。他身边的一个人,哪怕是一个陌生人,都会让他产生某种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外在的。这种独特的摩羯座情调,有时候有点微不足道,但感情的涓涓细流却可以持续很久。正是这种心情,让他完成了《孤岛独白》,这部作品以漫游台湾省的村镇为背景。
《孤岛独白》最初发表于1997,是蒋勋文学和美学的起点。这本书分享了隐藏在蒋勋心中的岛屿故事。他关心这个岛,关心岛上的人,也关心在岛上游荡的自己。其实他是在思考自己和他人在生存环境中的命运。选择“独白”作为名字揭示了蒋勋在“孤独”时刻的精神状态。读者似乎从镜子的另一面看到了蒋勋。他形容这是“与自己逃避的独白相遇”,是深藏在自己孤独中的对话。
蒋勋在序言中这样描述:“这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分都是。有时候,我好像在写诗。”这种风格类似于印象派绘画风格,可以允许虚构和客观的情节布局。蒋勋不同于以往的作家。他有自己的美学理论和孤独理论。他的诗性和个性,使他的小说具有散文一样的特点。
他在凭借《孤岛独白》获得1997的吴鲁芹散文奖时,说“这是一本给孤独者的书”是在孤岛上流浪获得的“探索和观看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书信等小说和散文的形式,发自内心的“独白”。他说:“我在岛上看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星移星移,生命来来去去。”在他看来,这个岛变得草率、急躁、渴望答案,这让岛上的居民很不高兴...但是我们一辈子都在玩“盲人摸象”的游戏...蒋勋岛不仅是一个落脚点,也是一个文学岛和内心岛。
“我在岛上四处游荡,有时在草飞的中北部丘陵,有时在东边的海角。因为阳光的缘故,我经常游荡到岛的南端,在巨轮来来往往的港湾里,看着夜晚繁华的城市。
独白开始于1995年5月,结束于1996年5月。
季节可能是这一系列独白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我在岛上看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花开花落,星移星移,生命来来去去。
诗歌其实很无辜,注定要被解读。
我喜欢我的独白是一首无解的诗。很像一个命运的预言留给了寺庙里的流浪者,我们阅读、解释、猜测,其实只是对命运本身的探索和刺探,与解读无关。"
乡土的美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有了这本书,了解一下内容中提到的岛上的地方,看看那些你熟悉或不熟悉的故事,感受一下每个地方不同的氛围,或许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现在只要打开电视,看到的很多新闻,很多现状,都可能让你悲观;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不看好自己的故土。因为乐观是一种信仰,所以这样一个岛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虽然一路变来,但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