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春》教学的思考
《江南春》教学反思1《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情境的互动融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词语言和意境之美。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美景,回忆和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风,介绍作者。
对于初读的指导,教师要先读文本,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时,提醒学生用拼音正确读生词。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节奏读诗。在阅读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单词,查字典,在上下文中理解单词的意思。
在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让他们通过看图和听音乐来反复体验这首诗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带着感情朗读和背诵古诗。
对江南春天2诗歌教学的思考,朗读和理解意境是重点。因此,设计这门课程的一个重点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引导学生读懂七言绝句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语感。第二个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解读画面,进而理解诗的意境,让学生和诗人通过读、听、看图、想象,产生一种情感的声音。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烟雨”这首诗。由于有政治野心的杜牧有反佛思想,又生于内忧外患日薄西山的晚唐,所以对这首诗有各种声音的争论。是描写还是讽喻?从字面上来说,前两首诗就像一个快速移动的焦平面横扫江南,而后两首诗则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烟雨中房屋厚重的古刹,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以我把这首诗定位为山水诗,但后两首诗的历史背景也要让学生了解。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带着感情、节奏、韵味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对江南春光明媚的赞美和向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下来,感觉预设的重点难点都完成的很好,教学目标达到了。课堂是真正的课堂而不是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课后学生会从知识、能力、情感上有什么收获,都是老师备课时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诗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课堂教学,所以我特别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这是一个比较好做的地方。
当然,这个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当要求学生谈论他们在图片中看到的东西时,时间不够。一开始学生说话都很简单,只连几个风景词。虽然后来有一个学生讲得比较具体,但回想起来,我觉得学生应该多讲讲,这样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的诗歌。还有,这门课我没有做任何的预设和准备,也没有让学生做任何的预习或者查资料。这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即使是熟悉的知识也可能会忘记,导致课堂上有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现场不活跃或者冷场;另外,在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意境的时候,我跟着音乐大声朗读的时候,因为看到有少部分学生睁着大眼睛,所以有点紧张。我错过了一场诗歌朗诵。虽然老师没听到,但我还是觉得很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课末的作业会写下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我想,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练习写下来,然后大声朗读会不会更好?
我上过很多公开课,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等。对我来说,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很多不足,但我真心为我的尝试感到高兴。
《江南春3》教学反思在教这一课之前,我就在想,关于春天的古诗那么多,为什么编者要把这两首放在一起?我们知道,古代人写的很多关于风景的文章,其实都是用来抒发感情的。那么这两首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落在这两位作者身上,确实给了我一些线索。无论是杜牧还是程颢,思想上都有些反佛。这里只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殿,烟雨中”被一些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佛而致国家动荡衰落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重视现实生活、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所以要求从个人做起,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让每个人在家庭和国家中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达到家庭和睦、国家富强、世界和平的目的。这是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想法。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社会是苦难的,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到佛教的目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出生观念。前者重生了,后者又死了,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向来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出发了。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对春天都有这样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是“爱”有很多种方式。四年级下册选的两首以“春”为主题的古诗,确实呈现出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解读为诗人用“春”创造了一种“责任”。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江南当时真的没有想过危险。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依然没有进入人心,也没有进入官员心中。也许这种思想不能彻底的讲给学生听,也许不能借古讲今,但是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送给学生,不应该只是一首诗,而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了这一切,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智,历史越繁荣,越隐藏着最终崩溃的危机。诗人是创作者,创作者本身有敏锐的观察力。其实这首诗已经把这些都写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话可说。”这句话在今天意义重大,因为古诗语言凝练,感情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度。虽然我们教材中安排的古诗词数量不多,但都是名著,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这首诗,顾名思义,描写的是江南美丽的春色。同时哀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全诗有一两句写在今天:千里江南,处处绿叶红花,处处水乡芒果,处处酒旗,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画卷。三四句话:南朝统治者信佛,广建佛寺,意在庇护神灵,山河永固。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烟雨中隐藏了多少佛塔?
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读者的素质,适应未来科技的挑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永远不能代替他人。而是要让学生独立、主动、全心全意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艺术素养、阅读体验等。)进行创造,从而对语言文化知识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有规律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将语言文化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经验。
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的同时,我还:
(1)抓阅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要通过阅读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也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读书不仅是自己理解的必要;读书也是为了感染别人,产生* * *声音。所以,诗歌不仅要朗读,更要被朗读,读出感情和意义。所以我让阅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这门课中,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每个层次的阅读都促进了对课文内容和感受的理解,层层加深,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阅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简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在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恰当地把握关键词,通过朗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感情,让学生学会读诗。
③将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教他们养成用工具书主动理解诗歌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歌是一种美丽的创造。学生在课堂上读书肯定不如生活中读书,当然也不如春天读书。春天有很多诗。这两首诗写完之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和研究尽可能多的诗歌,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春天和春天的其他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关于江南春天4教学的思考。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先找出描写江南晴雨景色的诗词,读一读,想想它们的特点,想想诗人捕捉了哪些独特的风景来描写江南的春天。
它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才会整齐,步骤才会简洁轻快,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激情,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才会学到东西,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情感。如何巧妙处理?
我觉得有必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杜牧的背景:盛唐走向衰落,当时的统治者效仿南朝统治者修建寺庙,以永远保护自己的国家。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现在在学懂诗词。南朝的480寺,很多塔的风雨中的困难都会被打破。可以和诗人来一首动情的歌。
关于江南春天5教学的思考。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前教古诗词,说得不恰当一点就是“简单粗暴”——把关键词一抄就背出意思,主题写出来。这期正好借了学校教研的东风,定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
上完自己的课,主要有以下感受:
第一,认真备课的结果和只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组里的老师和负责教学的校长都要上课,自然不能像平时一样随便,想好好上课。为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找资料,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看教学视频等。,明确教学思路后再开始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的彻底打破了我以前教古诗词的模式,不再局限于讲、抄、背,主要以“鉴赏”为主。课堂更加活跃、有趣、生动。
第二,认真备课会让你进步更多。
我是一个鉴赏能力有限的人,所以我更喜欢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我只能理解什么诗一直被认为是“春雪”,不好教。当初在小班选这首诗,一直觉得一首28字的诗30分钟绰绰有余。没想到,课一开就放开了,收不回来了。第一次30分钟只上了三分之二。修改完教案,第二次去上课,也耽误了上课。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古诗词要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课上穿插了很多我过去学过的古诗,其实是我自己在备考期间对古诗的复习和重新掌握。
第三,认真备课后,上课会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上课前熟悉课本和教案,但是因为上课比较正规,所以比较随意。有时候,它发散了,就可能走远。但这份教案,因为我认真准备和背过,对课堂、对重点、对教学内容的掌控更加主动,站在讲台上也更加自信!
我认为这堂课有两个亮点:
一是穿插了大量有学问的古诗。通过对古诗词的回忆和复习,可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在理解“绿映红”这个词的时候,联系“桃花与人脸相映”中的“绿映红”这个词来帮助我们理解。在谈到《酒旗风》的“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很多带有“风”字的诗词进行对比研究。
两对诗词中汉字的鉴赏和比较都很到位。同学们一开始不会说话,也不知道怎么开口,我就从说“风”字开始。然后同学们讲了《呐喊》《烟雨》《倒影》等等。在对这些词的欣赏中,他们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老师们也很诚恳地给我指出来了。
1,对诗词整体把握不够,诗词执行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来说,这真的是我从教十几年以来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缺点,我也由衷地为自己的尝试感到高兴。因为可以打破僵化的格局,所以即使有很多缺陷,但有一个好的班级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