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后妃制度是什么样的呢?
后妃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她们虽身处后宫,却也和前朝政治密切相关。明朝对后妃的管理和控制堪称典范,因为明朝几乎没有出现后妃和外戚干政专权的现象。这不禁令人好奇,明朝的后妃制度是什么样的?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鉴了前朝后妃干政、外戚乱权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从后妃的选拔条件设置,到具体的礼仪制度都进行明确的约束和管制:
我们先来看后妃的来源。明初为巩固政权,明朝皇室时常与功臣、勋贵联姻。明宣宗之后便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低级官员和军民之家选拔后妃的选秀女之制,这是避免后妃和外戚干政的重要一步。选秀女的流程复杂,筛选条件严格。欲被选入宫,至少满足以下几点:出自良民之家,父母俱在,家法严整;年龄合适;才德兼备;身体健康;未曾有过性生活。总而言之,选秀女几乎是百里挑一的事。
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入宫并不等于从此享尽荣华富贵,也可能意味着一辈子都被幽禁于深宫中,失去自由,生活悲惨。所以,古代民众对选秀女之事大多是敬而远之。一旦有采选秀女的风声传来,当地的童男童女便纷纷嫁娶。所以,明朝皇室为了不惊扰百姓,便将选秀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定,侧重于京师附近。
我们再来看明代后妃等级。如果不包括皇太后和太皇太后,那么后宫级别最高的五等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嘉靖年间,明仿唐制复设九嫔。嫔妃之下还有才人、选侍等等。嫔以上为主,嫔以下为仆,但是又并非不可逾越。后宫中的宫女和女官虽不是妃嫔,但也可供皇帝御幸,若承眷于皇帝或者诞育皇子皇女,便有晋升的可能。
后妃的等级体现着其地位,关系着其在宫中的待遇,不同的等级之间不可逾越。等级所致的差别大抵有以下几个表现:册封礼规模不同,分为册后仪、册妃仪、册嫔仪三类;出行规格不同,按着等级配备不同的车舆、仪杖;冠服、常服不同;宝册不同,按照明代礼制仅皇后有宝(印玺)、有册(册书),贵妃及以下有册无宝,但后来皇贵妃和贵妃也有宝有册,只是形制稍逊;后妃们死后的丧礼、陵寝、祭祀也会因生前等级而形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