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沫之于鲁庄公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曹沫曾经在鲁庄公的手下做事,做官。他经常劝谏鲁庄公。

曹沫

曹沫,鲁国人氏,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后在齐鲁之会上,挟持齐桓公,逼迫其退还所占领的鲁国领土。

本名

曹沫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鲁国

主要成就

劫齐桓公

快速

导航

史记记载

后世评价

曹沫与曹刿人物考证

简介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

当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国势日强,遂开始对外扩张,而近邻鲁国成为齐桓公的重点攻击目标。虽然鲁国在最初的齐鲁长勺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齐国国力雄厚,重整旗鼓后继续挥军来犯。鲁庄公命令曹沫领兵和齐国侵略军交战,结果曹沫三战三败,丧师失地。因为屡战屡败,曹沫非常羞愧,主动向鲁庄公请罪。鲁庄公却以“齐鲁强弱悬殊,非战之罪”为理由安慰曹沫,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而且还让他继续做统兵大将。

曹沫

后来鲁庄公被打怕了,只好向齐国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要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侵占鲁国,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常。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劫齐桓公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史记记载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中国第一刺客,一人一剑夺回四百里土地,荆轲努力效仿之人

千古名将英雄梦

赞46

阅读9527

后世评价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索隐述赞:「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