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中国小说简史》的阅读心得。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1920-1924讲授的《中国小说史》课程讲义。这本书***28篇,从神话传说开始,以谴责晚清小说结束,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谈小说不一定要说小说史,但是看完小说史,我们就有可能给每一部小说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你是一个小说作家,小说史可以告诉你写作的出发点在哪里,哪些思想被前人借鉴过...如果你是小说读者,小说史可以告诉你这本书在你手中的地位和价值...如果都不是真的,请佩服“鲁迅”这个名字,打开这本书。“鲁迅”这个词已经是无价之宝了。推荐以下人群阅读这本书:所有喜欢鲁迅的人,所有不喜欢鲁迅的人,大学生和研究生,科研人员或普通干部,希望孩子成功的家长...
第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包含了许多优秀而简洁的评论。《中国小说简史》无论是描述小说的发展变化,还是评论各种作家的作品,往往都是一字一句,一小段甚至只是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丰富,但却简洁、准确、实用。这只有观察非常敏锐深刻的学者和语言大师才能做到,像鲁迅这样的作家,想什么就想什么,用笔写出来,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鲁迅在评论唐传奇小说时写道:
小说也像诗,到了唐代就变了。虽然离求新记易还不远,但却充满了叙述和华丽的词藻。相对于六朝速写的人,演变的很清楚,而特别突出的人,对小说的兴趣也只是那个时候的事。(第八章)
短短几行字,文笔极其简洁。但是,六朝到唐代小说发展的变化,唐代小说与六朝小说的不同特点,以及唐代小说相对于六朝小说演变的痕迹,特别是到了唐代,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来从事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一切是多么清晰和实际啊!鲁迅在描述宋代小说发展的变化时说:“宋代文人视之为奇,平淡无奇,缺乏文采。它的传说,依靠过去,回避最近的新闻,远非原创,远非原创。但在街上,有一种艺术的兴起,就是用俚语写书,讲故事,叫做‘平话’,就是今天所谓的‘白话小说’也是如此。”第十二章也是篇幅较短,但却准确地比较了唐、宋传奇的差异,描述了传奇潮流的衰落,评论了市场上新的文艺的兴起,以及从文言传奇小说向“俚书”白话小说的重大转变。
鲁迅对某一类或某一部小说的评论,往往言简意赅,褒贬不一,力求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比如《聊斋志异》第二十二评说:“《聊斋志异》像当时的同类之书,无非是一个仙狐鬼魅的故事,但描写曲折,讲故事有条不紊,用传奇性的方法,样子奇特多变,如同现在;或者说很容易变调,变弦。不要说变态的人不同线。出于幻觉,他们会进入世界;连轶事都言简意赅,所以读者耳目一新。”本文比较了《聊斋志异》与同类书籍的异同,特别是对《聊斋志异》一些重要艺术特征的分析,非常准确,令人信服,文字生动传神,让人爱读。
再如《孽海花》第二十八评:“书中于洪、富特更是荒唐,写当时官员、名流之貌,亦极淋漓,有时还扩词,如谴责小说通病;只有结构巧妙,文采横溢,其长处也不错。”众所周知,鲁迅在评价小说创作成就时,是思想与艺术的统一者。他高度赞扬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坚持公利高于一切,批判时代弊端”,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第二十三条);至于那些“虽命在人间,似与讽刺小说同伦,但文字肤浅,笔锋无隐”的作品,则有另一个名称,叫“谴责小说”,以示与讽刺小说不同,批评之声甚多(第二十八条)。但在评论一部具体作品时,我们还是采取分析求实的态度和方法,该批评的地方就认真批评,适当肯定,而不是完全抹杀。《孽海花》的评价就是一例。
鲁迅对其作品优缺点的评论,常与其他作品相比较,所以他的观点是全面的,避免了片面性,很有说服力;而且因为他的眼光极其犀利,善于抓住要点,所以他的评论一定要到位,有的好像画龙点睛,看完不容易忘记。比如评论《封神演义》时,说它“无非是商周之伪战,写自己的玄幻,比水浒更虚,西游不如它的男boss”(第十八条);赞美《儒林外史》中塑造金范形象的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成就,并写道:“无贬义之词,但虚情暴露,诚词之妙择也,难攻也”(第二十三条);批评《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颇有瑕疵的,但说“力图表现刘备的长厚似假,诸葛亮的智慧接近妖”的水平和个人主观思维认识的局限性,都难免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就我们今天的要求来说,《中国小说史略》是不完整的,这是自然的,不能苛责鲁迅。鲁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这样一部开创性的杰出专著,实在难能可贵。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鼻祖,鲁迅的学术著作和治学精神仍然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一遗产,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国小说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