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诗化小说的特征

萧红是一位经验丰富、情感丰富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她清新独特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方法和散文结构形成了独特的“萧红风格”。《呼兰河传》是她1938在重庆开始写的自传体小说。由于她的流浪生活,这部作品直到她所居住的香港1940年底才完成。《呼兰河传》是萧红对自己人生的又一次回顾。她的散文风格、抒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的文笔,立足于故乡和童年生活,造就了她创作过程中的“高峰”。

萧红曾说:“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作家,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她的小说语言呈现出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呼兰河传》就是典型代表。萧红通过女性的敏感和细腻,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入手,同时用坦率自然的语言,更直观、更有联觉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这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世界到处欣欣向荣。萧红总是顽强地发掘生活中健康、积极、美好的因素,给人希望、力量和理想,无论结局是喜是悲。她的语言简单、优美、清晰,就像走在海边,吹着微风,仰望着点缀着白云的蓝天,清澈清爽。至此,意义完全超越了文本本身。语言变成了一首诗,充满了轻盈和韵律。这体现了萧红风格最突出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零散的叙事模式。呼兰河的故事以小镇呼兰河为中心。第一、二章大致介绍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然后把人引到一些小胡同,那里住着一群自欺欺人的人。他们吃的是“淹死”的猪肉,被很多人摸过的麻花,据说是“干净”的。第二章描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人们默默地重复着祖先留下的东西,一切都显得自然而自然。第三、四章讲家里的一些人和事,第五、六、七章讲小城其他人物的故事。呼兰河的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独立的主角,也没有一个典型的故事,但把故事串联在一起的,是故事的中心——呼兰河小城,这里的风土人情故事,是一部充满意义、纯真、灵性的令人难忘的小说。看似零散,其实是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感情为纽带,以作家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择描写对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感受和思考,这本书的七个章节既独立又融合。《呼兰河传》贯穿着萧红的人生理想,显示了她不拘一格、散漫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二是倾泻式的叙事话语。在《呼兰河传》中,作者以更高的视角回忆往事,就像一个老朋友,一个悲伤的人在断断续续地倾吐那些活在她心里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痛恨呼兰城里人的集体和生命的无意识,对他们的麻木、自私和无知感到同情和愤慨,对那些过着猪狗不如生活的女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怜悯。虽然她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没有鲜明独特的人物,但往往在平淡的叙述中,读者会忍不住对她产生悲伤、憎恨、同情和愤慨,让我们感受到她细腻的女性情怀,孩子天真的眼神,以及一个人真挚的热情、爱恨情仇。这些都是小说中交织的,没有刻意的表达。好像你想到的就是你说的,就是单纯的在说话。然而,就这样,《呼兰河传》让读者不得不对这座寂静的小城产生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韵味深长,这就是“萧红风格”的独特效果。

三是诗化叙事风格。当我们翻开《呼兰河传》,就能充分领略到她诗意的叙事风格:“花开了,就像一朵花醒了。那只鸟飞了起来,就好像它在天上一样。这只虫子吠叫,好像在说话。一切都是活的。每个人的技能都是无限的,想干嘛就干嘛。做你想做的。全部免费。南瓜想爬架子就能爬,想爬房子就能爬。黄瓜想开就开假花,想开就开黄瓜。如果你不愿意,连一根黄瓜都不会结,一朵花也不会开,也不会有人问……”这种语言简单、优美、清晰,读起来就像走在沙滩上,吹着微风,仰望着点缀着白云的蓝天,清澈明朗。至此,意义完全超越了文本本身。语言变成了一首诗,充满了轻盈和韵律。在这种干净空灵的氛围中,读者常常会被感染,感受到她明亮的心态,纯净的灵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充满了诗意和纯真。从此,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开创了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诗化小说。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小说,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东西。是一首叙事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是一串串忧伤的歌。”萧红一生颠沛流离,饱受孤独之苦。她以自己孱弱多病的身体,承受了世俗世界给予的挫折和苦难,经历了民族遭受的战乱灾难。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来描述人类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她的作品有着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积淀。她《呼兰河传》中的语言,质朴中透着优雅,纯净中透着醇厚。她重视直觉、感觉和生活的真实,因此放弃了对情节因果关系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散文文化结构形式。但小说开篇中不乏紧凑的结构,放任中不乏内在的统一,这种看似无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恰恰是中国散文美学的精髓。然而,她的一生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明亮而短暂。她用细腻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诗意的经典,这就是永远的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