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西蒙诺夫老太太的性格分析。
“在被炮火烧焦的土地上,在弯曲的铁和被烧毁的树木之间,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婚礼蜡烛——仍然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墓里。
“这火焰不会熄灭。它会永远燃烧,就像母亲的眼泪,就像儿子的勇敢,那么不朽。”
这个苏联青年,一个红军战士,为了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死,他死在了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墓是南斯拉夫老太太于启西为他修建的。她不忍心让红军烈士死在战场上,她想让红军烈士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安息。老妇人爱上了一个苏联青年,他们之间没有国界。这就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军民骨肉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这种骨肉情谊是如此的深厚:老婆婆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安葬红军烈士;这位老妇人年老体弱。尽管困难重重,她还是用双手把坑里的水舀起来,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坑里,用双手捧起土,堆成了坟墓。老妇人挺直了烈士的身体,亲吻了死者的嘴唇和额头;为了悼念烈士,老婆婆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在坟头上点燃。
这份战报是一首赞美诗,也是一首颂歌。歌颂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问题研究
这次战地交流,很感人,很难忘。这种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主题感人,但是感人的主题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很重要。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作,可以认识到作者在写作之前就分析了使事件感人的因素,而在叙事过程中,则侧重于描写感人的因素。而且,突出蜡烛和烛光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有哪些感人的因素?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凶险,炮火冲天;二是老太太年老体弱,安葬烈士非常困难;第三,老太太像亲人一样安葬烈士;第四,坟墓上点燃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始终着重描写这四点,具有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只是写一般的句子,几乎每隔几行就写炮火,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老婆婆的安危,老婆婆在炮火中的动作特别感人。
安葬烈士的每一步,对老太太来说都很艰难。笼统地说“她好不容易才把死人拖进火山口”是不够感人的。作者写道:“路不远,一次不到十步,但她年纪大了,三次都要坐下来休息。最后,她终于把死者拖进了火山口。她筋疲力尽,在那里坐了很长时间,可能一个小时。”这样的描述让现场生动起来,仿佛能听到老妇人的呼吸声,真的很感人。
写老婆婆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比如下葬前“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个十字,吻了死者的嘴唇和额头”,也很感人。
在众多感人的因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蜡烛,郑重声明这是“她45年前结婚的婚礼蜡烛,一直舍不得用,一直珍藏至今”。从她摸到蜡烛到最后,她一直在细腻地描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表现出特殊的意义,产生一种诗意的意境。最后,烛光如抒情诗般被赞美,让人沉浸在这种意境中。
实践说明
先看全文,读一些让你感动的片段。说说你对老婆婆形象的理解,以及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本题目通过默读和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这位老妇人遭受了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侵略。她对入侵者充满了深深的仇恨。她渴望解放与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死在了南斯拉夫的领土上,她悲痛万分。她把自己的爱和敬意献给了烈士们。在红军战士英雄主义的鼓舞下,她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她不畏艰难,安葬了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她最宝贵的生命。她将自己最心爱的宝贝献给红军烈士,在烈士墓前点燃结婚蜡烛,彻夜守在墓前,陪伴着烈士的英气,表现出深沉浓烈的母爱。
结尾的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温暖、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母子如一。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的,是人类最美的感情。
试着找出下列陈述并回答问题。
1.坟墓建好后,老妇人从她的大黑围巾下拿出了她离开地窖时抱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根大蜡烛,是45年前的婚礼蜡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至今。
为什么要对这根蜡烛的来历做一个补充说明?)
面对着烛光,老妇人坐在坟前,一动不动,双手交叉在胸前,戴着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含义?)
在这片被炮火烧焦的土地上,在弯曲的铁器和被烧毁的树木中,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婚礼蜡烛——仍然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墓里。
(如果这段话写成“在广场上,老妇人的蜡烛依然明亮地位于契诃夫的墓前”,和原句对比一下,说说原句哪里好。)
这个题目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仔细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在假设和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根蜡烛的非凡意义,说明老婆婆给了红军烈士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是表达深切哀悼的庄严情感。这种色彩渲染了一种庄严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
3.原句勾勒了被战争破坏的环境,勾勒了烛光的背景,“被炮火烧焦的土地”,“被爆炸压弯的铁器”,“被烧死的树木”,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指出这根蜡烛是婚礼蜡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并指出了其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明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没有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是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了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深情的境界。
第三,文章中的老妇人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行动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想象段落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本课题根据课文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应该启发学生对句子提出问题,并做出推论。比如,想想“老太婆没说话”这句话,老太婆为什么不说话,心里在想什么;“她只是抬起眼睛,看了一眼这些脱帽的人,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想想她为什么低头,心里怎么想的,等等。用这种方式思考会让你的思维开阔。
教学建议
第一,根据文本的特点,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这篇论文的特点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点上,可以概括为“爱”和“愁”。作品感人之处,就是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的诗意表达,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颤。所以要从各方面了解这种情绪的深度。看着炮火,我不顾生死地怀念老婆婆;看看年老体弱者,想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看遗体保护,想想老太太对烈士的感情;看着摇曳的烛光,怀念老婆婆的奉献。如果停留在总结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感染力会大大削弱。
第二,要注意揣摩语句。
这篇文章意义丰富,包含了很多意味深长的句子,要认真探究。每一部分都着眼于丰富的意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向他们提问。确立了探究的方向后,他们会逐一讨论。
第三,要注意叙事的要素。
相关数据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国作家。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1934开始写。1938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加入* * *制作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家协会副书记、书记处书记。65438-0939任军事记者,此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创作。剧本《我们城市里的一个男孩》(1941)表达了前苏联人民对赢得即将到来的战争的信心。战争开始时的歌词充满了爱国激情,如“等着我……”和“请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大道……”,这些歌词在士兵中广为流传。话剧《俄罗斯人》(1942)歌颂了经受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小说《日日夜夜》(1943 ~ 1944)描写了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军队经过东欧国家直到柏林,写了一部特写和短篇小说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 ~ 1945)。战后去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出版了诗集《朋友与敌人》(1948)。我们城市的一个男生,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朋友和敌人都得了斯大林奖。
1949 10访问中国。《战斗中的中国》出版于1950,描述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出版的生死场三部曲(生死场、士兵未出生、最后的夏天)描述了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至65438+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获得了1974的列宁奖。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出版了几本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是《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他发表了几十篇文学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当代作家及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