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记忆

我从小就有很多关于玉米的记忆。

华北故里是中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夏天和秋天,到处都是玉米。农村的孩子也请秋假,帮父母秋收。在很多地方,“秋收”就是收获玉米。我们市的几个姐妹暑假会在奶奶家住一个月,每天早上跟着爷爷带着晨雾上山。乡下的空气早晨清新,山上的空气凉爽透彻。走在山路上,一脚是泥,一脚是露。上山的路很窄。我穿着一双浅粉色的塑料凉鞋,踩着爷爷门前留下的脚印。几个姐妹被拍成一个小纵队,沿途两边都是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

偷玉米的经历也就一两次,都是被鼓励着去地里,看着胆大胖胖、进出快捷的表兄弟们,一大袋子装着新鲜的玉米。好像大人们也没说什么。也许你从我这里摘走了地里所有的东西,而我摘走了你的,作为对我所偷东西的补偿。现在想来,这个逻辑似乎不太对,但当时我吃玉米是问心无愧的。

袋子扛回家,大人们一个个剥下玉米头,看看上面是不是熟了。煮玉米往往是一个大家庭的主食之一。农村的话,下面有柴火的灶锅煮10分钟,一开锅热度就升。锅里的水变成了玉米皮淡淡的绿色,水凉了可以用来浇花。如果是现在,我会加点木糖醇喝。一定很好吃。妈妈把须子扛在顶上,把玉米一颗颗放在盆里,用缸里舀出的凉水冷却。我喜欢吃半熟的,最喜欢吃头顶,尤其是白一点的,又甜又多汁。有时候我一口就能把棍子的所有部分都吃掉。妈妈会挑一个最小最嫩的,然后掰下上半部分给我。

我喜欢玉米,我喜欢它整齐饱满的颗粒,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快乐的浅黄,清新的浅绿,真的是赏心悦目;头顶的胡子摸起来软软的,一根一根的。如果是长的,没拔,我就给它扎个辫子。嚼玉米芯也方便。用右手拇指顺着行往下搓,直接输入。虽然洗干净的玉米棒子不太讨喜,有点刺,但也只是当武器用。哪个表哥不听话,把拨出来的玉米棒子拿过来照在头上。不幸的是,这个想法从未有机会实现。

新鲜玉米棒子的香味,简直就是我在农村老家的记忆。绿色的皮肤和胡须上有一种淡淡的甜香,再加上脑海中乡村和田野广阔而自由的画面,那种美是如此的强烈!而嗅觉往往更加灵敏,因为嗅觉是纯粹的享受,相对于咀嚼来说伴随着功能性行为,它分散了一部分精力。所以嗅觉更集中,记忆更深刻。就像咖啡入口前用鼻子闻咖啡豆的感觉往往比喝进去的感觉更强烈。

玉米是中国北方的象征。秋天,家家的院子里堆满了一堆堆剥好的玉米。放假的孩子和父母坐在晒干的玉米里剥玉米粒。他们家乡有个很形象的动词叫“巴掌”。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农村,一家老小坐在玉米垛上,笑得“啪啪啪”。那种幸福的场景,在只剩下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农村是很少见的。

关于玉米的记忆也来源于父母的童年经历。

他们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正是长大后赶上了60年大饥荒。他们是还记得“极度饥饿”的一代人。妈妈说她几岁的时候,也就是60年那次饥荒很严重。有一次,还是婴儿的阿姨快要饿死了,还是4、5岁的妈妈听大人们说村大队的粮仓里有很多粮食。为了救姑姑,她小小的身体跑到大队的粮仓里偷玉米。平日里没人敢靠近大队,我妈居然从侧门溜了进去。眼前的景象令她目瞪口呆。家家户户都饿死了,仓库里堆满了金黄的玉米。饿得两眼昏花,她拿起生玉米粒往嘴里塞。她不能咀嚼它们,直接吞下了整个玉米。正在这时,仓库保管员听到声音跑了进来,看到一个几岁的小孩在偷玉米吃!以前听说过大人进来偷菜,都被管理员吊死打了。妈妈吓哭了,还有一口玉米粒没咽下去。也许是年龄太小,让管理员动了一点恻隐之心,让妈妈赶紧离开。于是我妈跌跌撞撞的出来,躲过了这一劫。在我被发现之前偷偷往口袋里塞了一把玉米,救了我姑姑一命。

这是老一辈人的痛苦记忆,所以现在他们非常珍惜粮食,不肯浪费一粒米。正是因为我们不经意的米粒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我妈每次去菜市场,都要买点新鲜玉米回家。如果她去餐厅,她不会点“松仁玉米”。据说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在一些地方,不鼓励年轻人吃玉米。回到法国后,每次视频聊到吃饭,她都建议买点玉米吃。法国玉米做成玉米罐头,只加盐或糖。开罐马上吃很方便,所以我的桌子主要是玉米,一周几次。

早上吞下一大锅玉米,脑海里却浮现出一大锅回忆。

玉米是中国北方几代人的记忆符号,就像所有其他值得纪念的食物一样。因为那是童年的记忆,家庭的记忆,无论我们飞得多远,它永远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