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母爱
放下电话,我赶紧给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哥哥打电话。知道哥哥已经在哥哥家了,我稍微平静了一些。我跟我哥说,我妈高血压心脏病一定要多加小心,把我妈可能用的药都吃了,一直陪着她,直到我到。
当我到达时,我的母亲和一些老邻居和亲戚坐在一起,聊着天气,并帮助准备葬礼的东西。我觉得我妈精神状态还可以,我就放心了。
在我祖母的葬礼上,我一直陪着母亲。我担心我妈妈会因为悲伤而心脏病发作。但在整个过程中,妈妈很坚强,很少流泪。
我妈的出现让我更加担心。她是家里姐妹中帮助和照顾奶奶最多的,应该是最难过的。她为什么不哭呢?真怕妈妈太难过,憋在心里。
告别殡仪馆的遗体后,我们在家属休息区等待奶奶的骨灰。这时,妈妈开始默默哭泣。我搂着妈妈的肩膀,用腰间的孝心带给她擦眼泪。
我说:“妈妈,你不要太难过。奶奶87岁了,这两三年来,身体越来越差。对她来说真的很痛苦。她现在放心了。”
“你身体不好,却一直从前到后伺候奶奶。你的孝心已经到头了。你再这样,奶奶会心疼的!”
我妈妈的哭声突然变大了。她绝望而痛苦地哭着,哽咽着有些愤怒地说:“她心疼我?她怎么会同情我呢?我也不会想她。我讨厌她!为什么她最后看不到我的好!还不能说我好!”。
我含着泪把妈妈抱在怀里,她妈妈无助地在我怀里颤抖。她稀疏的灰白头发杂乱地堆在头上,不停地颤抖,布满皱纹的脸上交织着悲伤和忧愁。
没想到,外婆去世,母亲多年的心结还是解开了;奶奶去世时,母亲多年的渴望仍未实现。
奶奶下葬后,母亲回了娘家。多陪了我妈两天,我知道我妈的情绪需要释放。随着妈妈的情绪逐渐好转,我和她聊了很多她和奶奶之间的事情。我妈第一次这么轻松,说出了她和奶奶之间再也无法化解的心结。
妈妈是奶奶五个孩子中的老三。上面有兄弟姐妹,下面也有兄弟姐妹,所以从小爷爷奶奶就没有特别关注过她。
爷爷去世的时候,妈妈才9岁,小弟弟才4岁,姑姑才9个月。所以,36岁的奶奶没有时间去悲伤自己悲惨的命运,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孩子们刚刚失去父亲的恐惧。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一家六口的吃饭问题上,然后是如何抚养姑姑和小弟弟。
我妈11岁的时候,我姑姑和姑父结婚了,离开了家。从那以后,我妈就成了我奶奶唯一的帮手,一直在帮忙做家务。妈妈能学习几年,是因为她借了光在学校照顾身体虚弱的小弟弟。
奶奶作为童养媳,刚步入中年,丧夫崩溃。虽然她勤劳坚强,但生活的艰辛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都是来做媒让奶奶改嫁的。
这吓坏了我的母亲,她是三个孩子中唯一知道再婚意味着什么的人。于是她换了一种方式多干活,好好说话,讨好奶奶,生怕奶奶丢下他们兄弟姐妹不管。
强势的奶奶怎么会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或者让孩子生外人的气?她只是拖着三个孩子过得去,让她只有11岁的母亲很痛苦。
我妈小学毕业,在打工的情况下。我毕业的时候,我妈十七岁。从外公去世到22岁嫁给父亲,母亲完全是以一个男孩甚至男人的形象在帮外婆养家。
奶奶的小脚够不到水田,妈妈只好像其他男人一样打工挣工分,养家糊口,供弟弟妹妹们上学。妈妈陪着奶奶,分担奶奶所有的痛苦。
表面上,妈妈习惯了分担奶奶无法承载的一切重任,习惯了和妈妈分担一切身体上的劳累,一切精神上的痛苦,一切人情上的牵挂,但她也在暗暗渴望着妈妈的爱和疼爱。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尤其是“二粮”时代,奶奶有一个小弟弟和小姑姑要照顾,一家四口需要想办法一日三餐,席子铺不完,园子也铺不完。所以她无法对这个懂事的“大男孩”多加关注。母亲失去父亲,也就失去了母爱。
为了帮家里,妈妈直到二十二岁才嫁给爸爸。婚后三天,我妈和我爸直接去了黑龙江边防。我在黑龙江的十六年间,母亲生了四个孩子。
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很紧张,我父亲作为连长,工作很忙,基本帮不上我母亲。妈妈白天要像家里人一样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照顾我们四个孩子。
知道小哥哥和阿姨结婚了,妈妈很想念奶奶,希望奶奶能帮帮她。她多次邀请她去我家住一段时间。奶奶只去过一次,也是农闲的时候。待了两个月,她怕春天。小哥哥小阿姨不在家做饭,就回老家了。
小时候只依稀记得外婆走后,妈妈哭着对爸爸说:“他们是孩子,我不是吗?”你不能陪着我帮我吗?“那段时间,我妈很着急,把我们都吓得小心翼翼的。我们都怕我妈说:“你不管我,我累死了!"
65438到0980,我妈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无法适应黑龙江的寒冷。我家回辽宁了。因为没地方住,暂时住在姑姑家的西屋,两家共用一个厨房。
那时候生产队还没解散,我妈天天跟着我姨去生产队上班。奶奶心疼姑姑下班回家还要给一家四口做饭。她每天中午给阿姨做饭,从来不给妈妈做饭。
有一次一个表姐看到了,问奶奶为什么不顺便帮帮妈妈。奶奶回答:“她有一个大家庭。我该怎么办?”另外,我怎么知道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当时爸爸和两个姐姐因为工作单位和学校离家远,中午都没有回家吃饭。
平日里,我妈和我嫂子都是织凉席,在家里卖,贴补家用。我家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的,就是攒钱准备盖房子。奶奶经常去姑姑家,但只帮姑姑打零工,几乎不帮妈妈。
当时我们都很疑惑,不太理解这种情况。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我妈:“奶奶为什么不帮你?”奶奶不喜欢你?“妈妈的眼泪一下子打湿了她的脸,吓得我们再也不敢提这件事。
由于姨妈家的炕坐不下六个人,我和二姐每天吃完饭就去小姨夫家和奶奶睡,然后早上回家吃早饭。
记得冬天的晚上,关灯后,奶奶总会从她的隔层里掏出一个苹果或者橘子,给我和二姐吃。每次吃到甜甜的苹果,我都会放弃妈妈不是外婆亲生的想法。我奶奶对我们那么好,给我们留了点东西都不给弟弟妹妹。她怎么可能不是我妈妈的亲生母亲?
两年后,我们的房子建好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见到奶奶,因为奶奶很少来我家。其实我家和我姐夫家的距离比我姑姑家近,都在300米以内。只是我姑姑家在西边,我家在东边。
爸爸妈妈不在乎这个。在他们眼里,奶奶就是妈妈,她有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对奶奶表达孝心的方式是,每当家里做好吃的东西,爸爸或妈妈总要我们喊奶奶吃饭。
但是奶奶好像不习惯来我家吃饭,十有八九回不来了;每次来都是或坐或站,让爸爸妈妈很不舒服。
有一次,父亲对奶奶说:“妈妈,你看,我爸妈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个人。我们向你表达我们的孝心是没问题的。偶尔我们可以做一顿很差的饭,叫你来你就来。而且都是一样的孩子。你在小霞(姑姑的名字)家怎么样?你在我家怎么样?不要拘束!”
奶奶说:“那不一样。小霞很小,一切都离不开我。你可以住在你的!我在你家呆着,总觉得有事做,不踏实!”这句话让爸爸妈妈无语!
我结婚离家后,每次回父母家,都会买一些在农村不容易见到的食物,或者适合老人吃的水果或者零食,带回去给奶奶吃。而且每次去看望奶奶,我们都会看到七八十岁的奶奶还在给我姑姑和姐夫帮忙。
因为阿姨总说她生活辛苦,外婆也会心疼。其实我姑姑家只有两个儿子,盖了三间大瓦房才成家。我叔叔阿姨都是很勤劳的人,经济状况都挺好的。
小阿姨是一个睁眼就去麻将馆的人。小弟弟在外地工作,奶奶在家负责做一日三餐。我很生气,但是没办法,因为奶奶不太可能和我爸妈住在一起。
奶奶83岁得了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刚入院时,我奶奶病危,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我姑姑和小舅都很害怕,整天在医院陪着妈妈。
十几天后,奶奶病情稳定,姑姑回家看孙子,小弟弟又出去打工了。只有医院里的母亲和哥哥轮流侍候奶奶。
因为是头部毛细血管出血,二十多天后奶奶才清醒。醒来后,干净结实的老人说,他没有在医院住什么,住了半个月就出院了。
出院后,奶奶仍然坚持和小弟弟住在一起。小弟弟不在家,姨妈的麻将不能扔,姨妈总说工作太忙。为了让奶奶少受点苦,妈妈承担了伺候她,帮助她康复的工作。
奶奶恢复得很快。一年后,她能够自己起床和出去上厕所,但她不能自己做饭。妈妈让阿姨做早餐,她负责下午和晚上两顿饭。
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一年半后,奶奶已经可以拄着拐杖溜达出院子了,全家人都很开心。那时候我奶奶已经快85岁了。她得病的时候,谁敢想象一个80岁的老人居然能活下来,重新走出来?
那一年半是奶奶最依赖妈妈的时候。妈妈和奶奶相处得很融洽。妈妈虽然很累,但是看到奶奶每天像个孩子一样找她,让她帮忙做这做那,她很开心。
奶奶87岁那年冬天,身体突然生病了。一天早上,她摔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其实在她做脑出血体检的时候,奶奶被查出膀胱癌,但这就是奇迹。这个病四年来并没有给她老人家带来太多的不适。
奶奶四肢无力,浑身酸痛。大家都猜测癌细胞扩散了,想送她去医院。意识清醒的奶奶什么也没说。她是一个干净强壮的老人。她不喜欢医院,也不想拖着家人在医院伺候她。
奶奶身体越来越差,需要人日夜照顾。这种情况下,小哥哥不再外出打工,他和妈妈轮流伺候奶奶。天津年近七旬的姑姑,在奶奶的几天里回来尽力孝顺。
作为一个小姨,她还是有做不完的工作,很少露面。有一次回去看奶奶,碰巧听到小阿姨在低声讲电话,隐约听到她说:“小霞,你开始了吗?”还没有?太好了!给我一个地方,我马上就来!“我突然明白了,阿姨不仅在家忙农活,还抽时间打麻将。
我看着满头白发的奶奶,时而清晰,时而迷茫,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奶奶才卧床不到两个月,姨妈也就这样了。况且这样的奶奶怕撑不了多久。
母亲、姑姑、姐夫轮流侍候奶奶。三个多月后,奶奶终于坚持不住了。临终前,奶奶告诉大家,她还有2000元,1000元给小弟弟的孙子,1000元给姑姑。最后,我要告诉你,我姑姑也参与了,回来伺候她这么久。我姑姑和姐夫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应该多帮助他们,尤其是我妈妈。因为她和他们亲近,所以她要尽力!
母亲无助地看着母亲离开她,看着帮助了她几十年,照顾了她四年多的老母亲离开她。
我妈无奈的看着我说:“我不管你奶奶给了谁多少钱,但是我希望她对我说:‘你累了,你对我好,我知道,你要照顾好你的兄弟姐妹!’“那会让我感觉好多了。你阿姨可以照顾她两三个月。她能告诉我,为什么她来找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些年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她看不出来?你为什么就不能跟我打个招呼呢?"
我泪流满面,紧紧抱住妈妈。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知道妈妈心里有一个年轻的自己,她无法和不秀恩爱的奶奶和解。
这些年,谁知道我妈以前是什么感受?在她只有九岁的时候,看到父亲吐血而死,年轻守寡的母亲不分黑白地经营着这个家,她惊恐万分。
母亲,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面对生活的变故和天天上门劝她再婚的媒人,没有人帮她。
那个年轻的妈妈,在冬天的夜晚,常常一个人,望着天空哭泣。那个年轻的母亲得不到长辈的照顾。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孤独,有多不安,有多害怕。
不仅如此,她还要像个小大人一样每天努力工作,还要时不时忍受来自守寡妈妈的负面情绪。痛苦,疲惫,无边无际。她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未来在哪里,也没有人给她方向。她只能理智地做很多工作。
她知道父亲不在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母亲。她必须讨好她妈妈,否则她妈妈再婚,她会是第一个被抛弃的人。
她尽力不让自己成为母亲的负担,不让母亲厌倦自己。她活得像个大人,和母亲分担更多的工作,减轻母亲的疲劳,化解对父亲的思念。
而这一切,在疲惫的奶奶眼里,是母亲的理解,是母亲的成熟,是母亲不需要关心和爱。所以她一直习惯了成年后母亲的存在,习惯了母亲的付出和责任,却忽略了母亲也是她的女儿,一个从未被爱过,一直缺少爱的女儿。
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我妈养成了以我奶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她总是想尽办法让奶奶过得更舒服,更有安全感,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她的认可和关注,但也因此而忽略了她。让她永远失踪,做一个小女孩,做一个女儿应得的关心和爱。
奶奶去世已经五年了,妈妈也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她开始学会爱自己,爱父亲,和父亲过好生活。妈妈不再纠结奶奶爱她还是更爱小哥哥小阿姨。她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健康和父亲的晚年生活上。
母亲的聪明和能力在晚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妈妈可以把一个简单的两居室收拾得一尘不染,也可以做一桌好吃的让孩子聚在一起吃一顿饭,让我们在团饭中相亲相爱,互相温暖。
母亲用她的智慧把爱平均分配给了四个孩子和六个孙子。在她眼里,每个人的好都是平等的,她妈妈让她的孩子和睦相处,让她的生活更幸福。每当看到妈妈两眼放光,开心地和我们聊天,我就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
我妈经历过外婆给的爱和冷漠,所以我妈一辈子都会用全部的爱去呵护我们兄弟姐妹。我知道我妈妈的愿望。她希望我们不缺乏爱,她希望我们姐妹能团结友爱。
周末,我带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母亲白发苍苍,父亲瑟瑟发抖,两人互相搀扶着向前走。我跟在后面,打了几个电话,约了兄弟姐妹,在我妈家吃饭。
那一刻,我相信已经步入七十岁的母亲,在心里已经和奶奶和好了。她理解并原谅了祖母的疏忽。
缺失的母爱,不时转化为她对奶奶的感激,转化为她对我们的爱。那个善良坚强的老人,在母亲心中还是一个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