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局的类型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说“编筐,编筐,都是关。”今天我的主题是“十三种结局”。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但是为了凑足十三的数量,我找到第十三种的时候就停下了,没有继续找。不管讲什么故事,都要有个结局。说起来,应该有无数种结束方式。下面总结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
1?去死吧。
海明威曾经说过:当一个故事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的确是一种非常方便且经常使用的结局方式;尤其是死亡,更能体现传统悲剧美学的原则。我不知道悲剧到底应该怎么定义。尼采写了悲剧的诞生。说实话,我没读过,也不知道尼采说了什么。我一直觉得鲁迅的定义很有意思。他说悲剧摧毁了人们看到的生活中有价值的部分。悲剧的定义,我觉得对我们这种以死亡来结束一个叙事的行为可能还是挺贴切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2?团圆快乐。
刚才我说了,如果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局改一下,让卡萨琳生下小卡萨琳,一切按预期进行,或者医生干脆把顺产变成剖腹产,总之大人小孩都平安,那这就成了典型的好莱坞模式,也就是大团圆。大团圆结局的结尾我不想啰嗦,因为太多了。好莱坞有一个原则——永远不要让观众难堪,这可以说是百年来好莱坞全面战胜世界上所有其他电影制作机构的主要秘诀。这就是大团圆结局模式。这听起来很粗糙,但它确实有效。好莱坞有句话,观众为你的电影买单。为什么让观众卡在心里,不舒服的离开电影院?这说不通。你必须让他感到舒服。他花钱在电影院坐了一个半小时,不是为了受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的规则,让好莱坞轻松打败了伟大的法国电影,伟大的瑞典电影,伟大的意大利电影,伟大的德国电影。把他们打得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法国是一个骄傲的国家。自由法国多年来一直是人类自由的象征。但是历史悠久,气质独特的法国电影,根本抵挡不住好莱坞的冲击。法国政府不得不限制好莱坞电影的进口,以维持法国本土电影。我不会再为此烦恼了。
3?诗歌。
这是众多经典结尾方式中引用例子最多也最简单的一种。奥亨利的著名小说《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的一部小说《海边是一个世界》也采用了这种诗意的结尾。故事有点残酷,发生在知青时代。一对好朋友勒死了附近部队农场养的一只狗,对方上门找他们拼命要狗。在此之前,他们带着自己的狗去和对方的狗打架。我是一只小狗,在和另一只狗的对抗中表现出了胆怯。回来后,他们像兄弟一样把狗掐死,一方面是为了惩罚它的胆怯,一方面也是为了逃避对自己的惩罚。因为他们随后勒死了他们的狗并吃掉了它们;然后勒死了他们的狗,埋了尸体,挂了头。第二天凶狗主人来找他们算帐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们昨天确实在这里吃了狗肉,这是隐瞒不了的;但那是他们自家狗的头。然后他们说杀了自己的狗吃肉,对方狗主人再纠缠他们也不好;他们以这种方式逃脱了惩罚。
4?揭开谜底。
这也是很常见的结尾方式。推理小说的结局几乎都是推理小说,比如克里斯蒂。克里斯蒂虽然是20世纪的作家,但她的小说的审美方式基本上是经典的、传统的。编剧一开始就设置了一系列的谜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谜团链条,到最后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谜团。这个不多说了。
5?笑吧。
经典的结尾还有另一种喜剧。在文学作品中,喜剧应该比悲剧和戏剧占更多的比重。喜剧的结局大多相似,大部分喜剧都以嘲讽的方式结束。我觉得这是因为,既然是喜剧,你就很难用严肃、压抑、强烈的方式给一个喜剧角色画上句号。
6?没有回报。
可以说这是一种刻意走向虚无的审美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悲壮感。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夜间飞行。某试飞员在执行境外试飞任务时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系。此时,油箱中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在向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了出去,不知道他是怎么结束的。按照一般经验,他应该是掉到海里了。但没有人愿意把结局简单定位为坠海。在《夜航》中,圣埃克苏佩里把主人公的结局留在身后,不管他去了哪里。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苏佩里个人生活的结束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作者本人是一名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中,他突然消失了,从此杳无音信。这种有去无回的方式,这种突然消失于虚无的方式,充满了悲剧美。埃克苏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可怕的
在我们东北话里,有时候会说“谁是谁?”。我在梦里没有出来。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种情况。噩梦也是我们在20世纪小说中见过很多的一种方式。我以前说过我的小说,讲了一个麻风村的故事。在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是在晚上写的。当时我在北京厂桥的一个招待所住了十多天。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小说会这样写。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当时刚从西藏回来,一时还适应不了,尤其是北京这种大城市的喧嚣。好像白天,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必须在晚上写作。后来发现晚上写的和白天写的很不一样。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你会发现你的个人文笔在白天和晚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我说夜晚的感觉其实就是噩梦的感觉。晚上写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带来这种感觉。现在重读小说,我发现小说本身就像一个白日梦。这个故事真的不可思议。小说发表后不久,王安忆告诉我,她知道自己写的是假的,但读起来总觉得像真的。特别是不知道怎么就这样结束了。结尾相当于用一场梦化解了整个故事。我进入麻风村的那天是5月3日。我很疲惫地进入麻风村,但醒来的那天早上是5月4日。“我”是在公路旁的公路班醒来的,所以我在麻风村度过的日日夜夜在日历上是不存在的。我突然发现,这相当于写小说的过程,现在看这本小说的过程,小说中主人公经历的时间,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以梦的形式呈现的。其实在小说的结尾,根据小说文本,你可以判断主角去了西藏的一个路边班,去睡觉了。这一觉,他做了一个很大的梦,而且是噩梦,就引出了这样一部小说。
8?来回循环。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哲学专著开始被大量翻译。我记得有本书专门讲“怪圈”。一个叫Aysil的德国版画家好像画了一种图形,很奇怪。比如他好像画了一条河,这条河是往下流的,但是不知怎么的,这条河又流回了它开始的地方。当然,他不画河流,但主要是画建筑。其实他只是用自己可怜的视力创造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模式。也许音乐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我根本不懂音乐。听搞音乐的朋友说《卡门》里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循环。
9?又得又失。
有一句成语叫“失去的都找回来了”,但在20世纪的叙事结构中,却有一种反方向的用法——“失去的都找回来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看《老人与海》到最后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你会觉得他们的渔民和我们的渔民不太一样。是上帝对我们中国这边的海不公平吗?似乎我们抓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描述的马林鱼。他们的小渔船实际上可以捕获数千磅的马林鱼,在他们的海滩上经常有这种鱼的骨骼。老渔夫圣地亚哥历尽艰辛,只带回一副无用的鱼骨架,因为沙滩上类似的鱼骨架不是一两根。渔民常常在捉到鱼并取下鱼后把鱼骨架留在沙滩上。
10?走出讲述者的视野。
刚才我说了“有去无回”是一种通向虚无的结局方式,但是充满了悲壮感。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干脆走出叙述者的视野,故意消失。这和“有去无回”走进虚无的方式不同,可能更无奈。毛姆的杰作《刀锋战士》就是这样结束的。据说《刀锋战士》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拉里的结尾风格是典型的走出叙述者的视野。拉里突然消失了,叙述者再也没有追踪到他。叙述者对他可能的下落做了一些假设。但最后他说,“这些只是我的假设。我不知道拉里是否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他已经不在我的视线之内了。”
11?以死亡结束。
我前面讲过博尔赫斯的《等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方式不同于我在这节课开始时提到的死亡结局。属于传统悲剧美学的范畴,用死亡摧毁生命中有价值的部分,但这不是。《等待中的英雄》活着和死了没有太大区别,死了也一样。他早就模糊了生死本身。海明威说,当一个故事无法结束的时候,只能让主人公死去,没有别的办法。等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说他找到了自己的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海明威的《黑仔》,虽然作为杀手目标的安德森在小说中并没有被杀死;凶手在餐厅等他,但他没出门,那天也没去餐厅,所以逃了一次。但是我们看了小说之后才知道,他终究是逃不掉的,他的命运和《等待》中的主角基本相同。当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故事本身的无奈,故事的结局只能停留在死亡。
12?打中它。
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能表现人生荒谬的结尾方式。击中要害的方式在古典小说中也有使用,但不强烈。两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萨特和加缪,这两位被称为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伟大哲学家。萨特的小说《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来解释他的“人生荒谬”的哲学命题。英雄是革命者,英雄被俘。本来他肯定是要被枪毙的,他不肯配合。但在行刑的最后,他想到无论如何都要被处决。你为什么不去惹他们?他只是编了个谎,说你要找的那个人,我现在就告诉你他的下落,他躲在一个古墓里。他完全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嘲弄敌人。结果,在他等待处决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道释放他的命令;他自己也很迷茫,不明白为什么要释放自己。敌人告诉他,根据他提供的信息,他们来到了古墓,正好那个人拿着枪还击,于是他们立刻杀了他。在他面前,他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他不知道敌人想让他与之交谈的那个人真的在古墓里。我不敢相信他会说出来。这是典型的错误。之前讲过的名剧《误会》也类似,也是典型的错误。
13?失落。
我仍然把这最后的方法放在一起。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很多以失落告终的例子,有一部著名的小说叫《沙之书》。有一个人来卖书。他说他有各种版本的圣经,“我”说“我”不缺圣经。然后他说他有一本书叫《沙之书》,他拿出来给我看。这本书没有页码,没有页码会重复,没有顺序,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当然,这是一本哲理小说。一开始,“我”还在兴致勃勃地看这本沙书,但到了最后,“我”突然觉得没意思了;这种东西太神秘了,我想让它消失。因为我在图书馆工作,于是我想到了一句话,“藏一片叶子最好的地方是森林。”于是“我”随手把这本看不完的怪书放在了图书馆的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得是哪个书架,于是这本书一下子就游荡到了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书本身也成了难以捉摸的沙子。我故意在一个巨大的国家图书馆丢失了这本书。
回到前言——
马援:
20世纪80年代,许多外国现代诗歌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我记得读过史蒂文森的一首诗,叫《观察乌克兰》?十三种方式”,我们都觉得很好,至少这首诗的标题特别好。呃?它是一只鸟。后来我自己的一些小说也倾向于用数字命名,比如《拉萨生活三回》、《折纸三种方式》。我挺喜欢《三》。我今天用了“十三”。
今天的主题是结局,结束;俗话说“编筐,编筐,都是关。”今天我的主题是“十三种结局”。当然肯定不止十三种,但是为了凑足十三的数量,我找到第十三种的时候就停下了,没有继续找。不管讲什么故事,都要有个结局。说起来,应该有无数种结束方式。下面总结一些特别经典的方式。
后记:不管结局是什么,是死是输,还是要看和小说的匹配度,结局不要轻易添加。
言情小说首页>都市小说>职场励志>宁小说类/a/545705/607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