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作文怎么写?
然而,我们对诗人的意境真正了解多少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的沧桑和失意的统一。现在,寒山寺的钟声最多是寄托着人们的新年祈祷。在诗人的笔下,秦淮河是一条古老而繁荣的河流,千百年来一直挥之不去。现在,秦淮河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对于寒山寺,张继的挫败感消失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是什么?诗不变,人变了,所以心境也随着人变了。
在当今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和唐诗竞争的对手太多了。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但愿意读杜丽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可以关注股市的涨跌,却懒得去读诗词经典。于是,他们异化了王维的《秋》和岑参的《雪》,所以他们时而浮躁,时而平淡。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现代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器。这份难得的文化瑰宝,应该不仅仅属于那个古老而绚烂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浪费它毫无意义,为什么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呢?在杜甫的月下,李白的山水下,王维的田园下,你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两极之间保持着平和与平衡。
一个
“大江不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画的河山,一时多少英雄。”
读着东坡名词,听着与天地波澜壮阔的对话,不难发现,在明月、水光、笛声、寒气、墨香、酒香的意象中,浮现出来的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大学者。他没有回到唐代李(李白)、杜甫豪放的风格,却敢于突破北宋词柔弱娇弱的风格,“洗去婉约芬芳之态,脱去委婉以备不时之需之度”,把绮丽妩媚化为清丽泼辣。
既是山川,早期的“花间词人”往往采用“平江浪暖鸳鸯语,成双成对渔归极浦”的温婉明丽,而苏轼的作品则是宽广博大,“清溪无底,千山嶙峋”!
苏轼笔下,手握大刀掷笔的将军,能弓似满月的狩猎太守,望西北射天狼(江城子),以及“英姿英发”、“羽扇乌丝巾,笑落尘埃”(念奴娇)他开创了宋词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的背后是朋友的背叛,阴影的陷害,莫须有的罪名的掩护。他有沾满脏水的“乌台诗案”,有丢官保命的侥幸,有穷途末路的绝望,有被流放的孤独。所以他的豪言壮语难免有阴影,写了“人生如梦,一瓶归长江”(《念奴娇》);他曾有过“我要乘风回家”的奇思妙想,却又有着“我怕那雄伟的建筑,怕那孤寂的高处”(《水调》)的矛盾心态。但是,在感叹“人生如逆天之旅”之后,他还能写出“谁知道人生没少呢?门前的水还能往西流。休会唱白毛黄鸡”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名句。
东坡先生继承了屈原、李白空灵飘逸的风格,开拓了辛弃疾词清丽隽永的风格。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失陷,王朝迁都江南。就在国运衰微,山河破碎的时候,辛弃疾作为豪放诗人的代表,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奏响了一曲骄傲悲壮的爱国乐章!
面对游牧民族残暴的铁蹄,豪放的诗人发出了“匡正干坤,大扫除宇宙”和“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迈呼声;面对投降者的窃和平和自己的辞职,辛弃疾大方地回忆了“金戈马铁,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抗金经历;一次又一次,在“夕阳塔,断洪之声”,“我见,遍拍栏杆”(《水》)中,把悲愤寄至文字。即便如此,他还是充满勇气:“我为国王做了世间的一切,赢得了他生前死后的名声”!这位文武全才的爱国诗人,也曾有过“呼风唤雨红领巾绿袖哭英雄”的无奈,但更坚定了“廉颇老得吃不下饭”(《咏渔乐》)!
三
豪放的诗人不是没有柔情,苏、辛也不是没有眼泪的人。一首苏词《江城子》道尽人间惨淡;一首交响诗《何心郎》,花是人,耐人寻味。一句“春三分,尘两分”(苏轼《水龙隐》)泪洒天下;“夕阳西下,烟柳断肠”(辛弃疾《摸鱼》)这句话,堪比柳永的名句“杨柳岸,清风渐微”!
刻板或柔和的文字,展现了大胆诗人真实立体的人性。那豪情是他们对时代微笑的傲慢;豪情是英雄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豪情是忠于耿介的仁人志士的人格。这种崇高的情操在作者笔下流淌,字如天地奇观;这种豪情,融进生活,人格更加高尚;这种崇高的情操展现在“世界海”中,对入世的态度更加积极。豪迈的文字,让后人读出了深情,被震撼了!
往事已过千古,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为赤壁岩旁那孤傲旷达的灵魂落泪,为那些遥远的文字拍手称快——只因纸背的力量和跨越千年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