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

“子见南子”在儒家传统文化和历史观中,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大体情节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翻译一下,意思是听说孔子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诚恳地说:“虽然见了她,我没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否则上天都会厌弃我!上天都会厌弃我!”

为什么子路不赞成孔子见南子?面对子路的质疑,孔子为何发毒誓证明清白?今天就来说说“子见南子”背后的那些事。

1、从一个成语谈起:娄猪艾豭

对于娄猪艾豭(lóu zhū ài jiā)这个成语很多人非常陌生,它所说的是关于南子的一段往事。南子是春秋时宋国公主,嫁给卫国的国君灵公为夫人。宋国以商朝遗民为主体,卫国则立于商朝旧国故土。两国的通婚以现代人眼光看,有亲上加亲的意思。

南子嫁给卫灵公后,与美男子宋朝(公子朝)发生私情。宋朝本是宋国公子,却得到卫灵公宠幸,成为卫国大夫。他先与卫灵公嫡母宣姜发生私情,又搞定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对此卫灵公一点儿不生气,反而放纵两个人在洮地(今山东曹州)幽会。

《左传》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说是,卫灵公为了夫人南子召见宋朝,让两个人在洮地幽会。太子蒯聩出使齐国献盂地,路过宋国郊野,民众唱:“既然你们的母猪已满足,为何仍不归还我们的种猪?”

把南子喻为母猪,把宋朝喻为种猪。可见,南子作为卫国君主的夫人,名声不是一般的差,这是子路反对孔子见南子的直接原因。那么“子见南子”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2、隔着一道帷帐见面:子见南子

《史记》载,孔子在卫国时,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列国君子只要看得起我们的国君,愿意和国君建立兄弟般友谊的,都会来见南子夫人,南子夫人也想见见你。”孔子最初谢绝了,但最终“不得已而见之”。

见面时,南子坐在葛布帷帐中。孔子入门,向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两次回拜,身上所披戴的玉佩首饰,随身体的动作发出撞击的清脆响声,“子见南子”就这样结束了。事后,孔子说:“我本来不愿见她,既然见了,只能给她行礼。”

随后发生子路不满、孔子发誓的那番话。对此历来有很多解读,通常认为对话表现出孔子的真诚、子路的耿直。只是《论衡》作者王充有另一种观点:孔子自解,安能解乎?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因为上天厌弃而受惩罚,拿上天来发誓,子路不会消除怀疑的。

3、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与卫灵公

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卫灵公发生多次交集。在见南子前,孔子曾到过卫国,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里。卫灵公按孔子在鲁国的俸禄,给了他俸米六万斗的待遇。后来因受人蛊惑不再信任孔子,孔子住了10个月后离开。

“子见南子”是二度入卫的事情,见完面后孔子在卫国住了1个多月。一天,卫灵公与南子出巡,同坐一辆车,让宦官为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第二辆车在后面跟着,一起招摇过市。孔子对此很反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从来没见过喜好道德人,如同这样的喜欢美色。随后就离开卫国前往曹国。

据载,孔子到了曹国,又去宋国,再到郑国,再到陈国,居住3年遇上晋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只好离开再次进入卫国,卫灵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但卫灵公年龄大了,懒于政务,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长叹一声后再度离开。

随后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成后打算去晋国。渡黄河时得知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认为忠臣被杀,赵简子不义,便返回鲁国,不久又到卫国。史载,一天卫灵公与孔子交谈时,只顾看空中飞来的大雁,注意力不在孔子身上,孔子只好又离开卫灵公。

四度入卫,孔子一生与卫灵公的交集颇多,两人始终没有碰出任何合作的火花。说到底,是他们各自的理想抱负有根本性的不同。

4、南子的最终下场是什么:太子所杀

“子见南子”后,南子的最终下场是什么?《列女传·孽嬖传》、《左传》载,南子私通宋朝、太子蒯聩听到宋国人“娄猪艾豭之歌”后感到羞耻,对家臣戏阳遬(sù)说:“回国后我们去见夫人。她见我时,我回头看你,你就冲上去杀她。”

两个人去朝见南子。期间,蒯聩回头看了戏阳遬3回,戏阳遬始终不动手。南子发现端倪大哭而逃,对卫灵公说:“太子要杀我。”卫灵公大怒,要问罪蒯聩。蒯聩只好逃到宋国,蒯聩的党羽也被驱赶离开卫国。

逃到宋国的蒯聩称:“是戏阳遬嫁祸于我。”戏阳遬称:“是太子嫁祸我,让我杀南子。我不答应,他会杀我。我杀了,他会把罪过推脱给我。我先答应最终不杀,才免于一死。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百姓要用智慧保全生命’,我是用道义来作智慧的。”

有卫灵公保护,南子生命无忧。但卫灵公总有一死,于是蒯聩的儿子被立为国君,就是卫出公。此时卫国又出现一个“妖姬”,史称“卫伯姬”。这个女人是太子蒯聩的姐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yǔ),生儿子孔悝(kuī),孔悝担任了卫出公的宰相。

后来孔圉死了。史载,孔家有仆人叫浑良夫,他也是罕见的花样美男,卫伯姬就和他有了私情。也许想起还有个太子弟弟,卫伯姬就让浑良夫去宋国见蒯聩。密谋一番后,蒯聩说:“只要你把我弄回国,我能让你和我同乘一辆车,还免你3条死罪。”

同时,蒯聩答应事成后,让浑良夫和卫伯姬结成夫妻。浑良夫很高兴,回国与卫伯姬密谋,把蒯聩接入家中。晚饭后,卫伯姬持武器在前,蒯聩、浑良夫和5个全副武装的士兵,闯进孔悝家里逼他结盟,***同攻打卫出公。

卫出公见父辈太子杀回来了,就逃到鲁国,蒯聩做了国君,就是卫庄公。卫庄公掌权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南子,毕竟当年出逃宋国的原因就是杀南子失败。接着,又杀死浑良夫,什么“免死3次、可以娶我姐姐为妻”的诺言全都不算数了。

5、食其食者不避难:子路之死

孔子的72贤之一的子路,也在这场事变被杀了。当时,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听说发生了判乱,就往宫里跑。有人劝他,卫出公都逃了,你入宫是送死。子路答:“食其食者不避难。”吃国君的饭就要有为国君赴难的准备,我是不会逃避责任的。

子路入宫后找到蒯聩,当时蒯聩、孔悝站在高台上。子路曰:“国君为何要任用孔悝,请让我杀了他。”蒯聩不听。子路想放火烧高台,蒯聩派两名武士攻击子路,战斗中击断子路帽缨。子路说:“君子可以死,但冠帽要正。”放下武器,戴正帽子时被杀。

因为国君受难,尽管是孔悝的家臣,子路仍旧认为新国君不能重用参与叛乱的孔悝。子路所说的“食其食者不避难”,是忠君观念的体现。战斗中,因君子必须戴冠而最终被杀,是遵循周礼的体现,这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显得十分重要。

当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此时“君子死而冠不免”……历史的脚步向前,只在转瞬之间,一切都成烟云。

当年,隔着一道帷帐相见的孔子、南子,会想到这个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