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孩子“做朋友”,又怕被孩子挑战底线?先有规则感才能有界限

文/兰妈谈 育儿

想跟孩子做朋友,又怕被挑战底线怎么办?划清界限是为了规则明了

很多人都说“和孩子做朋友是最好的教育”,可是我们真正抱着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情去相处时,你会发现孩子不是频繁挑战界限就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嘴脸,于是每逢有人一说“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讲道理”的 育儿 理念时,很多家长都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实际上父母跟孩子之间,一定是首先要有职责的规则感,其实才能谈朋友、是孩子的朋友,很多人都说教师的形象太古板、很难相处,可是很多人却不知一个好相处的老师,总是被学生们挑战底线、当成软柿子去捏,兰妈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温柔型的女老师,在她的课堂里仿佛感受到了母爱的气息,舒服的口音让人听了非常享受,就算是生气也没有让人害怕的咆哮声,但正是这种好说话的性格让她很难把控课堂秩序。

尤其是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总是制造噪音,老师提醒就当没听到、甚至还时常跟老师顶嘴,有一次还直接把老师给气哭、直接罢课跑回了办公室,突然的失控场面让很多同学责怪那帮故意气走老师的后排学生,尽管支持女老师的学生很多,但那温柔的个性很难让她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温柔的声音总是让人很容易犯困、走神,反而是那些时不时点个名、来点刺激惩罚的老师,更容易把控好自己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不愿意跟学生友好相处,也不是父母们不愿意把子女当成朋友来看,而是老师父母和孩子们之间始终牵扯着育书和教育的职责,因为职责所以管得多、孩子逃跑得更快,而想跟孩子“做朋友”就自然而然变得复杂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一提起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就比较反对,实际上我们可以和孩子以交朋友的身份相处,但是这份相处是一定要建立在规则感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教育出有界限感的孩子,而不是随心随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跟孩子做朋友,又怕被挑战底线怎么办?只有让孩子先有规则感才能有界限,做好以下这几件事情才能做好划清界限做好规则明了:

1、和孩子做朋友,一定要让孩子先有敬畏心

很多家长说跟孩子做了朋友就会被无限索取,以家教之宽松之名义“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这种被无界限索取的情况实际上就是缺少对父母的敬畏心,实际上就算普通朋友也需要彼此尊重、这段友情才会长久,可能很多家长会质疑:“如果让孩子敬畏自己那还有的朋友可做吗?”,实际上这里的敬畏心并非是让孩子害怕,而是让孩子服从管教的一种尊敬心理。

如何让孩子有一颗对父母的敬畏心?我们可以从日常的沟通开始,尽管和孩子沟通需要很强的耐劲,但沟通却是了解孩子最简单的途径,关于沟通我们可以记住以下几种诀窍:

1)说话就说话,不要试图威胁孩子获得乖巧

2)纠正就说当前,不要把以前发生的事没完没了地拿出来说

3)说话不要插嘴,让孩子完整地将事情陈述、再发表意见

4)做某个决定前,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后、再去将决定实施

5)勤问“为什么”,多采用疑问句、引导孩子多开口陈述事实

2、自由归自由,但生活必须要规则意识

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他们对自由的渴望比玩具的热情还要深,但给孩子自由归自由生活必须要规则意识,有一次在买东西的时候一个男孩不小心把超市的东西弄坏了,妈妈得知后对男孩口头教育了几句、孩子就生气地“逃走了”,还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就对父母拳打脚踢,也不知道这些父母有没有真正弄懂自由、跟孩子做朋友的深含,活泼的真实在于可爱、朋友的真实在于拳打脚踢。

如果你的孩子时不时对你拳打脚踢那不是朋友的感情,而是父母那典型的“孩奴”宠溺形象,如何让孩子的生活必须要有规则意识?这就需要融进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TA“吃饭就吃饭,不能玩玩具也不能看电视”,很多大脾气都是从小习惯开始积酿,只有从小习惯上让孩子做好规则意识才能展现大环境上井然有序。

3、孩子真情实意,在于父母的在意程度而不是管教目的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同样也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孩子,彼此之间的感情都是深情无疑了,但更多的时候是后续在意程度的展示扭曲了视觉传达,比如父母爱孩子通常展现在行动方面,给孩子穿最保暖的衣服,把最好吃、最有营养的东西都让给孩子,给孩子安排很多辅导班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更出色……

但是以上种种爱让孩子感到压抑、父母也爱的太过深层,以至于常常干扰了孩子的视觉传达,让他们认为父母爱自己的成绩多过于自己,在这样的视觉传达下以至于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故而孩子的真情实意在于父母的在意程度而不是管教目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抱着在意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摔跤的时候我们不是不可以扶,在孩子哭得很伤心时给出安抚,给出孩子看得见的鼓励让他们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而不是依靠哭闹去逼父母妥协、代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