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这么有名,为什么收藏价值一直不高?
“大一统”可能是70后、60后最熟悉的人民币,也应该是最亲切的。因为做工精致,设计美观,在当时购买力极高。80年代初,一瓶茅台才八块钱。这张十元纸币承载了当时人们的致富梦。但进入收藏领域后,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群众基础这么好的钞票为什么飞不起来?
“大一统”是中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6,央行宣布从1996年3月1起只接受。第三套人民币于2000年7月1日整体退出流通市场,“大一统”光荣地完成了流通的历史使命,成为一种收藏。其积极的格局是,全国各族人大代表正走出人民大会堂。在地方当局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币团结一致,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就是“大一统”这个名字的由来;背面图案是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仍是国家机关的象征。
事实上,“大一统”退出流通市场后,一度引起了高度的热度。2000年一退出市场,绝世产品就飙升到300元,比面值高了30倍。全友通经过研究讨论,按照冠号把大一统分为两个品种,二罗马和三罗马。注意它的编码,由两个罗马数字和八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也就是两个罗马,还有三个罗马数字和七个阿拉伯数字,也就是三个罗马。
此外,在少数冠号中,还发现一些“大团结”在荧光灯照射下呈现荧光效果。实际上,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纸币并没有配备荧光防伪措施。这应该是后期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技术储备,所以也是试验品种,意义重大。
前面提到过,“大一统”一度飙升到300元,但随后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大一统”,而且是成捆成捆的。藏友怀疑银行是为了打击收藏市场或者本来就是银行渠道的源头。所以“大一统”的价格应声下跌。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一方面收藏存量巨大,另一方面藏友们对此事心有余悸。所以在收藏市场上,大团结的价格一直维持在100多块的水平,相对于价格因素并没有太多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