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最杰出的小说是什么?鲁迅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是什么?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的主要统帅,与现代传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传媒是鲁迅先生战斗的主要阵地,尤其是报刊,它们构成了鲁迅先生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鲁迅先生一生深受现代传媒的影响。他不仅关注革命的、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而且对当时的各种反动报刊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当时的各种新闻现象进行独特的解读和评价,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它是一种现代媒体,宣传了鲁迅先生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家喻户晓,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现代社会与古今社会的一个区别是,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形成。城市有权生产和发布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信息,这为现代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纷纷出现。在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现代传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社会的先锋”①,“使事情如此的动力”②,并把媒体视为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力量。胡适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新青年粉丝的组织和同人的倡导,白话文运动至少要耽误几十年”。毋庸置疑,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民国初期,陈独秀说:“十年之后,中国的形势完全变了。”这真的不是吹牛!由于新文化运动是从媒体开始的,《新青年》及其背后的巨人,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站在当时社会最动荡的思想漩涡中,之所以对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报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报刊是当时的主要媒体。鲁迅先生的不朽作品,是为进步的现代传媒“听意志”而创作的。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中,曾经谈到他的创作过程和原因。《新青年》的编辑金信义(钱)去拜访鲁迅,和他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你的钱有什么用?”“没用的。”“那么,你叫他付帐是什么意思?”“这不代表什么。”“我觉得,你可以做些文章……”...“如果一个没有窗户的铁房子绝对是破的,里面有很多睡觉的人,很快就会窒息,但是从昏睡到死亡,并没有感觉到死亡的悲哀。既然你在叫嚣,你就唤醒了几个清醒的人,把这不幸的少数人带向了不可挽回的死亡。你觉得你配得上他们吗?”“不过,既然几个人都上来了,你也不能说没有摧毁这个铁屋子的希望。”为了“摧毁这座铁房子的希望”,鲁迅最后答应“大闹一场”。“这是一个疯子的原始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这段著名的谈话可以看出,促使鲁迅进行新文艺创作的是《新青年》,进步的现代传媒是孕育鲁迅的力量。从鲁迅读书的那一天起,他就受到了现代传媒的影响,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的强社,比如中外期刊、强刊。在日本留学后,我和各种媒体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文学、社会的积淀,一旦遇到了符合鲁迅文学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媒介,在文学革命的号召下,鲁迅终于“听从他的意志”,积累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据统计,鲁迅一生在《晨报》、《北京日报》、《申报》、《世界日报》、《中国日报》、《国家报》等15种日报,《新青年》、《语丝》、《作家》、《文学》等78种期刊中度过,正是报刊孕育了鲁迅先生的创作,使人们认识了鲁迅,使他的名字和作品传遍了中国和世界。提到鲁迅,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杂文。鲁迅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既记录了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史。鲁迅杂文是为了适应报刊的需要,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的。第二,现代都市传媒为鲁迅先生确立自己在文坛的地位提供了阵地。战士的位置在哪里?在战场上;鲁迅的立场在哪里?在媒体上。鲁迅一生中在哪里为敌人射出了大量的匕首和长矛?报纸也是。报刊是鲁迅的主战场,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一)现代都市传媒为鲁迅作品提供了沃土和园地。鲁迅的大量作品往往是先在报刊上发表,再编辑出版。他的单篇作品大多在北京、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也偶尔有外地的报刊,如天津的《天下篇》。报纸副刊是鲁迅发表文章和作品的主要园地,它为鲁迅杂文的发表提供了平台,为鲁迅的作品提供了沃土和园地。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丰碑,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名著。它首先在《晨报》的副刊上连载,轰动全国。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份让人们认识、理解、认同、尊重鲁迅的报纸。是报刊使鲁迅的名字深入人心,奠定了鲁迅小说的价值和在文学革命中的地位。(2)现代都市媒体让鲁迅先生的作品迅速传播,影响广泛。1.鲁迅生活在现代都市传媒相对发达的时代,这使得他的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晚清时期,由于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急需舆论。民间报刊应运而生,最早是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的《赵文新报》。“之后时事报、时事日报相继问世,报纸兴盛一时。”。⑤“作者,如长沙湖南学会、时事学院等。,不能特别算,每次开会都要有刊物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活跃起来,杂志风起云涌,欣欣向荣。”⑥据葛统计,全国知名日报有《苏报》、《中国通报》等42种,杂志有《农业学报》、《国粹与进步》等46种。北京、广州、天津、长沙也有各种报刊杂志。几乎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媒体应运而生。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本在上海开办“中国广播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1926 10 6月1日,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开播。8月1928,1,国民党中央电台开播。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通过电传传送图像。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诞生于1905。此后,电影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上海这个20年代以后的大都市,电影成为一种时尚。早在1923,陈独秀就尖锐地指出白话文运动的原因是“中国近来工业发达,人口集中”。⑦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考察五四运动或“新文学”的发生时,开始关注中国民族工业的繁荣、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近代印刷出版业的发展、近代都市传媒的兴起、近代市场的形成等现代性因素所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好在鲁迅生活在一个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报纸、书籍、电台、电影为鲁迅提供了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从而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正是现代都市媒体的蓬勃发展,让鲁迅先生的作品家喻户晓。人们对鲁迅作品和伟人鲁迅的逐渐了解,是从报刊开始的。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随笔》等作品后,开始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中国先进的思想界、文化界、革命界对他表示拥护、爱戴和钦佩,一致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先进的。他的对手和敌人也通过报刊了解了鲁迅的作品,从而认识了鲁迅。2.报刊上对鲁迅作品的反应和评论,奠定了鲁迅在文坛的地位。鲁迅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响和评论。对鲁迅作品的反应和评论,最早见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1号正式刊出,1913年4月,有十条评论和“附木札记”。诚然,云铁桥对鲁迅小说《乡愁》的评论和注释仍显幼稚,不能作为鲁迅学术史研究的出发点。但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一发表,媒体就关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随想》在《新青年》上发表后,《新潮》第一卷第二号第一版于2月1919日出版。有一篇署名记者的文章,《书报概论》,第一次提到了鲁迅的作品:“就文章而言,是唐逸(鲁迅出版的《随想》)。⑧这个评论肯定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是“中国最近的第一部好小说”,从而确立了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坛的地位。1923之后有了比较完整具体的鲁迅作品综合评论。1923年8月,鲁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对鲁迅小说的评论达到了高潮。同年8月31日,《民国日报》副刊刊登了《小说集》出版的消息,称赞《呐喊》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得不分时代的小说集”。真正有分量的评论,是茅盾在《时事新闻》副刊《文学》91期上以沈雁冰名义发表的文章《读书》。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时的小说感受以及鲁迅小说在青少年中的广泛影响。对鲁迅作品尤其是杂文的论争,为鲁迅作品的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由女子师范大学走向引发的鲁迅与“现代批评家”的论争,由革命本质引发的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以及鲁迅与新月社、“第三种人”与“国防文学”、“国民革命战争时期的通俗文学”的论争等等。这些论争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而且在鲁迅本人的思想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场论争引发了对鲁迅的诸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作品,如《晨花》、《野草》、《流浪的后半生》、《盖华集》、《盖华集》中的杂文不断,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⑩现代都市媒体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反应和评论,使鲁迅的作品在群众中,特别是在进步青年中得到传播,确立了鲁迅在文坛的地位。第三,鲁迅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传媒的作用。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的主要统帅之一,鲁迅与报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不仅关注革命的、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而且对当时的各种反动报刊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当时的各种新闻现象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评价,对现代传媒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a)鲁迅参与编辑报纸或指导报纸编辑,支持和帮助进步的现代媒体,发展进步媒体。1906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即“我认为中国治几个人是没有用的,应该有更广泛的运动——首先倡导新文艺”(鲁迅自传,1976,革命文物第三期)正是与周作人等人一起提出了文学杂志《新生》。虽然因为资金不足流产了,但是“我不能在一个地方谈我以后的美好梦想”11。但鲁迅一生都没有忘记这个“好梦”,并在创作后参与编辑报纸或指导报纸编辑,为现代进步传媒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领导和支持“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民族新报副刊(乙类)》、《莽原》、《语丝》、《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鲁迅在战斗生涯中,主编和参编了20多种报刊,近120种中国报刊支持或投稿。《新青年》、《语丝》、《莽原》、《全国新报副刊》、《无名半月刊》、《奔跑》等当时有影响的刊物。鲁迅任主编或参与编辑。1934年8月,他带病编辑了《翻译》第一期,发表在16年9月《翻译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说:“印出来给喜欢看译本的人作参考。“这间接为翻译杂志的出版发行指明了方向。即使鲁迅没有参与报刊的编辑,只要是进步的报刊,他都会大力支持。例如支持补编,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中国最早的副刊是1897+01年6月英国商人在上海英租界创办的中文报纸《子林上海报》的一份名为“休闲版”的副刊。辛亥革命前后,作为《中国报刊要闻》的副刊,被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来进行革命宣传;但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派革命意志的下降和袁世凯、北洋军阀对新闻出版的打压和破坏,副刊的革命色彩逐渐减弱,闲适重新上升为主流,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天下。五四前后,副刊最早成为倡导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一些知名的副刊,如《晨报》副刊、《北京日报》副刊、《民国日报》(上海)副刊、《时事新闻》副刊等,都是五四时期学灯的。这些副刊的创新因为鲁迅的加入而更加完善。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的一座丰碑,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名著。它首先在《晨报》的副刊上连载,然后轰动全国。早在1919 12 1,鲁迅先生就在《晨报》纪念副刊上发表了小说《一件小事》。《晨报副刊》独立出版后,鲁迅在该刊发表了50多篇作品,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晨报副刊》才成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阵地,不仅培育和影响了现代文学史上众多作家的成长,也影响了现代传媒的发展方向。鲁迅成为报刊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这表现在他参与报刊编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是鲁迅对近代最重要的杂志《新青年》的支持。《新青年》9月在上海出版,1915,陈独秀主编,月刊。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孔乙己》、《药》等优秀小说也在《新青年》发表。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团体纷纷效仿《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短短1919,就发布了400多种。到1920,连《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最重要的大杂志都采用了白话文。陈独秀对鲁迅在《新青年》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客观的评价——“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虽然不是主要作者,但是发表了很多文章,特别是齐鸣先生;但两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不是因为认同《新青年》的任何一位作者,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显得尤为可贵。12”(2)鲁迅对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媒体的反动本质。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人民、反社会的统治,总是利用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来隐瞒事实,愚弄人民,麻痹大众。鲁迅生活在一个媒体相对发达的时代。文化宣传和新闻报道成为上层建筑控制和操纵社会意识的独特意识形态。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与反动媒体、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他曾经点名批评的新闻媒体约有20家,包括《顺天时报》、《伊势日报》等有帝国主义背景的报纸,以及《中央日报》、《时事新闻》等国民党四大家族直接控制的报纸。有国民党文化机构经营的报刊,如《社会新闻》和《韦偃》,也有民族主义报刊,如《醒狮》和《中国之魂》。有《人民言论》《现代》等资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的报纸,也有《大公报》《循环日报》《武汉日报》等普通资产阶级报纸。同时,鲁迅也一直批判一些内容空洞、品位低下的丑闻单和杂志,主张发展能够净化人们灵魂的健康向上的媒体。鲁迅长期与反动当局的报刊打交道,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总结,给当时媒体的一个总的印象是:“中国的报纸上看不到真相。”为了从舆论上为自己的反动统治辩护,国民党当局及其报纸和间接控制的报纸,常常“开出真假参半的记录”来欺骗读者,抓住一点事实,制造一些谣言,混淆是非。所以鲁迅总结了两条看报经验,推荐给读者。一、打折对于报纸上那些危言耸听、美化过的夸张矫情的文章,鲁迅主张内容要打折,或打八折,或打五折,甚至打八折,让真相大白。第二,在《推背图》一文中,他提出正面的文章要从反面来看,即从反面来认识现在,推测未来,并列举了“最近几天报纸上记载的重要新闻。”鲁迅评论说,这种被称为客观正义的新闻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种主观目的。“杂志可以宣称没有一定的圈子,但实际上就是这个圈子。它是一条神奇的毛巾,很容易遮住你的眼睛。”鲁迅还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尊重事实,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曲解事实。有倾向并不可耻。“不能怪他有圈子,只能批评他是圈子。”1931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左翼联盟的五位烈士遇害。“当时上海的报纸不敢登这个故事,也可能是不想登或者不屑登。”《鲍静》、《现代》、《人民报》等报纸对当局查禁刊物、杀害作家不加评论,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诽谤、侮辱革命作家。这样的新闻媒体,鲁迅将被列为休闲刊物。为了提高读者对这些刊物的鉴别力,鲁迅写了《二丑之术》来揭露和分析:“他有点君子之风,懂点琴棋书画,也来猜灯谜,却倚仗权门,他蔑视百姓。谁受压迫,他就嗤之以鼻,放松下来。谁要是被诬陷了,他就吓得大喊大叫。然而,他的态度并不总是这样。他一面转身向观众指出儿子的缺点,一面摇头扮鬼脸说,你看这家伙,这次倒霉了!”鲁迅指出,许多刊物中总有休闲媒体,只要读者注意,就能识别出来:“我们只要拿一份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现他突然讨厌春天,赞美战争,翻译萧伯纳的演说,谈论婚姻;但在此期间,必须有对国家事务不满的热情表达:这是最后一手。”13鲁迅通过这样一面“魔镜”揭露了反动刊物的本质。《语丝》曾经是进步刊物,也让鲁迅付出了很多心血。后来,由于编辑地位和思想的变化,它拾起了它所反对的现代主义“绅士”的衣钵,或明或暗地攻击和排斥异己。“几乎没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甚至这种屈服也很少见。”14,1930年2月,鲁迅写了《我和语丝的生活》,在《萌芽月刊》上批评。文章发表仅一个月,《语丝》就自动发表在五卷第52期。(3)鲁迅把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和革命斗争的重要任务,以至于“铁肩担道义,巧写文章”这一媒介是一个风向标,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媒体的观点和义务,而且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对于鲁迅来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唤醒人们沉睡灵魂的责任感。鲁迅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他对时代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他把发表文章当作与反动派斗争的武器,当作唤醒民众的良药。他的目的是“利用一切机会打破我们周围的黑暗和寂静”。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鲁迅一生坚持写作。鲁迅一生在中国生活在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所到之处,他都密切关注媒体和舆论,从而了解社会和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在绍兴,支持越南青年《越多日报》监督绍兴军政府;在厦门,他支持和指导厦大文艺青年创建《大社》、《鼓浪社》,亲自审阅、修改和指导他们的社会杂志《博船》、《鼓浪》的编写,还为《博船》第一期撰写《厦门通讯》;鲁迅先生在广州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但他在《黄埔人生》、《民国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颇有分量的文章,如《革命时代的文学》、《沪宁的一面》、《魏晋风度》、《文章与药酒的关系》等。在北京和上海两大生活城市,鲁迅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以杂文为主要武器进行顽强的斗争。李浩在《城市的憧憬与乡村的羁绊》中指出:“鲁迅用杂文表达他的文化理想,杂文的社会效用是通过报刊这一大众媒介来完成的。报刊是市民社会人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中国近代思想的传入是通过报刊实现的。”16从五四开始,鲁迅就一直以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不自觉。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杂文家”,他也更加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杂文创作。据统计,鲁迅的杂文已在国内外100多家报刊上发表。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对有害的东西立即作出反应或作出斗争”,从而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中开辟出新文化新思想发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从1933年6月底到1934年8月,鲁迅改了50多个笔名,在改革后的《申报》副刊《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上发表了130多篇文章。这个数字占鲁迅杂文的五分之一。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钻过严密的罗网,在一份日报上接二连三地发表这么多充满战斗性的杂文。从1918年9月《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随感录25》到生命最后一刻写的未完成的《太炎先生记得的两三件事》,鲁迅写了700多篇杂文,约65438+。这些人物已被收录在65438+如《坟》、《热风》、《盖华集》、《续盖华集》、《三纪弦》、《二心集》、《南调北调》、《伪自由书》、《准言情》、《花边文学》、《切街亭随笔》、《切街亭随笔二》、《切街亭随笔终版》等。在这本15散文集里,几乎所有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革命运动、党派斗争、民生疾苦、文化纷争,都在他的散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鲁迅手里拿着笔,无情地揭露,愤怒地指责,尖锐地批判,辛辣地讽刺,痛苦地呼喊,亲切地鼓励,热烈地赞美一些文化现象,一些不同阶级的人物。鲁迅杂文丰富了报刊内容,也使报刊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文化大师是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先驱,大众传媒与文化大师密切相关,广泛传播先进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影响社会,提高民众素质,从而达到改造民众的目的。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鲁迅,与现代传媒尤其是报刊有着不解之缘。现代都市媒体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原动力,为鲁迅先生发表作品,让人们了解他提供了平台。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主战场和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