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科介绍

文学和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的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创办的“文学研究班”。当时周扬是名誉主任,何其芳、何洛是主要领导。“文学研究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学理论学术骨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体系。本学科获得1984年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5438+0年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6年5438+0年以来已招收培养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经过几代学者的长期努力,这门学科立足于自身的传统、特色和风格,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它以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四个研究方向为基础,延伸出相关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审美文化两个研究方向,使整个学科通过优势互补的学术结构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基础研究方面,本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发展纳入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之中,我们在海德格尔诗学、哲学解释学、神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学、现象学美学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等方面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同时,我们还注重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学科参与了中共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起草,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学术平台建设上,学科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本学科还长期主办《马列文论研究》、《问题与文化研究》等三部学术文集,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论与文化研究》等两本学术月刊。

(2)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吴·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并由胡·教授长期主持。1981,第一批被授予硕士学位权,随后被授予博士学位权,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胡、瞿、郭、、等都曾在这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学科自成立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专业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与汉语言文学学科共同主办学术文集《论语言》,中国人民大学主编复印报刊资料《语言与文学》。

本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语言与语言学》(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译)、《格编》、《词典学、语法与语法体系导论》、胡·《语言学论文集》(主编)、《词类考察》(主编)、郭·《综合语言》。从现代汉语介词欧化看杨贺的间接语言接触,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及印欧语系的影响,靳松的《现代汉语轻声的动态研究》,罗峰的《系统论视角下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构建》等。

本学科在方言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的《北京话初步研究》、《北京话声调助词和感叹句》、《北京话语音词汇五次调查》、《北京话研究》(主编)、《海盐方言志》、《海盐方言现句和静句》、《谢的《天镇方言志》、《郭金勇》。北京牛街回族话中的杨贺借词:北京牛街回族方言调查:金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常州方言高元音的舌尖:吴永焕《临沂方言志》等。

该学科在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胡·《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汇编》、瞿·《双语与双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思考》、罗·《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和《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与原则》。张维国国学基本数理统计方法,图标教程,三义,三类定语与三个槽,定语类型与槽关系类型的对应及其在名词语义分析中的作用等

目前本学科有专任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目前已承担教育部1重大重点项目(“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项目(“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目(“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计划65438+项目。

(3)中国文献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创始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1928年,吴在苏、瞿秋白、小三、林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新文字》的工作,制定了《中国拉丁新文字》。新文字出现后,吴、等人利用新文字在中国、苏联远东地区的工人中开展扫盲。不久,新汉字传入中国,一场全国性的学习新汉字的运动展开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回国,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和延安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他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用新字识字,提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吴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全国文字改革工作。吴在几十年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论,在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月1960,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校长任所长。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语言文学研究所,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现隶属于文学院。

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四个分支:语文学、音韵学、词汇学和语法:

文字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吴的《文字改革文选》、宋永培的《说文汉字系统研究方法》、王桂元的《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获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汉字与历史文化》、《说文解字》校勘札记、的《甲骨文字论》和《兴田》补释》、李路兴的《现代汉字学大纲》和《现代汉字语素论》。

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有:陈的《古韵认识》(合著)、《汉语音韵学基础》、的《音韵学与比较研究》、的《战国楚语音韵研究》、《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高永安的《明清皖南方言研究》、郑的《音韵学研究》。

词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的《说文与文学语义学》、《说文与古代汉语语义研究》、《古代汉语语义系统研究》、《韩的汉语冗余研究》、《汉语词汇论》、《汉语转喻词典》、《朱冠明的《汉语词汇史研究新视野》、《来自中古佛经》。

语法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亚《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杂原因论》、褚永安《古代汉语语法》、《文言文复合虚词》、尹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获第七届北大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第二届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林《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多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还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一起主编了人大复印的《语言学》月刊和《语言学文集》。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

我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在1998之后成为独立的机构,并逐渐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该学科包括两个研究方向:

1,传世语言文学研究。重要成果有《校雠》、《版本考证》、《吴梅村年谱》、《校雠版》、《欧阳修全集(1-6)》、《古籍阅读基础》等。

2.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对文献的作者、时间、内容、传承关系的研究;出土文献的校勘、标点和注释;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出土文献辞书、词典、字表的编纂;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重要成果有:《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出土文献文字整理》、《战国楚竹书表意与量词》、《张家山汉简释读字考释》、《张家山汉简表意与量词》、《吐鲁番文书〈仓颉篇〉研究》等。

(5)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创始人是谢无量、冯其庸等老一辈著名学者。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影响很大。冯其庸先生于1960年代主编的《历代文选》原是中文系教材。出版后风靡一时,不断再版,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古代文学读本。

1980后,学科相继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冯其庸教授的一批红学著作,如《耿论》、《曹雪芹家世新考》、《石头记脂书研究》、《红楼梦思想论》、《挂番楼红楼梦再校批评》等,蜚声海内外,奠定了他一代红学大师的地位。朱敬华教授已成为苏轼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其《新评苏轼》、《论苏轼》、《苏东坡寓言阐释》等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此外,由李永祚教授校勘的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被学术界誉为校勘最好的版本。其论文《水浒传嘉靖论质疑》1987获中国水浒学会优秀论文奖。吴晓林教授对唐宋散文有深入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艺术》、《王安石传》等。

2000年以来,学科逐渐完成了新老学术团队的交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日益成熟的研究方向,主持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7项省部级项目。

本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有、、程历时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文学史》(该书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程主编的《中国美学丛书》。程《中国古代人学与美学》、《中国的文艺理论》、《神与物之间的徘徊》、袁吉熙《六朝美学》、《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汉代的精神世界》、詹杭伦《清代赋论研究》、方回《唐宋诗法》、林香花《禅与宋》。

本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方向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教与道教文学》(获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部落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一等奖)、《汉文学的理性世界》等。冷的《苏轼的哲学与文学观》、《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逸与解放》、《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美学》、《诸葛的《宋代文史考证》、《宋代宰辅制度研究》、《词学研究》、《王新的历史与话本小说叙事》、《漫谈与二拍》等。

本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方向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太平广记》版本考证、《论》、《其时代、传统的尴尬》、叶《吴梅村年谱》、吴《传》、《清代第一诗人》、《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集》、《王艳晚清小说期刊史》等。该学科还主编了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

(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出版的蔡仪教授《关于新文学的讲话》,是我国最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文学史教材之一。王金定教授和林志豪教授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1960年,由林志豪教授主编,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问世;1979年,同名修订教材再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汤涛与严家炎》是当时国内大学使用最广泛的教材。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0980年代,本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内同专业中为数不多的专业方向完整、梯队有序的有影响力的学科群。

1981,学科授予第一届硕士学位,* * *招收2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日本和韩国的。2002年后开始招收“现代文学思潮”方向的博士生;2006年后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三个专业方向。

1960-1980期间,该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为“鲁迅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是林志豪的《鲁迅传》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此外,还有赵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徐志摩传》、张的《老舍研究》、颜焕东的《郭沫若研究》、和的《中国新诗史与当代诗歌研究》等等。这些成就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1995之后,学科开始新旧团队交替,在职老师都是文学博士。学科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新增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中国新诗史、1940-1970年代文学、1980年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涵盖学科三个专业方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1990之后,该学科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其中,程光炜的《艾青传》、《文化转型》、《中国当代诗歌史》、李进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汉译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经常被许多相关论文引用和转述。孙民乐、姚丹、张婕妤等青年学者的作品,如《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变迁》、《国立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活动》、《荒原上的紫丁香》等,也引起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此外,本学科教师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列入教育部“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为国内多所高校和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教材和参考书,被日本、韩国和台湾省部分高校列为教材和参考书。王家新教授为该系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中外诗歌鉴赏》和《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成为该学科新增加的“创作写作”课程的亮点之一。

本学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其中获1省部级奖,获核心学术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2项。该学科还主编了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由苗浪山、、毛、等老一辈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当时是中国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并于1981开始招收“外国文学理论史”研究生,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1996后招收西方文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方向博士生。2005年设立独立博士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本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三个研究方向日益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拉等语种)、学有专长、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教师均有长期在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其中3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的学术成果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语著作1部,A &;HCI搜索了5篇论文。同时,该学科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6项;主办学术期刊《基督教文化杂志》(18系列已出版,2005年9月起被纳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对话》(已出版2系列),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该学科在西方经典译介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有主编的苗美学译著集(四卷),主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和、、、主编的《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等。以及杨恒达近年翻译的《尼采文集》、杨慧琳主编的《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籍及当代诠释学翻译丛书》、王译的《兰博全集》、夏编著的《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让-吕克·南希:被解构的* * *等。

本学科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黄主编的《外国文学概论》、和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评论教程》、杨惠琳、黄合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外国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坤《20世纪俄罗斯作家史》、《启示录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范20世纪海内外现代戏剧》、《张秉钧、、杨慧琳合著的《西方文学理论史》(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杨慧琳合著的《西方文学》。在此基础上,杨慧琳、张安琪、黄克坚、耿有壮获得了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5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还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比较优势,从艺术、宗教等角度逐步形成自己的系列专著。比如杨惠琳的神学解释学,基督教的背景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废墟中的记忆,杨恒达的诗性反叛,耿有庄的视觉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神话,雷立柏的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以及论基督教的规模。外语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有杨的《内在与超越:一个超越的过程》等。Konfuzianismus(德国图宾根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慧琳基督教在中国:杨慧琳的工作(美国M.E. Sharp公司,2004年)、中国基督教研究(合编,剑桥学者出版社,2006年)等。

(8)电影摄影

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新的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文艺学学科的基础上重组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力量,于2004年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2007年2月,该学科被正式授予电影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08年以来,一直面向社会招收电影科学研究生。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本学科是文学院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新媒体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教授、教授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如陈阳博士、孙白博士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科学研究以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为基础,关注和跟踪当代高科技媒体对视听艺术的重要影响,以及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状和特点,及时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入总结。

该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学科教师出版的专著和教材有《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教育部批准的研究生教材,十一五重点教材)、《新媒体艺术论》(十一五重点教材)、《电视剧:行走在文学与艺术之间——90年后的电视剧研究》、《小丑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价值重估》。参与“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该课题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电影史和电影理论

这个方向涉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知识体系。电影史包括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在港澳台的发展历史和当代审美特征。外国电影史包括西方电影史、民族电影史和当代电影发展状况。东方电影史及其对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电影的研究可以作为重点。电影理论涉及电影本身的理论阐释和争论以及相关学科对电影理论的审美阐释。

*研究方向二影视批评与制作研究本方向一、从美学、文学、思潮、影像、受众等不同视角,从理论和方法上研究影视批评与鉴赏,探讨其审美标准和特点。二、制作理论包括:(1)影视的戏剧理论,如文学性、原创性、叙事性、戏剧的构成、影视剧的特点等。(2)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包括管理、法规、宣传、策划、制作、销售、统计等。

*研究方向3:影视文化形态与新媒体

文化形态显示,该方向注重以影视为基础的更高更广的研究层面,如意识形态、政治、历史、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电影与新媒体表明,该方向的研究范围集中在网络、数字技术、动漫、游戏、语言转换、双向互动等影视新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培养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目标。

以学生为本,德才并重,以学者为本,知行合一,学术为本,教学与科研互动——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雄和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