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小说?
对于一个小说读者来说,如何欣赏小说很重要,但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欣赏小说,或者说小说的美在哪里。
1.现实美
文学有虚构,但文学讲究现实主义之美,这是来自艺术真实的要求。再者,所谓的主题和文学中的主题是有区别的。诗歌和散文是主题,戏剧和小说是主题。因此,众所周知,以戏剧、小说等为题材的叙事文学,在反映生活真实方面,比以主题为题材的文学更有优势。但是,戏剧的现实美和小说的现实美并不一样。戏剧以有限的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小说往往能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之生动逼真,能达到宏观和微观都酷似现实世界的地步。因此,人们常把小说作品称为“生活的画卷”或“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突出了小说艺术的现实美。
我国明代小说评论家叶舟在《水浒传》第二十一章中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此章文笔生动,化工简单。描写宋江、阎婆惜、鄢颇,不仅能画出你的眼睛,还能画出你的心;不仅可以画心,还可以画意外。顾虎头和吴道子安能来这里?”这里所说的“眼睛”、“心”、“意外”,正是小说现实美的三个不同层面。这三个层次在戏剧、散文、诗歌中各有利弊。戏剧擅长“当下”场景的再现,散文擅长“心理”活动的描写,诗歌擅长表达暗示和寓意,而小说则兼具“当下”、“心理”和“意料之外”。
一方面,小说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真实具体地描述生活;另一方面,小说对生活的生动描写不是任意的,必须以刻画小说中的人物为中心,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忠实是小说生动美的最重要和最鲜明的内容。就像这样,小说的现实美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典型的审美内涵,或者说是否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小说一旦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就能在读者想象的世界里,创造出一个远比生活的真实更鲜明、更迷人、更新鲜的全新境界。
2.丰富的美
好的小说就像怀孕的生活,让你置身于真实而广阔的生活中,有立体感。它总是给读者多方面的体验、暗示、劝诫或憧憬。小说艺术的丰富美不在于生活有多广阔,而在于本质;不在于文字的数量,而在于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热闹的现象,而在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是篇幅的长短,而是整体上是否满,是否有琢磨的余地。
文学是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艺术是作家。所以,小说的丰富美就在于小说中的人物有多宽泛,多宽泛,多暧昧。小说家用形象思维创造形象,形象永远大于思想。换句话说,小说的形象总是有确定的一面(作品赋予形象的意义)和不确定的一面(读者凭借自身的经历和修养对形象的体验和鉴赏),从而使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统一,从而体现出小说丰富的美。换句话说,小说的读者从确定的一面看到了不确定的一面,并以自己的经历和修养对其赋予了不同的确定,这也是形象简单、内容丰富的小说吸引人的奥秘之一。
3.铸造精神之美
所谓铸魂之美,就是小说能净化人的心灵,铸造人的灵魂。人性不是社会被动赋予的,其生理基础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但根源在于后天培养。人的价值还在于人脑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但在小说鉴赏中,由于小说也具有现实美和丰富美,为小说之美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一部优秀的小说,就像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一样,身心融合,潜移默化,甚至整个人格都注入其中,从而得到心灵的陶冶。
美和人性应该像春风和杨柳那样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感受小说的美是培养我们细致入微的个性和纯洁高尚的品位的最好方法之一。作家杨沫曾深情地说:“看了苏联的革命小说,我的心情渐渐变了,从忧郁、苦恼变成了开朗、活泼;我从遍地的荒凉和污秽中看到了高贵和光明;我从诅咒和憎恨罪恶的生活变成了热爱和赞美美好而崇高的事业。我终于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这生动地描述了杨沫在小说欣赏过程中的情感净化。
4.认知之美
一切文学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作家要想反映,就必须带着自己的情感色彩和审美理解。因此,我们对文学的欣赏实际上是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评价。小说是生活艺术的反映,同时小说的现实美要求我们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这使得小说的认知美表现出更加细腻真实的特点。清末舒曼在《故事会》中说:“如果你想控制一个国家的风俗和人民的水平,以及丈夫社会的走向,莫兄对小说感兴趣。那些盖小说的,是民族最准确最公正的调查记录。”这很好。
然而,小说欣赏认知美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我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的教科书”,但很多人对这本教科书进行了片面直白的解读,认为欣赏小说所获得的理解之美,等同于阅读普通教科书,忽略了小说欣赏属于审美范畴,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小说中认知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而一般的科技论文是没有审美功能的。
二,小说欣赏的审美要求
1.从“看故事”到“看人”
从传统理论上解释,小说当然要讲故事。中国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故事。魏晋小说以奇而著称,唐宋传奇引人入胜,宋元故事书也以故事见长。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也是这个故事不可或缺的。然而,小说仅仅是一个故事吗?还是说欣赏小说只是为了看故事?我们的升值兴趣应该在哪里?
据说1982年7月,美籍华人作家董定山先生在上海谈美国文学,说当时美国普通读者很喜欢惊悚和侦探小说。但董先生说,这类小说大多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只注重情节,不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写”。可见,小说中故事和人物并不互斥,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写好人。另一方面,写人总是离不开故事,离开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说中不一定有明显的存在形式。甚至我们发现,有些作品写的故事没有开头和结尾,只是人物生活的一些片段或者某个特定的侧面,或者只是作者对一些人和事的印象,断断续续,没有联系,但作者以这种特殊形式刻画的人物,依然是个性鲜明的人。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只是带着对故事的欣赏去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们将一无所获。欣赏现代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哲学小说、文化小说更是如此。
既然小说创作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那么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就应该放在小说的人物身上,要看这部作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有什么样的笔墨,有什么样的个性,其中包含了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是经常听人说“会看小说的人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人看故事”吗?这对于小说鉴赏来说,确实是极其重要的。
2.尽量捕捉丰富的生活细节。
作为一门擅长叙事的小说艺术,它注重对生活的冷静客观的再现。但是,一部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不是作者随意组合文字和事件的东西,也不是作者运用小说形式美的各种技巧取悦他人的作品。应该说是一种尝试,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者试图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寻求生命体验的意义,试图理解各种事物是如何有意义地相互关联的,从而实现教育和启迪读者的目的。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作者直接陈述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意图隐藏在一系列小说意象的背后。所以,欣赏小说就像走进了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我们需要判断谁对谁错,孰优孰劣。作家创作小说的努力和我们在欣赏小说时寻找人生意义的努力是并行不悖的。不同的是,作家面对的是日常的现实生活,我们面对的是作家根据个人经历创造的生活。
正是由于小说所表达的丰富的生命内涵,西方美学家常把这种生命意象称为“有意味的形式”,而中国古代美学家则称之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鉴赏而言,从小说的生活意象中发现其意义,捕捉其底蕴,或从“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意味”,是小说鉴赏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3.“进去”和“跳出来”
调动自己丰富的记忆,努力进入作品,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净化”和审美上的慰藉,这就是所谓的“进入”小说鉴赏。但是,对小说的欣赏也不能一味地“一头扎进去”,把小说中的生活等同于现实。还需要读者时不时从作品中“跳出来”,用我们的政治观和审美观独立思考作品。美国作家利昂·米利安说:“在真正作家的气质中,总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激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无节制的激情只是激情,适度的激情才是天才”(现代小说美学)。就小说创作而言,一个作家确实需要一种“接近疯狂的激情”(这是“进去”),但这种激情必须“克制”(这是“跳出来”),让那种“疯狂的激情”完全支配作家的心智,几乎是危险的。小说鉴赏也是如此。创作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逆向创作。
“进去”和“跳出”永远是一对矛盾。在实际的小说鉴赏中,很多时候,这个矛盾并没有处理好。我们说,太过分不好,完全跳出作品也不好。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个度的标准?或者说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要把这些说清楚并不容易。”朱光潜说...距离太远,结果无法理解;‘距离’太近,结果是实用动机必然压倒美感。‘不离不弃’是艺术最好的理想之一”其实读者还是很难把握这个分寸的。我们只是觉得,要想获得“不离不弃”的欣赏境界,无论如何都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进去不要走庸俗的自然主义道路,跳出来要注意防止“瞎子破匾”之类的笑话。在这样一个总的原则下,我们应该追求“不离不弃”的欣赏,这样才能更好地统一“进”与“出”的矛盾。
三、小说欣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如何欣赏小说可能因人而异,但我们认为从小说的结构来欣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能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又能引导读者如何从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走出来,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那么,小说的元素是什么呢?我们赞同“五行说”,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下面,我们就从这五个方面来谈谈小说的鉴赏。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
一般来说,文学塑造人物有两种类型:一般表现(或直接表现)和戏剧性表现(或间接表现)。笼统表达是指作者直接评论人物的思想倾向和性格特征,甚至明确说明其动机;戏剧表演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进行暗示,就像戏剧表演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现中得到一些启示。所以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就成了我们欣赏小说中人物最直接的一步。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话说:“言出必行”,即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直接表现。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生动表现,不容忽视。比如阿q打自己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开脱,华威先生到处开会急,满口打官腔等等。,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应该认真加以分析。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都活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欣赏人物,如果离开他们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他们,更不用说理解他们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塑造成某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换句话说,一个人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取决于他是否有广泛的“* * *”。对人物“* * *”的分析,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前面讲了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重点是性格。但是,如果我们只分析人物的性格而忽略* * *,我们将无法从中发现更多的人,这样的欣赏将是肤浅的。另一方面,如果只分析* * *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个空骨架,很难说明典型的普遍性,它不过是时代精神的一个“壳”。
4.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看人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小说中人物的欣赏和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单一的线性思维中,几乎成为我们审美的习惯。这主要根源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的人物塑造几乎成了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所以人们甚至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类小说,这是不正常的。只有当我们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等多个角度来看待一个成功的人物时。,我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会不会不再那么肤浅,那么简单,那么无趣。
5.从鬼神形象中体会人情。
中外小说都是从古代神话传说出发,从而创造了小说的超自然主题。鬼神形象在中外小说中各占其位。如何认识《聊斋志异》中的乐泰妓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应该是小说人物鉴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马克思曾说,神话是“人的幻想以一种无意识的艺术方式加工出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这说明了神话的虚幻和现实的真实的辩证统一,或者可以说小说中的鬼神形象应该是生活中人物的变形,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在欣赏小说中的鬼神形象时,要尽量从中体会人情。理解神、兽、怪、人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切不可脱离现实,孤立地去欣赏,否则难以发掘作者的真意。
(2)对情节的欣赏
1.找到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总的来说,故事和结局之间有内在联系,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这条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剧情的来龙去脉就好把握了。这应该是我们欣赏剧情的首要任务。但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中基本矛盾冲突形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比如鲁迅的《祝福》和祥林嫂与陆思大师的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的不同和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的情节线索分为主线、副线、明线和暗线。欣赏一部小说的情节,如果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脉络,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看清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2.从事见人,看剧情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剧情是人物发展的历史,是以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欣赏剧情要从事看人,联系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我们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去酒店喝酒,周围的人都嘲笑他,和他争论,就是为了表现孔乙己偷窃和迂腐的恶习;孔乙己教了四种写“我”和“茴香”两个字的方法和给孩子分豆子的情节,也表现了孔乙己的骄傲和善良;孔乙己在被丁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并谎称腿断了,可见其被欺负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软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完成了对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在阅读欣赏的时候,要逐一分析,挖掘出情节的含义。
3.见微知著,从场景和细节分析剧情对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几个场景组成的,场景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分析场景和细节是欣赏剧情的进一步,只有这样,剧情欣赏才能具体、充分、中肯。请看老作家魏对《阿q正传》一集的分析:“写一个犯人的时候,最后被判刑的时候,他一般都是犹犹豫豫、战战兢兢地坚持用笔。他画一笔的时候,鲁迅笔下的阿q很不一样,但他的写法很独特:一方面,他用全身的力气画了一个圆;另一方面又说,‘这可恶的笔,不但重,而且不听话。它只是摇晃了一下,几乎就要关上了,但它向外耸了耸肩,画得像一颗瓜子。我想,即使我没有读过《阿q正传》全文,我也不知道阿q一生都是人。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阿q的麻木、无知、精神胜利都表露无遗,但那只是最后判决的一个场景描述。“所以,把握场景和细节的情节赏析,不是浅阅读,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但有些人看小说,只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张曲折,不去思考作者通过某个情节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社会意义,如何解决等等,这是跑题了。
4.欣赏技巧,注重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哪里是伏笔,哪里是关怀,哪里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写,哪里是情节之外的荒诞“噱头”等等。,一定要仔细欣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郭蓉府的情节,就显示出它具有反复曲折、寓意深远的特点。这三次,同一个人被写进了郭蓉大厦,但每次都不一样。我一进去,只有刘姥姥见到了王熙凤,从而向读者展示了郭蓉府的奢华,婉约诗家,温柔富庶的小城。二是刘姥姥拜见贾府,大摆宴席,其乐融融,让读者看到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为贾府即将衰落埋下伏笔。三步之后,曾向刘奶奶伸出援手的连奶奶,不得不向她呼救,一层更深,更深。欣赏这样的情节,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更要注意发掘情节所隐含的主题意义。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在组织情节时,具有胸中豹子胆、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3)对环境的欣赏
1.主题的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描写,不管其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一切景物词都是感伤词”,即一切描写景物的词都在于作家的情意。因此,我们在欣赏小说时,要从环境描写上注意作品的主题。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以间接的形式表达了主题。在《红楼梦》中,作者写道,吴恒园的环境“阴森通透”,屋内长满了“奇草异藤,天冷时更绿”,屋内“全无各种玩具”,就像一个雪洞。这种环境正好衬托出薛宝钗冷酷无情的性格,装得又笨又笨拙,一把金锁唱《福德法》。这一人物形象的揭示,既揭示了作者对薛宝钗的思想倾向,又表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是作品的主题之一。
环境描写一般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可能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自然对主题起到暗示作用。
2.分析环境和人物的对比。
小说环境,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与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息息相关,而且因为小说是以作家为中心的,所以环境描写永远是衬托人物的最基本的任务。欣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必须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尽力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环境描写可以正面或负面地衬托人物。前者叫正对比,后者叫负对比,这里就不赘述了。
3.浅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营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重营造独特的小说氛围,而营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是渲染、创造和强化环境描写。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月,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蓝天;除了晚上游泳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了。“在中国,老栓给儿子买药的时候,走在街上:”...黑暗中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条灰色的路,看得很清楚。“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死气沉沉、压抑的感觉,让人感觉没有生命活动。联系到小说的背景,我们会进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害后的宁静与冷峻的气氛。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
因为小说重在写人物,而人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导致了特定的环境能够使人物产生一些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反映更广泛、更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尤其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强调这个环境中的人,以及环境对人物和情节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所以环境在小说中的推动作用会更明显。
(D)对主题的理解
1.从作者的背景看主题
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既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也要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离不开作家的人生经历、生活、思想感情和所处的环境。所以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的时候,“知人论世”是很重要的。
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施公案》、《龚澎案》和《三侠五义》在思想内容上的差异是与时代有关的。“《水浒传》里的人物都在反抗政府;而这类书中的人物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差异,大概是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鲁迅全集》第8卷第352页)。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导致这种主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无法理解《水浒传》深刻的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完成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历的结晶,是作者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的许云峰和江竹筠的形象等等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他认为生活就是这样,人也应该这样生活。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从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中,揣摩出作家意图让我们经历的是什么;在这里,也是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谈林道静形象》一文中,杨沫曾详细介绍过她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的意图。她说:“我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主题和思想可以用很多方式和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我只能用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表达出来。因此,我选择了林道静来写像她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如何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3.从剧情发展看主题
小说家离不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情节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一些矛盾为内容,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都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角度理解主题也是小说鉴赏中常用的方法。比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主要讲的是以小二黑、秦晓为代表的追求人身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封建恶霸,以及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最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小二黑他们取得了胜利,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的看法。抓住这一点,主题就好理解了。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尽管作者尽量不揭示小说的主题,但他在写作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倾向,对他所揭示的矛盾和他所描述的人物进行赞扬或批评。判断作者的感情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人民积极抗日的精神。但作者从未直接说出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在写作中流露出来。比如敌人的大船追水上的小姑子,作者写道:“幸亏这些女青年是在白洋淀长大的,船摇得快。船就像一条没有水波的跳跃的梭鱼。他们从小就和这条船打交道,像织布缝衣一样在航行。”“他们跑到了那个不知道有多少亩的莲花湖,一望无际的厚厚的一层层大荷叶迎着阳光铺开,就像一堵铜墙铁壁。粉莲箭高高耸立,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我们不难看出。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上,有一个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的根本原则——整部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中的大致氛围,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整部作品看作一个具体的符号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明白,小说的主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与小说各种元素密切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而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小说的各个方面都闪耀着主题的光辉。一部优秀小说的意义——也就是主题——总是贯穿整部作品。
(5)语言鉴赏
1.注意欣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对人物语言的精彩描写,可以“让读者看着对话,仿佛目睹了说话的人”。在《阿q正传》中,作者曾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