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最蓝的眼睛》的故事源于莫里森童年时与一个朋友的对话。她说:“我想要蓝眼睛!””这句话的震撼力,成就了莫里森进入文坛时的经典。莫里森在1993这本书再版的后记中写道:“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惊讶于人们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谁告诉她的?谁让她觉得做怪胎不如保持本色呢?有谁看着她,发现她在美的天平上看起来是那么瘦,那么纤弱?"
《最蓝的眼睛》以一个九岁女孩克劳迪娅的视角讲述了另一个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1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年仅12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又黑又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粗暴,同学的嘲笑,大人的冷漠中。佩克拉从记事起就感受到了被拒绝的难过感觉:“因为丑,老师和同学都不理她,瞧不起她。她是班上唯一一个单独使用双人书桌的人。”佩科拉去杂货店买糖果。杂货商从沉思中抬起头来。"一双睡眼惺忪的蓝眼睛慢慢看着她."他的眼睛“冻结在视网膜和视觉对象之间的某个点上,在看见和看不见之间”,“他意识到他不必浪费一个眼神。他没看见她,因为他没什么可看的。佩科拉刚生下佩科拉,就认定妈妈波利长得丑,不喜欢她。她在一个白人家庭做保姆,佩科拉不小心用船桨打翻了白人家庭的盘子,吓到了主人家的女孩。佩克拉被波利打败了。然后换个笑脸哄那个白人小孩。迷茫、困惑、自卑的佩克拉胆怯地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一切,以及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意识到自己的不漂亮甚至被拒绝都是因为自己丑陋的外表。所以她每晚都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她渴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美丽的眼睛。美丽的蓝眼睛。蓝色美丽的大眼睛。“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不是这样,她就不是这样。如果她看上去与众不同而且美丽,那么乔利是不同的,布拉德福德夫人也是不同的。也许他们会说,“用美丽的眼睛看着佩科拉,我们不可能在这样美丽的眼睛注视下做坏事”。佩科拉天真地以为,如果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一切都会不同。父母会爱她,老师同学也会喜欢她。而她认为自己的眼睛越蓝,得到的爱就越多,所以她希望拥有最蓝的眼睛。”虽然她有时会沮丧,但她并不绝望。她知道这样的奇迹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发生。“然而,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最后,悲惨的不幸发生了。佩科拉被生父强奸怀孕,孩子夭折,她也疯了。
《最蓝的眼睛》的故事在莫里森的引导下呈现为尘封的往事,读者不自觉地走进了主人公佩科拉的内心世界,清晰地见证了一个黑人女孩梦想拥有最蓝的眼睛以获得幸福和爱情的苦涩心路历程。小说在整体结构布局上,突破传统的章节安排,另辟蹊径,将整个故事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片段,却耐人寻味。黑人女孩佩科拉含泪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将所有的片段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反映了许多像佩科拉一样深受白人文化价值观影响和摧残,迷失自我,在夹缝中挣扎的黑人的一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开头未命名的介绍中,内容是美国知名启蒙读物《迪克与简》中对建筑和家庭的描述:这是一栋建筑,有着绿色和白色的颜色,还有一扇红色的门,非常漂亮。这就是家庭。妈妈、爸爸、迪克和简住在那栋绿白相间的大楼里。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你看见简了吗?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她想玩。谁将和简一起玩?看到小猫了吗?小猫喵喵叫。来玩吧,来和简玩吧,小猫不想玩了。看见妈妈了吗?妈妈很善良。妈妈,你想和简一起玩吗?妈妈笑了。笑,妈妈,笑,看爸爸,他又高又壮。爸爸,你想和简一起玩吗?笑,爸爸,笑,看小狗,小狗叫。你想和简一起玩吗?看到小狗跑了吗?跑,狗,跑,看那个,看那个,来了一个朋友。他愿意和简一起玩。他们想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弹吧,简,弹吧。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白人中产家庭的写照。他们不仅有漂亮的建筑,还有温馨幸福的生活。与莫里森将在文中描述的黑人女孩佩科拉拥有的破旧房屋,以及没有温暖和欢乐的贫困家庭形成鲜明对比。莫里森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加强小说的悲剧效果,突出主题。它的含义不再局限于字面的表层含义,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小说分为秋、冬、春、夏四章。佩科拉在秋季的第一次月经表明她生理上已经成熟,渴望爱和关怀。冬天她被妈妈打,被爸爸强奸,当时正值花季;炎炎夏日,对蓝眼睛的变态渴望让她疯狂。这本书以叙述者克劳迪娅评论佩科拉的命运和探究万寿菊为什么没有发芽为结尾,相互呼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克劳迪娅和她姐姐种的万寿菊那年没有发芽。起初,克劳迪娅以为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邪恶种子。后来她明白了:“这里的土壤不适合剪一些花,给一些种子提供营养,阻止一些果树结果。”
如果说佩科拉的悲剧是种族主义社会、分裂的父母等因素造成的,那么佩科拉和克劳迪娅的不同命运更多的是不同的家庭背景造成的。佩科拉在家里和外面的待遇是一样的,甚至她的父母给她的感觉比外面更残酷,这必然导致她命运的悲剧关键。与佩科拉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劳迪娅的家庭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虽然经济生活并不宽裕,但父母懂得保护女儿不受外界影响。克劳迪娅的姐妹们之所以能健康成长,是因为她们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即使被外界鄙视和厌恶,他们也不缺少父母的恩情和家的温暖。
莫里森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解释道:“我认为《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关注人们的认知体验、价值判断和存在感。”诚然,莫里森无法解决黑人自身价值观在复杂的黑白二元文化冲突中逐渐扭曲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