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侠小说四大宗师的人生传奇
也许只有在通俗文学研究者和文化史家的作品中,才会经常提到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这一年。那一年,香港太极派掌门吴公义与白鹤派掌门陈在澳门擂台赛,轰动港澳。30岁的香港《大公报》总编辑梁羽生,内心摇摆不定,作风活泼。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一炮而红。这个叫陈的年轻人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才引入风气。
梁玉生,本名陈,1924,广西蒙山县人。在战争年代,梁羽生,一个年轻的男孩,深深地关注着世界。1945考入岭南大学,先学化学,后转经济系。“抗战时期,大家都要学理工科救国。我本来想学数学,但是凌大没有数学系。后来,我想学文学。结果老师说以你的水平在大学学不到东西。”就这样,我学会了一门实用的技能。梁羽生没想到,以后他的一生都会有笔墨相伴。
1949年,岭南大学校长陈介绍刚毕业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报》工作,那是梁羽生退休前唯一的报社。起初,我在一家报社做翻译。后来,我做过副刊编辑和解说员。我一生不喜名利,也不求高职。他以前的同事金庸,后来创办了震惊世界的《明报》。虽然是武侠小说大师,但梁羽生低调得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在另一家报纸《新晚报》上连载。1954年,两名香港拳手在澳门比赛,被媒体大肆炒作。为了另辟蹊径,扩大影响,《新晚报》总编辑罗敷邀请梁羽生写了一部关于锦标赛的小说。梁玉生一开始不允许。当时他只是给《新晚报》写专栏,并没有打算写小说。没想到主编利用自己和梁羽生的好交情,直接在报纸上刊登了“梁羽生武侠小说明天见报”的消息,甚至还规定了大致情节:“写太极高手与各路武师争锋的故事,以武林高手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后在北京打起来。这个故事非常紧张。希望读者注意。”梁羽生只好赶紧写。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龙虎斗京华”,新武侠的第一部。
这部小说连载了半年多,引来了读者的热烈追捧。从此,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侠客行》、《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名作相继问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在60年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次“赶鸭子上架”,居然“抓”到了一代武侠祖师爷。
从1954到1984,30年来,梁羽生写了35部小说,几千字。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 * *同构,成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两者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因此并驾齐驱。虽然这种文学上的较劲只是谣言,但也引发了一个公案——1966,还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邀请梁羽生写一篇关于金庸和梁羽生的短文,署名童硕之。在这篇文章中,梁羽生谈到了自己和金庸的区别:梁羽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被视为“名人”;而金庸则是深受西方文艺影响的“洋才子”,他的结论是“金庸是先驱,梁羽生,发展它的人”。按说这种比较是很客观的,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评论金庸是需要勇气的,甚至要冒相当大的风险。梁羽生的文章引发了左右两派的激烈交锋,“梁羽生和金庸有过节”的传言也由此而来。其实两人都公开表示过是非常好的朋友。
“金庸写得比我好。”梁羽生说,“只是我写作比他早,文学总要比以前好。”至于用词上的差异,其实就不清楚了。梁羽生认为自己擅长写名人言情,而金庸更擅长写反派。“四个反派,一个比一个精彩。”而他自己,却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宁愿每天读书下棋,看世事变迁。1986年6月梁羽生退役,1987年6月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岁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为基督徒。宗教信仰让他彻底了解世界,拥有平和的心态。
他的作品里有上百个人物,说到我最喜欢的张丹峰和金世遗:“张丹峰接近儒家,而金世遗偏向道家。”儒道并行,同生共死,这可能是梁羽生一生坚守的人生之道。
2009年6月22日,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病逝。这不禁让人想起他曾经在很多小说中提到的一句话“旧梦尘封而后又死灰复燃,此心似水只向东流。”
虽然梁羽生是新武侠的鼻祖,但金庸是中国的武侠大师。他的小说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大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有人说,天下武侠作家多,满天繁星多。金庸是唯一一个精通侠义的人。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县原华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原名查。海宁,原属杭州府管辖,是浙江省的一个沿海小县。65438年到0948年,金庸24岁,法学院毕业。看到混乱的局面,他担心自己的未来,很难找到工作。就在这时,上海《大公报》刊登广告,在全国招聘两名电信翻译。当时有3000多人报名。结果金庸考上了。
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被派到香港。金庸一来到香港,就开始一鸣惊人。当时因为内地解放,很多留在香港的物资都被英国查封了。金庸生气了。但他根据自己的国际法知识,写了一篇长文《从国际法看中国人在国外的财产权》,这两天就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这引起了轰动,引起了著名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荐下,满怀希望的金庸来到北京,见到了乔,希望能让自己好起来。但让金庸感触颇深的是,因为他家是地主,外交官做不到,只能一时冲动,失望而归!
报社对金庸的“跳槽”行为非常不满,辞退了他,他的妻子也不满他去大陆的想法,于是和他离婚了。几经周折,孤身一人的金庸来到新创办的《新晚报》担任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 * *编剧。
金庸的编剧虽然无心,但是很有收获。《家的美丽》和《兰花花》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1949至1955的优秀电影评选活动中,《美女》获得优秀电影荣誉奖,金庸获得编剧金奖。
除了剧本,当时的金庸还喜欢下棋,最好的搭档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武侠小说。当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手稿还在继续,他劝金庸写武侠小说。正好香港商报急需连载武侠小说和编辑稿件。金庸冲锋陷阵,却从此立下不朽功业!
是1955。金庸在构思第一部小说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海宁,想到了乾隆年间最受欢迎的故事书。为什么不以此为原型?于是,《剑之书》这本书就诞生了。一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一扫旧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香港商报突然变成了“洛阳纸贵”。
剑与仇之书每天连载一篇,金庸基本上每天写一篇,从1955到1956。虽然用了很长时间,写得很晚,但是后来居上,挤掉了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诞生了!
然后接下来的《沾染皇室血统的剑》,雪山飞狐,更是轰动全城,人手一份。《射雕英雄传》出版时,更是惊天动地。1957,如果真有看小说不看射雕英雄传的人,那才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巨匠的地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席卷了无数读者。
从此欲罢不能,直到70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写了14部长短武侠小说,共36卷,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剑侠传》《染御血之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飞狐传奇》《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
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古龙、温瑞安比起来,可能不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金庸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正是他创办《明报》的时候,复杂的事务已经足够普通人应付了。而金庸,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办报,还能写小说,写社评。他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论。而且,他的小说和社论都是一流的。
金庸曾把自己十四部作品的前几个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拍白鹿原,笑书倚园。看得出来,他的书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便装的。写作之后,他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修改打磨,认真的创作态度可以和任何一个大作家相提并论。
金庸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它。他没有重复前任,也没有重复自己。
古龙一生与酒、色、文齐名。他曾坦言,我这辈子只爱酒和女人,其他的都可以视为粪土。他以酒为饭,以女人为乐,最后真的躺在床上治疗,坐起来喝酒,躺着泡妞,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和心血写作。这样铁男就毁了,更别说他的骨肉了。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他于1936年出生于香港。古龙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内心像浪子一样孤独。同时又是一种英雄自爱,侠客自重,在有酒有美女的山村里追求醉生梦死的浪漫。他读书时的同居者是* * *郑丽丽,他们的儿子是台湾省柔道大师郑小龙。三年后,他们分手了。他爱上了叶雪,并生下了另一个儿子。不久,一位优雅而朴素的高中生梅成为他的第一位正式妻子,并生下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梅虽柔情似水,却依然锁不住江湖中人的心,两人最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玉,她陪伴着古龙走到生命的尽头。
古龙原本写纯文学小说。1956年第一次发表小说,在吴凯旋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发表了两次。1960踏入侠义世界。由于时尚影响、朋友劝告、经济压力三重因素,他以“古龙”为笔名,以传统对仗的形式,以“胡编乱造”为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天空中的神剑》。
在两年时间里(1960,1961),他又出版了八部作品,之后隐居在方镇三年,致力于启蒙和革新。虽然他的想象力过于奇特,甚至荒谬,但他很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64年,古龙出版了《洗花洗剑》(《江湖英雄》),这是他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原创风格的开始。他从日本的吉川英治、中国大陆的还珠格格、香港的金庸那里汲取营养,写出了一些走上正道的作品,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65438年到0967年,古龙出版了《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这标志着他的性格和特点全面成熟,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看”的古龙。从那时到70年代末,他的几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的大业,独霸台湾省武侠十年,与金庸、梁羽生并驾齐驱。
人们说古龙水是由酒制成的。古龙以喝酒出名。此前,他住在台北郊区的方镇。每次收到稿费,他就买几瓶好酒和一大摞新书,回到乡下过隐士生活。成名后,他的酒柜里堆满了酒,他想尽办法收集市面上买不到的酒。他喝酒的时候头往后一仰,酒碗就干了,自得其乐。有一次,五个人喝了28瓶白兰地,平时没有酒也没有欢乐。唯一一次没喝酒,他就坐在地上,拿黑板当桌子写稿子。
古龙因酒而思,塑造了好酒英雄、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沈浪等,使他攀上了武侠小说艺术的高峰,同时也用酒消费着自己。因为酒精我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再喝酒,然后去医院。然后由于酒精中毒,肝硬化,脾肿大,胃出血导致古龙早逝。1985 9月21日,古龙在台湾省去世,享年48岁。
古龙的武侠小说有68部,但是楚留香传说可以分成三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可以分成两部,所以也可以算作71。
古龙辉煌而忧郁。他在台北买下两层豪宅时,著名文学名人陈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他和的名字嵌入* * *:古盒龙吟秋说剑,包挽起她的妆;包当春试音,顾蹇夜论文。
那时候,多么风光。晚年,疾病使他生不如死。他说:“一个人死了五次又复活,能做什么?”或许正是因为他豁达,所以可以从容而去,留给读者的无非是乔奇悲壮悲凉的挽歌:小李飞刀尽,楚留香不见人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热”逐渐陷入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停笔,古龙去世,三大武林名家退出武林。虽然台湾省和香港的一些武侠小说家支持这种情况,但影响并不大。轰轰烈烈的武侠世界仿佛进入了秋风萧瑟的季节。就在这时,港台出版界突然出现了一个新人,就是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温瑞安。
1954年元旦,温瑞安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所以经常笑称自己是“乡下小子”。乡下男孩温瑞安,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他9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部小说《龙虎传》,以身边的同学为基础,把大家分成了正义和邪恶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6岁时写了短篇小说《追》,是后来“四大名捕”系列小说的雏形。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温瑞安的四大名捕和多部小说系列仍未写出结局,令不少读者焦虑。甚至有人说喜欢金庸很久,因为他会花10年的时间修改作品,变化很大,让读者不得不前后对比;但如果你喜欢温瑞安,你就得活得更久。天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到结局。
说起金庸,温瑞安自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贡献就是告诉大家,武侠小说也是文学。”温瑞安机智,听起来像洪钟,毫不掩饰对金庸的仰慕。同时他也强调自己的优势是年轻:“我比金庸小30岁。”所以他会更了解在这个速食阅读的时代,年轻人在想什么,读者喜欢什么口味。
1970以来,温瑞安发表的小说让人眼花缭乱:四大名捕,白衣方振美,七大英雄,说到英雄,谁是英雄,中国的奇迹,直面命运...除了这些看似“正规”的作品,“兄弟,先借用一下”“拜托?求你了求你了。请,请,请借我的妻子,爱上她的和尚,和爱上和尚的她...温瑞安认为自己“尝试了地球上所有的文学样式”,因此被称为“超级新派”,有压倒“新武学派”的潜力。
这样的“傲慢与豪情”可能与他年轻时的坎坷经历有关。上世纪70年代,温瑞安在台湾省主持“神州诗社”,经常聚集四五百人讨论时政文学,影响力遍及全台。忐忑不安的台湾省当局突然在1980逮捕了温瑞安,并宣布他犯了“叛乱罪”,一度被判死刑。温瑞安在狱中受尽折磨。幸运的是,后来在海内外文化界的积极营救下,他被释放了。活下来之后,温瑞安觉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从此,他一直以快乐为基础在江湖上游荡。他努力工作,积累资本。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生活幸福,魅力四射,身边无数粉红女郎。
如今,他的公司在三个地方有12家分公司,主要生产杂志,经营餐厅。温瑞安还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报刊上发表过17篇专栏,加上每年四五篇武侠小说,创作量惊人。“希望自己能燃烧起来,轰轰烈烈,直接活下去。”温瑞安说,“最重要的是活得开心,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开心。”
当他成名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温瑞安看着人生的得失,有自己的哲学:“我的书房叫‘知不足’,我的寝室叫‘知不足’。”解释一下,永远不要满足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在生活享受和物欲方面,要知道“知足常乐”。“我写《说英雄,谁是英雄》写了这么久,现在不想当烈士,也不想当英雄。”温瑞安说。这是一种得心应手的人生智慧。
生活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