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鼓书的历史渊源
长子素称“曲艺之乡”,不仅曲种繁多,而且源远流长。曲种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扇鼓、长子鼓儿词等。可以说,上党地方曲种近1/3出于长子县境内。
宋、元年间,山西长子县已有这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先是评书,而后出现了长子柳树道情和长子扇鼓。到了清代,长子境内又有了莲花落、木板书、铁板书、板儿书,及河南坠子等曲种。因天灾人祸或其它缘由,很多民间山南海北说唱艺人逃荒或经商于长子,再加当地有的为糊口求生,有的凭兴趣爱好,各曲种的队伍随之逐步扩大增多,蔓延滋长于县境内各个角落及周边地带,一时兴旺发达起来。然而,他们同其它地方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经常遭受恶势力欺侮,被人歧视,景况十分凄惨。当时,尽管有“三皇会”组织,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人生仍无安全保障。
1942年,长子县抗日政府在石哲镇马家峪成立了长子历史上第一个有盲人参加的曲艺队,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挥了特殊作用,他们的命运也随之有了转机。由于抗日政府的重视,他们根据曲种特点,首先对长子鼓书进行改革。长子鼓书原为木板书,在它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梆子、落子、柳树道情及河南坠子等唱腔,初步形成。
1949年建国后,长子曲艺队伍更加壮大,诸多支“轻骑兵”活跃在县内外的村村庄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长子曲艺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风靡了整个上党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60多支鼓书演唱队,他们长年活动在上党及三晋大地,有的甚至闯出娘子关、走下太行山,与山西周边地域的陕、蒙、冀、鲁、豫的兄弟曲种一争高下、抢占市场。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名老艺人有花小狗、师全中、张余奎等,但均已过世。后有周贵喜、申胖友等在群众中影响比较大。现有鲍先平、李先玲、刘引红、刘海燕、胡晚红、申虎伟、张玉喜、冀先果、胡泽培、赵晚梅等,在上党地区名气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