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策划与创作

对联的策划与创作

古人把对联的创作称为“归属权”。“属”,类也,“权”,配偶也。意思是由准词甚至句子组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属于”二字的内涵。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头”、“篇”等称谓。对联无论有多少字,上下句的字数都必须相等。对偶合理,词性相近。

乍一看,对联是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中最简单的一种文体。它们短小精悍,易学易用,尤其是那些生活中常见的春联和喜联。好像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试试。其实并不是。形式的简洁只是从外观上来说。说到对联的理论和艺术手法,并不比诗词简单。对联和格律诗本质相同,只是形式不同。对联只有两句,格律诗却有两句以上。对联比格律诗精致,所以对联的水分很少。一幅好的对联不仅要语言凝练、对仗精美、形象深刻,还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写对联更难,写对比写格律诗难多了。有些对联要花很多时间才对,有些是连在一起的。几百年过去了,下联还是不对,造成了神坛上“绝对”的特殊现象。所以,一个作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他必须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对联,风格固然重要,但风格只是文学技巧,艺术才是文学的灵魂。风格是死的,艺术是活的,风格给人的是外表的美,而艺术能给人的是内在的美。所以作者要有诗人的思考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写对联如诗,要立意独特,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构思巧妙,形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旋律优美,尽量使对联富有诗意。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容易。其实真正写一副对联并不容易。和诗歌一样,也要讲究对比法。如果没有艺术冲动,只是为了应付它而制造的,它的作品永远不会因为文学创造的情感而具有艺术生命力。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以情动人”,并指出诗的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而抒情言志首先要优美动人,对联也是如此,要借助审美意象抒发情感,也要在对联中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文学之学者,必先研究文学之源,而后研究文学之法。文学之源,是读书养气。”这是一次独特的谈话。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勤奋工作妙不可言”的深刻道理。这是一种书外功夫,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不可取。”“有古人,居安思危,学而深,未尝落笔,而灵始。”对联的创作过程是语言最精辟的提炼。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创作必须充分把握极端概括的特点,以最简洁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主题可以大写,小主题要小写,不能有针对性的呻吟。创作时要避免文字堆砌的春雪,也要避免粗俗直爽的夏利巴人。沈德潜指出:“有一流的头脑,有一流的知识,有一流的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拓展胸襟,开阔视野,这样到时候才不会无处可写。

先说对联创作中的规矩。

首先,想法

诗主要是意,对联也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与长文皆以意为据,意犹帅,无帅兵,谓之武和。”于是杜丽召集大家,无心作诗,十不能一两,烟云春色,花鸟苔林,皆盖锦帐,意有灵性。意思是对联的“主题”。写一副对联,作者一定要明明白白的褒,褒,贬,总要有一个明明白白的感觉。没想法第一,再好的文字和技巧,也只能用文字堆砌。一副对联不仅要有明确的含义,还要有志向和精神。古今名家的联想,或谈风景,或溯历史,或精文采,或以技取胜,成为好的结构。正如明代嘉庆学者陈大刚在《湖南岳阳楼联》中所写:

湖光山色环绕;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幅对联别出心裁,写风景,言简意赅,但只在结尾断句。对联的底线突然转折,从周围湖光山色的空寂中,我想到了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整个对联的主题,这也是立意。如果没有真诚的同情,作者是不会写出这样一副对联的。

心意,也叫缘分,是对联的前提。对联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所以作品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形象,具体的概念。想写什么,怎么写,都在脑子里。应该说,艺术的精致往往来自于笔前的用心,而亮出来的笔,往往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对联:

群山使边境一瞥;

大海会发出声音。

对联表现了“山”与“海”的气势,巧妙地运用了“偷窥边关”、“出堡”等词语,谋划戍边守兵,揭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就像在给人们讲述历史,带人们回到烽火硝烟的岁月。这个概念可以用崇高和梦幻来形容。人们把它视为稀有产品。

第二,拍照

取像,或者说找像,就是选像,这是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

那么什么是图像呢?所谓意象,就是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构思时脑海中直接浮现的各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所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标题王腾馆:

起起落落,看落寞的夕阳,看悠悠的秋水,永远是爱情的事。好在这里的湖光山色都很安全;

自古以来只是一瞬。我问江上的才子和亭子里的帝王,景色和当年相比如何。

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落寞夕阳”、“秋水长天”、“湖山”等景色。作者从哲学家的角度提出了世界兴亡的自然规律,第二部分引出了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异。相比之下,今昔对比导致时代变迁中的怀旧。没有王波《王腾亭序》中的定格场景,就没有第二部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人们,“这里的山川湖泊”历经沧桑,依然完好无损,实属不易。言外之意是,它还讲述了王腾馆的美丽风景。

底线在拍照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好朋友像月亮一样来了;

有精彩的书可以聊。

对联中的“月”和“花”是意象,作者借用它们来形容“友”和“奇书”的价值。如果不把人们公认的形象用在联句中,联句就像嚼蜡一样索然无味。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产生联想,为人们开辟广阔壮丽的艺术空间。所以好的对联一定要有比较准确的形象,才能把它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意图。刘勰在《文心雕龙·寻访》中认为,感情因对景物的感情而产生,并随景物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山川的壮美,更能激发作者的文学思维,触景生情,用文字描述感受。这样的对联在风景对联和风景对联中比比皆是。请看陈驰写的九江言水亭对联:

景点示宫亭,条件适宜。鲁夫南横,不归之河;

平湖烟满月,谁植柳绕十里荷花。

此地曾是周瑜指挥观众的地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以“山上的水很薄,含笑”为诗,命名为燕水亭。这幅对联借助“鲁夫南横”、“一去不复返之河”、“柳暗花明”、“十里荷花”等意象,为读者营造了禹岩馆的一道亮丽风景。用“形势对了”和“谁补种”这两个字构成一个好的结构更有技巧,使对联中的景物不显得空荡而有形。它能让读者想起过去,产生怀旧之情。

拍照,特别要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画藻,虎豹画彩,云雕彩,妙在工外,草木茂盛,不足为匠人所奇。夫饰自然耳。”苏东坡还特别强调“文理之性”,说他的文笔“如行云流水,自由翻滚。”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对联创作非常有用。

要达到拍照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物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所写物体进行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代朱兰坡的东坡赤壁对联:

没必要搞错,但我借助江山感受到了。

激情蔓延如梦鹤,偶尔吟月,不要背一辈子。

东坡赤壁,古称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县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于此时,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了与三国《赤壁之战》中的赤壁相区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改名为“东坡赤壁”。《春雪》一书在《念奴娇》的注释中写道:“‘人道’之人,只是怀恋常人之言,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对联中确认周瑜击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苏轼《赤壁赋》后记说“江汉与赤壁之间”,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有好事者认为苏东坡搞错了,不断有人来搞错。作者作此联系,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山河之情”,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苏东坡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旷达的情怀,何必拘泥于考证“赤壁之战”旧址在哪里?从对联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所写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熟虑,永远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的连接。

其次,要用恰当的语言,即不要哗众取宠,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所谓语言得体,就是内容要与人、事、地、情隔绝。比如对于一个纪念地,一定要把历史人物和事迹讲得恰如其分,让人读起来亲切、真实、有个性、有针对性,最忌讳的就是作品的概念化。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军人永垂不朽”之类的话很美,但无关痛痒,必须避讳。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

登高一百尺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方知勇者;

留一片土,为日月争光。没有人会死,唯一会让先生永远。

对联气势磅礴,苍劲壮阔,一气呵成。但仔细斟酌,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真情,用词恰当,张驰适中,没有任何造作之词。徐锡麟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反清学者。他与秋瑾策划联合起义,在试图刺杀安徽傅恩铭时被捕,不久被杀。作者的“登百尺看大好河山”引出了“天若有情,应识四方勇者”这一情境不禁让世人感慨,“留一寸土地为日月争光”,第二部的最后一段“谁不死,谁不让先生”,是作者的惊艳之笔, 这不禁让人想起文天祥的那句诗“自古谁生不死,留其心”,读之铿锵,令人印象深刻。

在选择图像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形象。例如,有这样一副对联: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马,易放难收。

对联中“逆水行舟”和“走在平原上”的意象都是意象,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比喻“学”和“心”,这里的意象可以说更为准确。在建立第二副对联的过程中,作者可能想到了这个成语,然后他又改了一下,让“心”这个抽象的字处理得如此生动而又怜爱。

二是选择丰富的图像。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不一样,即使写同一体裁,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体现了不同人有不同看法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可法祖屋是为了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修建的。庙里有一副对联,是清代学者张二旗写的。对联上写着:

数梅花亡国泪;

第二,我清楚月亮和我的心。

对联中用一点梅花来形容眼泪,用一轮明月来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声催人泪下。可以说,对联里的这个字,移动一个位置就黯然失色了。“梅花”和“明月”这两个比喻性的词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含蓄。梅花是高贵的东西,也是寒冷天气里装饰亡国之泪的花。场景不言而喻。两个截然不同的月份,却出自许宁《忆扬州》诗中“人间三分明月夜,两分无奈扬州”,指的是史可法祖屋的地理位置。这幅对联不仅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致。不妨把梅花换成别的,必然会减分。因此,图像的选择必须准确。要多关注一个现象的基本含义,切忌牵强附会,流于表面。

第三,表达自己的意愿

舜帝说:“诗言志,歌言志。”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目的。对联也是如此。孟子也说:“看了他的书,不知道他是谁。”意思是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者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性格。刘勰最早在《文心雕龙·铭诗》中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即“持人情”,包含“无邪之情”,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诗人一直秉承着这样一条格言,即“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诗歌不言志,作者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野心、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志”应该是诗歌的灵魂。对联和诗一样。仔细分析,一副好对联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人们的心意。“诗言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诗歌一定要表达志向,一个是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写,你的志向最终都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延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感受、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他写的是同一个主题,也会有所不同,丰富多彩,但表达意志的目的是统一的。对联中,有人把旨在抒发感情的对联称为言志对联,如徐悲鸿解放前写的一副对联:

独自站在偏见中;

独自行动

作者故意用贬义词构成连词,以表达自己追求自我,不随恶势力漂流的志向和情怀。对联正气逼人,穿透力极强,一腔勇气浮于纸上。

写作方面,有两种表达,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透露。前者如清代彭写的自勉对联:

什么在动?二月杏花八月桂;

谁在催我?晚上灯亮着。

又如小说《红岩》中革命者为牺牲的难友龙同志所赠的挽联:

能舍我其谁,是七尺男儿;

做一千年英雄,死后不归。

辜鸿铭的《苏轼对联集》属于后者:

莲花无雨遮;

菊花里还有傲霜的枝条。

周策宗的词联看似无意识无意流露,却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意趣。请看:

不要来浪漫的。为了谁?两份灰尘,一份流水;

当我哭泣的时候,我找不到一个地方回到春天。樱桃是红色的,香蕉是绿色的。

孟子曾在论述诗歌时提出两种阅读方法,即“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前者意味着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你必须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两者的相互运用有助于我们欣赏对联。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要遵循“以诗言志”的宗旨,强调正确、严肃的写作态度,因为作品一旦写出来,就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处理不好,轻则闹笑话,重则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四,表达感受

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以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可以在景物中抒情,就是间接抒情。具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某一时代、某一人群的某种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代陆机提出了“诗缘份”说。他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的心灵,它包含了人生悲喜的感受,其审美特征是真实感人。钟嵘在《诗序》中认为,诗歌的情感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激发诗人心灵的结果,其中最能激发诗人心灵的情感是悲剧性和离别,只有这些情感才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纵观古今产品,也是如此。请看小凤仙捧着蔡锷的联:

万里南国天高云淡,怎能愁余生,偶然结婚成梦。

在过去的几年里,北方的阎志从悲痛中倒下,赢得了英雄的知己,桃花的颜色也是永恒的。

小凤仙是北京的一名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成为知己,并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摆脱了袁世凯的囚禁。蔡不幸去世后,闻讯后与他携手共进。对联直截了当,真情流露,如泣如诉。这幅对联抒情见长,可谓字字珠玑,生死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怦然心动,心痛不已。真是一副好的抒情对联。请看周作人手挽手,眼角青莲:

月夜看灯,只是梦;

雨窗枕更重要。

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周的老朋友。第一部分写两人前一天看了一盏灯,只做了一个梦(也就是一个晚上)就死了;第二部分写我在风雨中忐忑的心情。联合语言训练,既不写逝者一生的成就,也不写他悲痛欲绝的伤痛,只写一面的篇幅,用小事来揭示,很有诗意。这种深情完全来自场景中的感情,这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是直接抒情,也不是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融于其中。比如山东济南的大明湖联盟:

四面莲和三面柳;

一个有山有山的城市,半个有湖的城市。

联众没有掺杂任何主观情绪,只是用直接的方式展现了这里真实的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但是,不能说作者没有诗意的作品。我想问一下,如果作者不热爱祖国,不热爱生活,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饱含情感,寓意舒展的杰作呢?古人说:“一切景物文字都是感伤的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五、章法

作文是指一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写对联是没有办法的。一旦形成条条框框,人的思维就会被束缚,活力就会丧失。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楹联的创作理论和审美原则多沿袭诗赋骈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自然成形,供养必双,精神用之,物非孤立。夫心有言,载百忧,互相竞争,自然成对。”这一精辟论述不仅适用于骈文文体,也适用于对联创作的理论基础和美学原则。古人对条条框框的理解一直是:“唯意可取,非法,意为真,法不固,古为法,今为意”(袁美玉)。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真谛。但还是有一种说法,诗歌是“起承转合”的。对联来说,四点可行吗?笔者认为,短对联不必苛求,一些长对联可以借鉴。所以,知道一些作诗的规律,是做好对联的关键。请看徐达为旧居题写的对联:

不归之河,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唐宫汉阙何处;

春回小园,莺醒美人庭,望池边绿树,树边红雨。这里风和日丽。

对联第一部分第一句的前两句源自苏轼的《念奴娇不归河》,引出对祖国山河的留恋和对古代的怀念。这是一个写作的好地方,给读者一个无边无际的暴风雨的壮丽景象;对联的第二部分是从小处着墨,从小处看,零散有序,使人看事物,闻之生动,觉得贴切。一个“问题”和一个“眼神”让开始、承接、转折、组合都非常贴切,令人惊叹。总之,对联的构图要灵活、透彻、完整,布局得当,脉络清晰,跌宕起伏。那种直白的文笔,毫无章法,难得写出好对联。

摘自李宇春主编的《楹联大全》第三章“楹联的策划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