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大师。他们有哪些不同的小说风格?
金庸和古龙都是开宗立派的武侠小说大师,但风格却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金庸的小说更写实,古龙的小说更写意,这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金庸的传统文化修养非常深厚,善于把江湖爱恨情仇安排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加以描写,以体现“大侠为国为民”的思想理念。这种观念与儒家思想所传达的观念基本一致。
所以,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像读一部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伦理观念和英雄豪杰对家国的感情。
另一方面,金庸擅长讲故事。他的小说非常重视逻辑的严密性,很少出奇制胜。故事情节细腻细致。这个细节的地方和大多数文学小说一样,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接地气的,主角和普通人一样,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成长为一代英雄。金庸更注重小说中人物、兵器、武学名称的命名。他经常把一个武术套路和打斗场面描写的非常详细,就像一个个画面接连不断,能营造出非常立体完整的画面感。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金庸小说如果要拍成影视剧,改编难度比较小,镜头语言还原度高,代入感强,让观众印象深刻。
古龙的小说很写意,有点“剑走偏锋”,往往忽略了小说的背景和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他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就是一个优秀的高手,他懂得很多绝活。他们是如何学习武术的,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挫折?古龙基本不说什么。
对于一些打斗场面,古龙也是轻描淡写,往往只突出结果,忽略过程。
古龙是第一个写诗和散文的人。他精于文学语言的运用,文笔简练,擅长写短句,非常重视景物的描写和句子意境的锤炼。
多愁善感的剑客无情的剑,开头非常有意境,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写道:
寒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以众生为鱼肉。
万里雪,把天空变成熔炉,把一切都融化成银。
雪会停留,风是不确定的,一辆马车从北方来。滚滚车轮碾压着地上的冰雪,却无法碾压天地间的孤独。
如果是金庸,绝对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此外,古龙的武侠小说在故事性上并不突出,喜欢借景抒情,同时会夹杂很多心理描写,从而渲染出主角的心理特征和人格气质。同时,他也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思考。
古龙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写作风格,与他年轻时的阅读习惯有关。他小时候读过很多西方现代诗歌、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对文学语言的现代走向非常敏感。他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家。后来进入武侠小说领域后,他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因此,他的小说有一些现代文学的味道。
二是古龙想另辟蹊径,刻意与金庸、梁羽生等人拉开文风,他不想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由此看来,古龙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还是很有野心的,有很强的探索意识。
故事情节跳跃,缺乏画面感和逻辑性,心理描写多。古龙的写作风格注定了他的小说在影视剧的改编和镜头语言的转换上难度更大。
总的来说,古龙的小说就像陈年老酒,需要提炼,深刻的含义只有思考后才能明白。金庸小说就像啤酒,让人喝了之后觉得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