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对侠义理论中侠义的阐述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武侠小说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伦理道德观,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侠的渴望和期待。

“侠”到底是什么?“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谁践行的?在这里,我们不妨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寻找一些线索。纵观金庸武侠小说,金庸先生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侠客”,而这种“侠客”又带给我们各种不同的思考。所有这些不同的思想背后似乎都有一个* * *在起作用,那就是在金庸看来,“‘侠客’是对不公的激烈反抗,尤其是为他人所受的不公平反的努力。”他还说“真正的侠义行为是你一无所获,也可能牺牲生命。如果能报效国家和人民,那就更像是‘侠士’了。”由此可见,其实简单来说,“夏”就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的人。他的主体精神是侠义精神,作为个体的“侠”本身就是“侠义精神”的实践者。

比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郭靖,在蒙古大漠从一个拿着弓和雕的单纯少年,变成了一个为国为民捐躯的“侠客”。可以说,郭靖作为一个标榜侠义的人物,一生都在践行“侠”字。小时候,他信守诺言,救了一个陌生人,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他拒绝屈服。他恪守道德。年轻时,我第一次涉足江湖。当我看到杨铁心的父亲和女儿被羞辱时,道路是艰难的,我帮助了他们。他所做的是正义的。他至死不渝地爱着黄蓉,但他不会轻易背叛与郑华的婚约。他追求友谊。他三次没杀欧阳锋,信守承诺。他追求的是江湖的忠厚...这还不是全部。郭靖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一心扑在襄阳,报效国家和人民。可以说,他的“仁”是他的道德、正义、友谊和忠诚的源泉。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人们的称赞,因为他以一颗善良的心牺牲了自己,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实践了侠义行为。

不仅是郭靖,还有《龙八》里的冯晓。与郭靖不同的是,冯晓一出场就已经是《美国往事》中的勇士了。不幸的是,冯晓这个难对付的英雄远没有郭靖幸运。作为一个赤丹侠士,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不难。难就难在,即使他牺牲了自己,大部分时间还是一个不被主流意识认可的“侠客”。在冯晓这个人物身上,金庸进一步加深了对“侠客”的考验,让他深受其害,以至于即使不被认可也坚持独自实践侠客行为。雁门关前,冯晓进一步打破个人恩怨,打破国家疆界,打破传统忠君爱国思想,践行侠义牺牲精神。郭靖和冯晓的出现,既是对武侠小说所表现的“英雄”精神的阐释,也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境界的超越。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爱恨交加”、“为知己者死”的古典侠客,而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超然侠客。同时也表达了金庸的侠义观和价值观,即“为多数人谋福利,这是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意义。”

金庸对“侠”的探索是多元的,他的“侠”始终具有“望岭侧成峰”的特点。所以,除了郭靖和冯晓,金庸对“侠”的描写和对“侠精神”的质疑也延伸到了现实社会。他开始以当代的视角关注侠客们在各种生活情境中人性和人情的复杂变化,揭示现实世界中侠客们所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也就是说,侠客既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本身,又被我们放大了,最后必然会回归现实生活。比如杨过虽然侠义无畏,但是他和他的老师小龙女有着世人所不容的关系;张无忌虽然心地善良,但他的优柔寡断确实让读者感到美中不足。金庸的刻意安排,不仅使侠客们英勇善战,而且激发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人生理想,充分体现了金庸对人物个人价值的关注。《侠客》中人性的光辉让读者触摸到了侠义的本质,让我们对侠义有了另一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