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路
文/芳小菊
去往他乡追逐心中的梦想,是所有年轻人的向往,他乡对年轻人来说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很多父母为了成全儿女的梦想,也会撇家舍业跟随他们赶往他乡。
他乡虽好,但对步入人生晚年的父母来说,却是个无法融入的地方,他乡,即使待的再久,在逐渐年迈的父母心里,有的只是熟悉的陌生感。
“吾心安处是故乡”, 人生晚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地方,所以,故乡便成了父母心头的惦念和向往。
特别是那些50后的父母,当初为了儿女撇家舍业去往城市,如今年龄大了,越来越无法融入城市和年轻人的生活,即使在城市生活的再久,心中也没有归属感。
现实已把他们分为两半,身在他乡,心在故乡。
对故乡的老家,他们总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念,所以,心中便常常生出回归故乡的心。
可是,回归故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些父母当初离开的时候,认为从此就可以在城市安营扎寨,安享晚年,所以完全不顾后路,变卖房产,腾空家底,一心只为儿女打算。
为了追随儿女,成全儿女的城市梦,他们一时失策,彻底斩断了自己的退路,到最后,落得连个落脚安顿身心的地方都没有,当他们发现故乡已回不去的时候,一切已经身不由己。
所以说,人生晚年,有一步路千万不能走错,那就是:一定不要为了儿女撇家舍业,卖掉老家的房子。
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么晚年的生活,就会失去很多的自由跟话语权。
前段时间回娘家,遇见表姑也在娘家,打招呼的时候,表姑一副神情落寞,郁郁寡欢的样子,之前那个喜笑颜开,精神气十足的表姑似乎不见了。
询问母亲这是为何,母亲说,表姑从城里回来了,没地方住,暂且住在娘家,心里不痛快才这个样子。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表姑今年60多岁,有一儿一女。表姑父去世好几年了,女儿已经嫁人,儿子婚后跟她住在老家。
前几年表姑的村子拆迁,那时候国家的政策好,她家的四间平房分得了100多万的拆迁款,那时候的房价也没现在高,100多万可以在城里买两套房。
钱到手后,表姑犯了难,因为女儿几次私下找她,一定要让表姑给她一套房。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这件事表姑觉得没法跟儿子儿媳开口,再说,给女儿一套,自己住哪里?
可是女儿不依不饶,并拿将来养老说事。
万般无奈之下,表姑只好硬着头皮商量儿子儿媳,还好儿媳是个明事理的人,不想让表姑为难,爽快的答应下来,但是有一个条件,女儿必须和儿子一样养老,将来表姑两家轮流住,女儿不得有异议。
房子装修好后,表姑随着儿女来到城里,起初先住在儿子家里,儿媳生孩子需要她帮忙。
表姑一直在儿子家住了三年多,直到孙子上了幼儿园,才住到女儿家里。
表姑住到女儿家里,女儿一家刚开始非常高兴,终于可以过上饭来张口的日子了。
可是不到半年,事情就变了样。
表姑的女儿是个懒散的女孩,家务活一点不愿动手,回到家就知道往沙发上一躺玩手机,完全无视母亲的辛苦。
一开始表姑没往心里去,时间长了就觉得有点看不过去,说她几句,女儿就一摔房门回到卧室,再往后,一看表姑要说她,就大声嚷嚷,不让她开口。
为了在女婿面前保持颜面,表姑一忍再忍,整天憋得肚子发胀。母女之间的事情又不好跟儿子儿媳说,忍无可忍之下,表姑回了娘家。
多亏老娘还在,有个暂时可以落脚的地方。
其实,当初表姑要把房子分给女儿的时候,老娘就劝过她,不能全为儿女着想,要给自己留一套,养老防老已成为过去式,可惜表姑没想到这些。
老家的房子没了,自己又没钱再买,虽然儿子儿媳还算懂事,来找过几次,让她去他们那住,但表姑不想再折腾了。
对表姑来说,城里的生活是完全陌生的,她虽然勉强生活在那里,但她的一颗心从来没有安顿过。
城市对她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的他乡,那是一种她完全融入不了的生活,而现在,老家已拆迁,成了她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她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何去何从,多亏自己还有社保,可以暂时应付日常的生活。
我问她将来怎么打算的时候,表姑落下泪来,她说:
这就是表姑, 一步路走错,失了自己的“老窝”,当回过神来的时候,一切已经身不由己。
这种一步路走错,让人生晚年失去安定住处的,不只表姑一个,刘大叔和刘大妈也是其中之一。
刘大叔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谈了个城里的对象,没等刘大叔一家做好结婚的准备,儿媳先怀了孕,亲家捎过话来:早点结婚,两家出钱在城里买婚房,刘大叔家要出大头。
得知儿媳怀孕,自己要当爷爷了,刘大叔高兴的睡不着觉,但紧接着又犯愁了,买婚房的钱打哪出?
自己这几年除了供给儿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又攒了点办婚事的钱外,没再存下什么钱,这买婚房的钱,一下难住了他。
最后是老伴刘大妈想出主意: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这样婚房的事就解决了,媳妇娶进门后,先抱上大孙子,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想不出别的办法的刘大叔,只好依了老伴。
好在现在农村的房子很抢手,刘大叔很快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和亲家一起在城里给儿子儿媳买了房,自己也和老伴一起住进儿子的新房里。
刘大叔是个聪明人,脑子活络,到了城里,他先帮别人卖水果,摸清路数以后,自己也做起了水果生意。
他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人,每天起早贪黑,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辛劳,生意很快做得有模有样,刘大妈则负责照顾全家人的生活。
儿子儿媳懂事孝顺,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很有奔头,刘大叔盘算着,多出点力使劲赚钱,将来在城里买个小房,和刘大妈一起安安稳稳的安度晚年。
谁知,生活有时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一场新冠肺炎,完全打乱了刘大叔的美好设想,疫情期间,全家人待在家里,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焦急,刘大叔更是急火攻心,饭都吃不下去。
这时,儿子儿媳也开始出现争吵,儿媳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刘大妈做事总是小心翼翼,总怕得罪了儿媳,亲家那边也时常打来电话说三道四。
疫情淡去后,刘大叔的水果生意一落千丈,有时连摊位费都赚不出来。
这时,儿子儿媳因为工作的事经常争吵,儿媳言语里满是对生活的埋怨,刘大妈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有时还带着些许的讨好。
看着老伴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儿媳,刘大叔心里发酸,他忽然改变了想法,回农村老家去,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刘大叔要带着老伴打道回府。可刘大妈的一句话,却让他刚撑起来的一口气,一下瘪了下去。
刘大妈说:“我们还有地方回去吗?老家的房子不是早卖了”。
听了老伴的话,刘大叔长叹一口气,不是老伴提醒他,他以为还有故乡在等着他 。
可是,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大叔实在是忍受不了了,他下定决心,即使老家的房子已经卖了,那也要想办法回去。
继续在城里待下去, 心就要开始流浪了 ,刘大叔告诉老伴:“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回老家在村里租个院子住着, 让漂泊在外的心安顿下来。
趁不算太老,趁身体尚好,使劲想办法赚钱,将来在村里再买个院子,远离陌生的城市,让流浪的心找到归属感。
表姑和刘大叔身上发生的事,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市生活对那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所向往的。
但是他们为了儿女,却常常牺牲自己,前赴后继的追随儿女赶往城市,到最后却往往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中败下阵来。
想让他们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社会环境,生活习惯,与儿女之间的摩擦,常常让他们面对城市生活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他们大多数是,人在城市,根在故乡,像一颗水土不服的树苗,艰难地支撑着自己。
做儿女的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当他们撇家舍业,卖掉房产,追随你赶往城市的时候,是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的,一旦那颗忐忑不安的心得不到安宁,城市就成了他们融入不了的 他乡。
当他们要逃离这融入不了的他乡,回归故乡的时候,房子已卖掉,家底已腾空,这时,故乡就成了他们回不去的地方,他们的一颗心就开始了真正的流浪。
做父母的更应该知道,有一步路千万不要走错,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要轻易卖掉老家的房子,因为那是你安放心灵的地方,是你心灵的最终归处。
留着它,不管它多老旧,至少是一个可以遮挡风雨的地方,留着它,人生的晚年就不会吃太多苦。
屋后竹林一片,屋前鸡叫鸭欢,人生晚年,故乡是父母心中最惬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