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湖随笔
“九江古城,美在一湖”,这个湖就是甘棠湖。甘棠湖原名井陉湖。后为纪念唐江州刺史李,改名为甘棠湖。甘棠湖面积约80公顷,是一个“活水自源”的天然湖泊。南临庐山,北依长江。它像一颗巨大的、晶莹剔透的绿宝石镶嵌在九江城,光彩夺目。
其实冬天的甘棠湖更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寒风在湖边轻轻吹着,吹在我的脸上;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湖上一座曲折的石桥一直延伸到湖中的月色岛,岛上“烟亭”的白墙空灵虚幻。
碧瓦飞达的“烟亭”又称“月浸亭”、“周瑜教官台”。随着亭名的演变,“延水亭”的历史故事也流传开来。东吴名将周瑜在甘棠湖练水军,给这片碧水涂上了传奇的色彩,也涂上了“周瑜指挥戏台”的传奇。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甘棠湖周瑜点将台旧址建亭一座,以《琵琶行》中“江面渐宽,月圆之时”一词命名。展馆建成后,将依托甘棠湖,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北宋年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之子周寿来九江守父墓时,在甘棠湖大堤上建了一座亭子,意为“山上水薄笼烟”,取名“燕水亭”。明朝嘉靖年间,泡月亭和烟亭都被破坏了,只剩下椽子和瓦片。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江巡抚黄腾春在“浸月亭”旧址重修“延水亭”。“燕水阁”虽毁于数次战乱之灾,又由当地能工巧匠数次重建,但规模不减。
沿着九曲石桥,我走到了“燕水阁”的针形山门前。在“燕水阁”古朴浑厚的金匾下,满月形的落地门道映入眼帘。门口的设计别出心裁,很符合“泡在月亮里”这个词的含义。两侧各具特色的扇形窗户,像弯弯的眉毛向四面八方的游人微笑,又像缓缓展开的书本,磅礴飘逸的风飘了进来。“燕水阁”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路。左边有“翠照轩”、“听雨轩”、“怡庭”。右边是“浸月亭”和“船厅”;路中间依次是“燕水阁”、“春阳殿”、“五仙阁”、“观音阁”。岛上梯田上的建筑风格各异,令人印象深刻;其中题写的对联结合建筑特色,或以龙蛇叙述,或以笔底春风描画,或以写意的方式描绘,或以形象化、抒情化,让人不得不感叹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功力和文化造诣。
从九曲石桥大桥回到北岸,我沿着湖边悠闲地散步,跨湖的“巩俐大坝”映入眼帘。唐长庆元年(公元821),李勃被任命为江州刺史。他觉得甘棠湖太大了,人在湖边行走极其不方便,而且长期淤塞,导致洪水频发。李勃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带头捐款筹款,主持甘棠湖清淤,并修筑跨湖长堤,连接南国山川和北国南门,“以立斗门蓄水,造福于民。”长庆二年(822)筑坝,当地人结束了过去在湖上摆渡的历史。李伯卸任后,人们铭记他的恩情和功绩,将大堤命名为“巩俐坝”。至此,浩瀚的甘棠湖不仅有着自然之神赐予的神韵和美景,还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吸引着九江人和外地游客。
漫步到“巩俐大坝”时,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雨。已经过了冬天的至日,北方已经下雪了,这里却下着毛毛雨。凉风习习,绵绵密雨,让“甘棠湖”一下子兴奋起来,巨大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甘棠湖”沐浴在烟雨中,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播种爱情,荡漾着温柔和魅力。事实上,既有“沉鱼落雁”之姿,又有“闭月羞花”之姿的“甘棠湖”,正在给江西省和九江市的土地涂上自己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