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哪些精神养料?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断滋养着中华儿女,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气质。
整个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往往着眼于历史、文化、政治的多维呈现,乡土文学直接或间接卷入其中,在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化的认知框架中进行自我建构和重塑。另一方面是一种理想化的乡土叙事,一座“希腊神庙”般美丽精致的桃花源,一片醇香自然的乡土风光,一种乌托邦式的田园情怀,从而将现代中国的乡土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界。
进入新世纪,乡土文学进一步分化,依然延续着文化隐喻和历史中介的路径,而理想化的乡土表达却日渐单薄。借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经济影响和政治干预,中国式乡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来实现乡土精神的重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礼群的《七月之光》或许提供了另一个镜像。他小说中的人物所凸显的自然、生命、情感的三重维度,尤其是它们之间的重叠和相互渗透,对应着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巨大变化,也构成了重建农村精神的新目的,即与自然同心,过简单、专注、包容的生活,在情感的表达和同一理性的延伸中重建农村场域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