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思考
看过一本名著,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不能光看。写一篇评论。那么我们如何写出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感想1000字(5个一般字)。欢迎借鉴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被这部小说感动了。我被两件事感动了:一件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及莱文和凯蒂的爱情。
在看名著之前,我通常会了解小说的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探索中,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莱文所说:“一切都是混沌的,一切都在被确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安娜用她的方式追求她的幸福,莱文也用他的方式经营她的爱情。
我对安娜的第一印象是高贵典雅,像女神一样。但是当我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叛逆无畏。在爱情和理智与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虽然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她虽然爱着渥伦斯基,但出于伦理道德、亲情等方面的考虑,她不想和丈夫离婚,她要尽一切努力保持渥伦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渥伦斯基的疯狂追求,她认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愿意为此竭尽全力。她一厢情愿地认为爱情必须是既无私又全心全意的,所以她无法接受渥伦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渥伦斯基不想因为安娜而失去独立。就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歇斯底里的疲惫,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即使在安娜意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之后,她依然沉迷于想象中的“理想爱情”,最终抛下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轰轰烈烈,但我不喜欢这种爱情。我更喜欢莱文和凯蒂之间的爱情。莱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很喜欢这个人物,因为我感觉在莱文身上看到了作者本人,理性而深刻。莱文和凯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莱文第一次向Kitty求婚,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被拒绝后选择了默默慢慢承受,依然一如既往的爱着Kitty;在他们结婚前夕,他把自己的日记给了凯蒂,日记里记录了他的初恋和他不再是处女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被欺骗,而应该是开放的;当他不喜欢客人对Kitty的殷勤,吃醋的时候,他也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把客人赶走。这样的莱文很可爱。
我认为莱文比安娜幸福。莱文并没有把爱情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他和凯蒂的爱情是相互欣赏和理解的。安娜把爱情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毁灭了,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遗憾。
安娜卡列尼娜2反思。从社区图书馆借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还买了电子版,出差时看。我每一章都看两遍。漫威惊叹于作品的精美和伟大,这是值得反复咀嚼的。
“我妻子老了,但你仍然精力充沛。只要你看着它,你就会觉得你不能再爱你的妻子了。不管你多么尊重她,一旦遇到可爱的人,你就完了,完了。”对安娜兄弟婚姻的这一描述堪称经典。安娜的哥哥背着导师偷情,老婆发现家里鸡犬不啼,五六个宝宝都离不开老婆照顾。他只能呆在家里,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妻子的原谅。虽然他已经不爱她了,但为了家庭和孩子,他不得不假装爱他的妻子。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桃李,嫂子安娜。对她公平吗?他为家庭奉献了一生,却被未来的丈夫背叛了。更不能接受的是,他喜欢一个地位和长相都不如自己的导师。自尊破碎,却无法逃避。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原谅。但是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想再爱他了。这是唯一能挽回她孩子面子的方法。
我记得读过川端康成的自传,印象很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川端康成和他的祖父住在一起。爷爷因为眼疾看不见,常年在门外待不下。而且他很贪玩,每天晚上都很晚才回家。我每天回家晚了都很内疚,发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是第二天晚上,他又偷偷出去玩了。回来内疚发誓,明天还是一样。这和男人出轨一模一样。不是十恶不赦,是人之常情。
我问身边的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轨了,我能原谅他吗?几个朋友一致坚持绝对离婚。但事实上,当他们的另一半遇到麻烦时,他们选择了原谅,尽管他们很不情愿,也有各种纠结。这就是现实生活。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不可能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人的情感需求是多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所有的情感需求。现代社会处处充满诱惑。只要你还有魅力,就不会担心没人欣赏。你愿意保留一个无趣的灵魂,还是和别人争夺一个有独特灵魂的人?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人生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需要不同的支流汇合,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流。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生命白白凝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当然,男女都要公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大男子主义,应该摒弃。婚姻是一个社会系统,以家庭为单位,需要社会治理。违背人性,有很多弊端,但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互相关心,互相温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孩子教育的资源整合。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来。其实进去和出来没什么区别。幸与不幸,是修养。经营婚姻是需要智慧的,每个人都应该对人性中的那点瑕疵宽容温柔。放下别人,放下自己,你就快乐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假期有幸看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这本书被我打开又合上很多次。这次终于下定决心看完了,可惜我只是孤陋寡闻,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
这本书里的两条线索,安娜和莱文。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影,其实处处呼应,处处对比。都是当时的人,思想行为都和同龄人不一样,所以显得格格不入。
我喜欢安娜。我喜欢安娜的美丽,她的智慧和勇敢。我也喜欢她的疯狂,喜欢她对爱情的偏执,喜欢她的绝望。
也许是我太年轻了,一个已婚女人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对她失去好感,也不能导致我认同当时上流社会的反感。相反,书中对安娜和她与冯连斯基的选择的描述,让我激动、兴奋、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他是一台无情的机器。你被囚禁了太久,几乎无法呼吸!投入连斯基的怀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吧!这都是你应得的。.....
我还是个学生,百家笔记本也没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别说结婚这个词了。所以,我对婚姻的定义可能会更加偏颇。我一直觉得婚姻只有用爱才能建立。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或者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可以在一起。
安娜和连斯基大吵一架的场景让我毛骨悚然。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吵架越来越冷淡,我忍不住捧着一本书!哦,我想钻进书里,告诉他们,你们太爱对方了!安娜缺乏安全感,容易生气,但傅连斯基认为她越来越不可理喻...最后安娜躺在铁轨上自杀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火车站台上,最后也是在火车站台上。
我也很喜欢莱文。我喜欢他的羞涩,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责任感。作为一个男人,他难免显得有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专一,那么坚定地爱着寂地,自始至终。
还记得吗,莱文和奥布隆斯基讨论过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却在外面和别的女人玩。莱文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吃过饱饭的人要去面包店偷面包和黄油?”Oblonski说:“正是因为黄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吸引人。”两个人的交流也反映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不管奥布朗的底子有多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莱文这样不浪漫但很有安全感的人。
在书的最后,我囫囵吞下了莱文的信念,我已经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希望以后能多看几遍安娜。相信不同阶段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书没变,人却在成长。来吧,我们走吧。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四本书主要介绍两个人物,分别是安娜和莱文。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有贵族气质。她的生活从平稳到激情到深沉,再回到平静。
在遇到傅连斯基之前,她满足于彼此对卡列宁的鄙视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逐渐将自己的爱转化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在火车站与傅连斯基的一次偶然相遇,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了高潮。她对儿子的爱无法抵消她对傅连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抛弃丈夫和儿子,只留下傅连斯基。在经历了最甜蜜的一段爱情后,她清楚地意识到,她所剩下的只有连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她越意识到自己的可怜,就越想抓住仅有的东西。也导致她对连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吃醋,越来越吃醋。渴望爱情却又不想让爱情的枷锁锁住自己生命自由的芙连斯基,对安娜越来越难以忍受,越来越冷淡。濒临绝望的安娜选择躺在铁轨上自杀,以解脱自己和他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报复傅连斯基,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让他下半辈子活在痛苦中。
安娜的悲剧,我认为是她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疑和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要好好呵护,而不是计较和抱怨。爱情经历升温期、高潮期、诱惑期、稳定期,每一步都很艰难。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了解对方的想法后,信任比嫉妒更有用。
莱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子里的氛围,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他所渴望的爱情是如此的纯洁和高尚,甚至一些小的必要过程(彩礼和婚礼前的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他很单纯,他希望世界上的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他的妻子姬蒂和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开心的事。莱文努力充实自己;我希望我能冷静,礼貌,温柔的对待每一个人。努力做好人。他总是在探索。追求的精神令人钦佩,但过于执着也不是好事。毕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所以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如果我们必须平等地对待他们,这对我们自己来说太难了。也许只有上帝能做到。
最后,我觉得他们两个主角的结局也是鲜明的对比。他们都有对真爱的渴望和大胆追求的精神,但对待爱情的态度却不同。安娜只想完全占有,但莱文懂得在爱情中体现,体贴他人。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点评5纵观安娜的婚姻,可以说她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婚姻:一段名副其实的封建包办的婚姻,一段名义上的爱情结合的婚姻。她在婚姻中的探索和叛逆的勇气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封建包办婚姻,安娜可以说是在不懂爱情的情况下被父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不仅虚伪、刻板、缺乏生命意识,还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工作到睡觉。他只处理生活的形象。他的妻子是他心目中的妻子。她只是一个符号,一个附庸。他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求。当安娜和除他之外的男人说话时,他不在乎。但是当他发现大家都很在乎的时候,他就觉得不正常了。他对妻子漠不关心,一味逃避现实生活。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人,而是一个傀儡!这是一台机器。”
安娜,一个真诚的人,遇到了处处以虚伪为生的丈夫。她试图好好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尤其是当她把自己所有细腻的感情都转移到儿子身上的时候,他封闭了对丈夫的感情。她不跟老公沟通自己的喜好,也不再在乎他是否在乎她的喜怒哀乐。她好像穿着一件密不透风的盔甲,里面包含着她想要被尊重和被爱的感情,还有她对生活的热爱。安娜学会了用理智来取悦她的苦恼。因此,他们的家庭“正常”地沿着符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轨道运行。她和丈夫之间没有争吵,只有和谐。而这种由虚伪建立起来的和谐缺乏情感支撑。
在互相适应的过程中,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人放弃了感情纽带。丈夫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想法和愿望,妻子无法理解丈夫的痛苦。他们的交集变得空洞。这样的婚姻只能岌岌可危。他们的婚姻生活中终于出现了第三者。当他们的婚姻出现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虚伪构建的婚姻经不起推敲。当安娜感受到追求者带来的快乐时,他开始审视这个陪伴了她八年的伴侣:外表可笑,性格可鄙,简直就是虚伪的代名词。当他的妻子告诉他有个男人追求她时,他告诉她,他相信他的妻子知道如何表现,这很正常。
当他意识到他的妻子在欺骗时,他害怕她的诚实。他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他认为这是妻子良心的问题,他的慷慨是为了救妻子。他在婚姻中的不作为,他对妻子情感存在的漠视,他的冷漠,最终让安娜彻底失望。他不懂爱情,却冠冕堂皇。安娜觉得他和自己的婚姻没有关系,只是一个局外人。面对他的虚伪,安娜很生气。她想把这一切都撕碎。她讨厌虚伪和谎言。当连斯基的爱帮他燃烧时,她甘愿触犯法律和传统习惯。本质上,她对旧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是对整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