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超凶的
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这是一个很难、很难的事情。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个时刻,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恐惧——大脑一片空白,短暂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过后,又不得不去收拾这些烂摊子,为后果买单。
原因很简单,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分别负责处理情绪和思考。这其中,前者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后者。因为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应激反应。我们接收到外界的强烈刺激,导致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应激行为——这就是「情绪」的整个过程。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Joseph LeDoux研究认为:我们一切经由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理解,再由大脑皮层指挥杏仁核等部位进行反应;但少数情况下,这些刺激会经过间脑直接传递到杏仁核,产生即时的、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应。前者就是所谓的「理性系统」,后者就是「情绪系统」。
在远古时期,快速的情绪处理对我们是有益的。它可以立刻帮我们判断环境,并命令身体作出最适宜的反应。比如,恐惧可以提高反应速度,激发「逃跑」行为;愤怒可以集中精力,使自己进入「正面对峙」状态,等等。
在物竞天择的原始社会,能存活下来的,往往是反应速度最快、最能适应环境和变化的个体。这就导致了我们对「情绪」的偏爱,被一代代地保存和传递下来。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每一步都需要适应规则和理性的环境里面。如果我们任由情绪压制理性,那就和数十万年前的老祖宗无异。
那么,当我们面临情绪激烈波动的时候,如何避免被情绪支配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我们的认知。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也许跟很多人想的不同:情绪的产生,跟引发情绪的对象之间,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
简而言之,你看见一只老虎,本能地觉得「恐惧」,想立刻逃跑,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由「老虎」引起的。它是由你意识中对老虎根深蒂固的印象「老虎是猛兽,会伤害人」引起的。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情绪ABC理论」。
A是指「激发对象」(Activating Event)。它进入我们的认知,激发了我们固有的「信念」(Belief)。这种信念继而引起我们一系列的反应和行动(Consequence)。这才是整个情绪产生的流程。
这种「信念」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内心之中对自己及外界事物的固有认知。
举个栗子:QQ聊天的时候,对方说了一句「呵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都意味着嘲讽和不屑,带着负面的色彩,所以很多人会感到不快。但是,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这样想:他(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表述?他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词的特殊含义?他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同样,一个简单的任务做砸了,有些人会觉得「我怎么又搞砸了,我真是没用」,从而灰心丧气;有些人则会这样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会失败?原因出在哪里?是不是事先对这个任务的评估出了问题?」
同样的事情在知乎上也很常见。比如说:你写了一个关于游戏的回答,提到了某款比较小众的游戏,评论里有人留言道「这也能叫游戏?」这个时候,很多人的直觉可能是「他在嘲讽」,于是自己回应的语气也不客气起来。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这不是一个反问句,而是一个疑问句,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这为什么能叫游戏?」这样一来,你的回复肯定就会温和很多。
这就是面对同样的事情,通过调整我们的认知,来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更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面试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这个职位特别看重,往往会异常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脸色苍白,身体也会变得僵硬,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允许我们出错,因此提高了整体的唤醒水平。这时,解除紧张的方式是什么呢?往往不是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要淡定——这样反而会强化「紧张」的信念;最好的方式是告诉自己:「这个职位没什么重要的,就算失败了还有一大堆候选,我来这里面试是看得起你们,就算面试通过了要不要去上班还两说」……诸如此类。甚至可以刻意找出这个职位的缺点,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这样一来,在我们的认知里,它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紧张的情绪也会缓解。
最简单的方法,永远告诉自己:先别动,倒数十下再说。
情绪往往是瞬间急剧攀升,并在短时间内到达一个顶点。只要捱过了这个顶点,高涨的情绪就会开始回落。所以,当你察觉到到达这个顶点的时候,告诉自己,先等一下。
无论你是愤怒,还是紧张、激动、羞愧……永远不要在最冲动的时候作出任何行为,先停下一切行动,在大脑里默数十下再说。
大多数情况下,10秒后,你就可以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并且,你通常会对刚才的状态感到震惊,会很庆幸约束住了自己。
这个方法,需要平时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将其内化为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也许今天同学(或者同事)说了一句话,让你有点不快,先别回答,先在心里默默从1数到10,再说话。直至将它变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