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病毒是从哪里来的?
追查网络病毒的不良2001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个人电脑迎来20岁生日之际,恶毒的“凸轮先生”病毒和“红队”病毒通过网络攻击全球计算机系统,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电脑病毒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个人电脑诞生之初,电脑病毒就一直与它们密不可分。他们破坏计算机系统,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的运行,使计算机用户终日惶恐不安。对人类来说最不幸的是,计算机病毒实际上起源于一个游戏...病毒:源于一款游戏。在第一台商用计算机出现之前,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他的论文《复杂自动机的理论与组织》中勾勒出了病毒程序的蓝图。1977年夏天,托马斯·j·瑞安(Thomas J. Ryan)在他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Spring of P-1)中更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可以在电脑中相互传染的病毒。最后,病毒控制了7000台电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部小说迅速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但谁也没想到,科幻世界里的病毒会在几年后成为电脑用户的噩梦。当时,三家著名的at & amp;在T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年轻人下班后玩一个叫“核心战争”的游戏:他们编写程序,可以吃掉对方的程序,互相攻击。这个无聊的游戏进一步体现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概念。1983 165438+10月3日,美国南加州大学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编写了一个在UNIX系统下会导致系统崩溃的程序,并成功测试。1984年9月,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计算机安全技术委员会首次发表论文《计算机病毒:原理与实验》,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它可以通过修改其他程序并嵌入自己的副本来感染其他程序。从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有名字的恶魔。1987年,第一个计算机病毒C脑诞生了。被业界公认为特征齐全的计算机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巴基斯坦的Baxter和Amjet兄弟编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销售个人电脑的商店。因为当地软件盗版盛行,所以他们编写了这个病毒程序,防止软件被随意复制。只要有人窃取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攻击,吃掉盗版者硬盘上的剩余空间。这种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破坏力,但是后来一些爱冒险的人基于C-BRAIN制造了一些新的病毒,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网络:病毒天堂互联网在全球广泛使用之前,计算机病毒通常被囚禁在独立的电脑中,主要通过软盘传播,因此很难广泛传播。然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些分散的计算机病毒似乎突然插上了翅膀,可以随心所欲地周游世界。它们难以捉摸,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攻击计算机系统。“蠕虫”病毒是20世纪80年代一种充满恐怖色彩的计算机病毒。因其寄生而被称为“虫”。“蠕虫”病毒无法在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中充分施展其技能。电脑一旦联网,“蠕虫”病毒就如鱼得水,在电脑之间肆无忌惮地游走,在其光顾的所有电脑上留下卑劣的痕迹。最糟糕的是,它还在电脑屏幕上向人炫耀它来过这里,而且它还繁殖了很多后代。难怪当时人们都在谈论“昆虫”。另一个让人害怕的计算机病毒是CIH,它诞生于1998。CIH病毒的发作时间是每月26日。不像其他病毒只破坏软件系统,它可以破坏个人电脑主板上的BIOS芯片,无数电脑受害。只要到了每个月的26号,人们都得小心翼翼地避开这种幽灵般的电脑病毒。CIH病毒的始作俑者,台湾省理工学院学生陈盈豪曾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向受到CIH病毒危害的电脑用户道歉。在信中,他还说,他写的CIH病毒在5月底突然从他的宿舍传播到各大网站。由于网络四通八达,病毒传染性极强,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灾难。1999年3月26日是全世界电脑用户灾难的开始。美国西部时间周五早上8点,一种名为“梅丽莎”的电脑病毒开始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梅丽莎”病毒来自电子邮件,甚至你最信任的朋友发来的邮件都可能携带,让电脑用户防不胜防。“梅丽莎”病毒实际上只是一种宏病毒,隐藏在微软Word97文件格式中,它会自动放置在电子邮件的附件中并四处传播。开放的互联网成为了计算机病毒广泛传播的有利环境,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为培育新一代病毒提供了绝佳条件。为了让网页更加美观和强大,人们开发了Active X技术和Java技术。然而,病毒程序的制造者也利用同样的渠道从网络上向个人电脑渗透病毒程序。这是近两年兴起的第二代病毒,即所谓的“网络病毒”。2000年出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是典型的网络病毒,它改写了病毒的历史。当时人们认为病毒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彻底粉碎了人们的侥幸心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具有电子邮件病毒的所有特征,但它不再隐藏在电子邮件的附件中,而是直接存在于电子邮件的正文中。一旦计算机用户用Outlook打开电子邮件阅读,病毒就会立即爆发,并将复制的新病毒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他人,这是计算机用户几乎无法避免的。网络病毒的出现似乎拓展了病毒制造者的思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各种网络病毒诞生了。这些病毒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破坏能力。他们不再局限于电子邮件,而是直接钻入Web服务器的网页代码。当计算机用户浏览带有病毒的网页时,系统就会被感染,然后崩溃。当然,这些病毒不会放过自己寄生的服务器,会在适当的时候与服务器系统同归于尽,比如最近网络上流行的“红队”病毒。据国际统计分析,每天产生的计算机病毒超过十种,全世界发现的病毒约有五万种。“爱虫”病毒爆发于2000年5月,给全球用户造成了超过6543.8+00亿美元的损失,而“红队”病毒爆发于2006年8月54.38+0,短短几天已经让美国损失近20亿美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目共睹。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杀毒的声音就从未停止过。做病毒和杀毒是一场技术较量,似乎很难分出胜负。1992年,一个自称Dak Evenger的保加利亚人发明了一种“变形金刚”,可以用来制造一种更难杀死的“变形”病毒。这明显是教唆人进行计算机犯罪的工具。虽然这个病毒程序在专家的齐心协力下很快被消灭,但人们不得不担心这样的事情会继续出现。他的卑劣行径被曝光后,鸭Evenger公开接受了英国杂志《国际病毒新闻》的采访。在采访中,鸭Evenger公开表示,他的病毒程序的目的是破坏人们的工作。如此坦率的话震惊了世界。我们相信计算机专家有能力预防和治愈任何病毒程序,但他们永远无法阻止像Duck Evenger这样的人的邪恶企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人与“毒”的战斗,不如说是人与人的对抗。在Duck Evenger发生的事情之后,人们开始明白,盲目地躲避计算机病毒程序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勇敢面对电脑病毒。人们逐渐知道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建立更完善的反病毒系统。个人电脑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反病毒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追踪世界各地病毒制造者的踪迹,即使是最恶毒的病毒程序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被迅速屏蔽。只要个人的邪念不被打消,人与计算机病毒的战斗就会继续。但是,善良的人永远坚信一个信念:邪不胜正。我们期待着电脑病毒被彻底消灭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