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说正月里剃光头是什么来历?

“正月里,不剃头;我剃了光头,第一个月就死了。”这首民谣已经唱了360多年,原意早已模糊。每年给九州大地上的理发师一个月的“年假”。今天,大多数人仍然遵守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其实这首民谣并不是预言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人,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老”的无奈来诅咒满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行的“剃头令”。

满族人早在入关之前就大量使用汉人。且不说原本居住在辽东的汉人,如宁完我、范文程、包承先等,都是清朝基本国策的缔造者,即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耿钟鸣、尚可喜等,他们都是明朝的边防军,后来都被清朝封了。都是为满洲人征服城市,扩张疆域的缔造者,甚至还有摄政王实干家,清朝顺治皇帝的父亲。“丕街上,我们都很丑。我今天还有向导,我不高兴?”此时,清朝虽然已经统治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西北有李自成,西南有张,台湾省有、、、、等。都是称王称帝,清朝还是要靠这些叛变的汉人来争天下。所以顺治元年,小皇帝坐在紫禁城里说自己孤独的时候,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有一条明确宣布“文官的衣服,暂由明朝制作”

然而仅仅一年后,清军如竹竿般击溃李自成,横扫江南,歼灭明朝主要抵抗力量后,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便代表七岁的顺治皇帝颁布了“剃度诏书”。赵越:剃发制度一直都是统一的,只有当世界安定下来的时候,那些听它的人才会这么做。今天,中外有一家,君仍父,民仍子,父子合一。怎么违反?如果不统一,最终还是两颗心。自发公告后,京师内外设十天限,直隶各省各地方自部至日本限十天。为了珍惜发展,我们绝不会掉以轻心。

这是朝廷秀才黑平克编撰的圣旨。其实“理发令”比这血腥多了。“留头无发,留发无头”。几乎是一夜之间,这样的警句就被全国各地的负载挂在了剃头杆上。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理发师的杆子上还高高地立着一根木棍,大家都知道是旧时代传下来的。刮胡子的时候挂镜子给顾客用,闲逛的时候就是挂满文“理发信”的旗杆。所以在旧社会的旅行工匠中,理发师经常被叫去召见,真的曾经“奉命剃头”。

“剃度令”是清顺治二年六月下达的。如果说今年六月以前,江南各地抵抗清军的多是朱明王朝的正规军,那么今年六月以来,江浙一带人民军队的起义,像星星之火,几乎都是人民群众反对剃头梳辫子的殊死斗争。

现在上海的嘉定,在明清时期是江南重镇。“剃发令”下达后,明朝左令侯通曾、春尧集结数万军民,誓保头发、保城池。清朝承袭王的德昏,亲自督战攻城。叛军在强敌面前守了几天孤城,不想大雨。恰巧明朝统帅、吴淞连的李成栋带着火炮助攻。雨后城墙多处坍塌,清军涌入城内,与无奈的义军展开巷战,从早到晚。侯桐曾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淹死了,黄纯尧上吊自杀了。坏人李成栋下令屠杀,两万多军民当即死在钢刀下。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四。随后的7月26日和8月16日,嘉定郊外又出现两次民团,李成栋多次下令屠杀无辜百姓,全城约20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清初著名的暴行“嘉定三屠”。因为人们常把它与顺治二年四月清兵在扬州烧杀抢掠的“扬州十日”相提并论,所以很多人,甚至中国著名小说家蔡东藩先生,都在他的名著《中国通俗演义》中把清兵在嘉定的三次大屠杀误解为三日大屠杀。事实上,三次对城内百姓的屠杀,每次相隔十天左右,都比三天的连续杀戮更加残酷和彻底。

江阴与扬州、嘉定相比,只是一个小小的堡垒,城内只有九万多人。被民众推选为守城统帅,既没有一品当代大学士史可法的十万大军,也没有只是一个退休的古典史学家阎应元的侯同曾的显赫地位。明代佳能史低于九品,数量不流入。严格来说,那不是一个官员,而是一个官员。但这位阎殿石出于全城百姓的重托,从数百里外的避难所华石山潜回江阴,在24万清兵的火炮和弩下,承担起9万普通百姓的指挥权。在随后的八十一天里,阎应元全城团结,共歼灭敌军七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三位王子和十八位将军。阎典的历史几乎用到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招数,假投降、伏击、火攻、稻草人借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夜袭敌营,甚至使用人体炸弹。阎应元招募志愿长老出城,假装投降,并将炸药放在装满白银的木桶夹层中,给他们时点燃导火索。几位须发皆白的长老与清军第一、三、三千官兵一起焚烧,清军不得不祭奠三军。在破城的那天,阎应元中了几箭自杀了。被清兵拉出水面后,刺其胫骨,令其下跪。他倒地后,膝盖一直没有弯曲,直到去世。据统计,江阴镇被屠杀的人有97000多人,城外被杀的有75000多人。只有53名江阴遗民躲在寺塔里,保住了性命。阎应元在去世的前一天,在江阴城楼上留下了一副绝望的对联,上面写着他“留发无头”的夙愿:

八十日,发忠示十七朝人。

十万人联合守城,离大明三百里。

如果说,一个战场上的武将,尽管面对绝对强大的对手,依然可以相见,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有利可图,死的很猛,而一旦文官被俘,只能被对方屠戮,死的很惨。“剃度令”下达时,南明小朝廷特使、兵部左侍郎(副部长)左正住在京台医院。随员艾怕死,剃了头发梳了大辫子,左一棍子打死。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后,派左的弟弟左茅台去背黑锅。左明知故问:“你怎敢冒充我左家的人?”然后骂它出楼。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当被问到“你为什么不剃光头?”左的回答打得满地找牙:“头可以断,毛不能断!”多尔衮居然杀了左违反了两国兵戎相见不斩刀的惯例。

明朝大学者、林贵伯瞿士祯和兵部侍郎张同敞一起被俘。清军的统帅是明朝统帅孔有德,孔靠自己说服了孔子的后代。瞿士禛和勃然大怒:“你这个毛家的走狗,交出你的书,打败夜壶。你怎么能相信先贤的后代呢?”孔有德羞愧难当,把他们分开关押,私下允许他们剃头出家。他们毫不在意,四十多天来,天天写诗唱歌,诅咒清廷。直到行刑那天,屈士快依然衣冠楚楚,在南方顶礼膜拜。张同敞被杀后,当他的头掉在地上时,他直立起来跳了三次。屈、张并唱了几十首诗,其中一首唱道:

从容以死,以死城,千古忠臣独善其身。

三百年来,风姿已消,头丝仍闻满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被汉人称为“汉奸”、被满清皇帝称为“二臣”的人,都是高官厚禄。第二年,进士又考上了孙之獬国子监。清朝以后,他被授予礼部侍郎。他是汉朝第一个剪发扎辫子的大臣。那时候“理发令”还没有下达,满汉大臣都是各自妆束而立。孙之獬在庭后站在汉臣一边,汉臣骂他洗猴,皇冠禁止他入列;他又站在了满清大臣一边,满清大臣嘲笑他不伦不类,弄得他极为尴尬。之后被清廷带走,回到家乡。顺治四年,起义军侵入他的家乡淄川,剪去他的辫子,在他的头皮上种上几绺头发游街示众,受尽屈辱后处死。

可以说,在末代清朝,满汉疆域从未被夷平,但满族人却能以20多万人口统治中国280多年,而且在大政方针上,很多都高于朱明王朝。从清初撤、训、剿辽俸禄到康乾盛世,从不修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台省以及中俄的雅布、萨斯喀彻温战争,满族人都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上为国家而战,直到最后牺牲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融入了中华大家庭。而在剃度穿衣这种远不如语言文字重要的方面,满族人又是那么的固执,非要给自己种下灭绝的种子。

明朝崇祯年间,陈明霞是个秀才。他入翰林院后,在明代都察院二科谋得一职。李闯王入京,向农民军投降,清兵入关。又在瑞亲王多尔衮帐下受拜,做了清朝的官臣(大臣)。他在弘文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少保和太子太保。三朝奸臣,薄情寡义,性格上甚至比孙之獬还刻薄,但他恰恰看到了清朝强行剃发,推行满族服饰的可怕后果。顺治十一年,陈明霞被弹劾处死,几项罪名难以考证,除了一项,“留发再衣冠,天下太平”。陈明霞一生奸诈,这一句肺腑之言却毁了她的一生。

在旧社会,民俗中有许多禁忌,如“正月不刮胡子”。夏历正月,男孩的头发虽然疯长,但是一点也不能违反,不然对我舅舅不好。“正月剃头,死了。”多么可怕的责任。我叔叔的安全取决于他侄子的人头。直到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光头的自由。

为什么我侄子的头发和我叔叔的生活有关系?这需要很多思考。社会学家考证,人类是一步步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在女性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舅舅这个家族的重要代表是不可小觑的。

民国二十四版出版的《叶仙志》卷二《风俗》揭示了风俗的答案:“听说清朝以前剃发的诏书是顺治四年正月实行的,明朝的制度发生了变化,百姓因剃发而想到了老先生,所以说‘思老’。时间长了,我误把它当成了‘死叔叔’。”正月不剃头,本来就是一种“怀旧”。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就像一天的早晨。不要在第一个月剃一个月的头来记住传统。乡老“理发令”的时间有误,不是顺治四年正月,而是顺治二年六月。当时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前门、地安门、东西牌楼等北京主要路口设立岗亭,免费为行人剃头。“理发令”规定官、兵、民一律剃头,迟疑者按逆贼论斩首!朝廷以死相要挟汉人臣服于满族,吓坏了汉人。但这种恐慌瞬间变成了愤怒。他们宁死也不剃头,甚至高呼“我宁愿做一个绑着头发的鬼,也不要剃光头。”但是,脖子毕竟没有钢刀硬,汉人为了脖子,也是被迫剃发的。但是反抗并没有停止,第一个月不刮胡子就是一种反抗。1644年到1650年(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了《鞑靼之战》,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自己的头发而战的情形:士兵和普通百姓拿起武器,誓死保卫自己的头发,比为皇帝和国家而战还要英勇。不仅鞑靼事实上,如果赶上过去,他们可能会收复省会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和胜利,他们只满足于保持自己的头发。意大利人很难理解,为了剃光头不惜转身。

汉族男人自古蓄发,“身披皮衣,受父母影响”,不敢伤害,不敢妄动。剃光头就像杀人一样。“去送”的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刑。三国曹操剪了头发,换了头作为证明。这种习惯自隋唐以来就被废除了:尚未成熟的孩子,头发披在脖子上,披在披肩上;当我成年后,我的头发总是挽成一个发髻。当时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模仿满人,剃光头,留辫子。满族人以前是狩猎部落。为了实用方便,他们从额角两端画了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下头顶的头发编成辫子。习俗有很强的传承性,会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化。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汉族士人被接纳参与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均分。在“满汉,* * *天下”的形势下,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弱化,久而久之,汉族人也把“满人”当成了正统,剃头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如果正月不剃头“怀念旧”,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心理基础,就会被谐音误传为“死叔”。汉人为了反抗满清统治,发明了正月剃头死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就是一年不剃头,为了缅怀祖先和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舅舅是正义的象征。一般都是舅舅主持家庭分居的正义。

根据江苏淮阴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始于秦始皇取得政治上的胜利。为了避讳,民间把每年的正月改名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否则会有血光之灾。四川建始县的百姓说正月不剃头,否则叫“不发(法)”。

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多等到二月二才剃头,称为“剃头龙头”。年年刮水龙头,长大了大踏步,做第一,大有作为。他们还认为正月剃头会害了叔叔。可见,这是人类古老习俗的遗留物,却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用古老的习俗来伪装故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