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谈色戒
接下来我想说说小说《色戒》和电影《色戒》的异同。
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在《色戒》中,故事是从女主角王佳芝的视角和语气来讲述的。不得不说张爱玲的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她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服装以及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将王佳芝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王佳芝就像一个小妇人,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她自恋又虚荣。先是暗恋邝裕民,然后就成了间谍。与易先生相处后,她渐渐喜欢上了他。在最后一刻,她因为爱而放走了易先生,使得刺杀未遂。她很虚荣。小说开头,她嫌弃自己的玉指环,渴望物质上的奢华。在影视作品中,电影为王佳芝的形象塑造注入了一些其他因素。例如,王佳芝有更多的爱国情怀,这与小说中最小的女儿的态度不同。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王佳芝有点英雄气概。她参加爱国剧演出,投身梁润生当间谍。这部电影还对三年前和三年后的王佳芝做了更微妙的调整。无论气质还是性格,王佳芝的心理状态与三年前完全不同。
另外,在电影《色戒》中,邝裕民等人的刻画也很生动,而在小说中,张爱玲对他们并不太关注,只是一带而过。小说和电影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表现形式的差异。借助细腻的笔触,读者会非常注重小说人物的大量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并且为了使情节布局和作者的写作习惯,对人物塑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电影中,电影要呈现给观众的,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还有更多的视觉功能,所以小说要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所改变,使之符合影视功能。
在故事上,电影和小说也表现出一些不同。影片安排王佳芝参加爱国社会剧活动,并出演女一号。在遇到邝裕民等人时,影片非常重视爱国戏剧活动,从而增添了浓厚的爱国背景。同时,李安也为王佳芝塑造了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孤女身份,这无疑增加了王佳芝身份的特殊性,从侧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与电影不同,在小说中,王佳芝在爱国戏剧中的表现只是一笔带过,作为背景说明。
此外,《色戒》中的床戏很强,床戏的情节几乎是影片的亮点。影片通过对性的表现,展现了整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的迷茫、纠结、恐惧、崩溃、绝望,最终爱上易先生,而易先生在与的第一场性爱戏中,使用了近乎暴力的手段。说明了这个人物的行为和君子之子的样子之间的巨大矛盾和差距。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暴露了易先生的黑暗、堕落和心理,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如果电影《色戒》没有安排很多“性”的场景,那么角色的心理表达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小说中,张爱玲并没有借助床戏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张爱玲的文笔够冷够冷。她的语言简洁不啰嗦,通过细腻的笔触一步步推进剧情。在她的笔下,性表达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男女关系的正常需求。她更多的是依靠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事情的线索来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这是小说和电影的一大区别。
但小说和电影在剧情上并不完全不同,也有很高的契合度。比如小说和电影的结尾,在刺杀行动的最后一刻释放了易先生,使得整个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个悲伤的背景。其实小说和电影的编排几乎是必然的。一方面,这是王佳芝的个人性格。作为女人,她更感性,虚荣浪漫,不切实际。她在乱世和战乱中一步步爱上了易先生。她是暗杀失败的直接因素和导火索。另一方面,暗杀组织并不成熟强大,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这体现了小说和电影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