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演变是怎样的?
七巧板的历史大概要追溯到中国先秦的古书《周易·比suan经》中,用切方来证明勾股定理。当时的大正方形被切割成四个相同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不是拼图。现在拼图已经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鲁青《易邕录·寒庐杂识》:
“宋、黄、伯、颜,几个数字,用七的平方数,其长短互相关联,演变成二十五体,成为六十八。明、严,以及蝴蝶的几个人物,后来又改其制,做成毕达哥拉斯的形状,做成三角形,交错排列,如蝴蝶翅膀。它的公式三,它的系统六,它的几十个三,它的变化公式,哪里有一百多个。最近有七个别出心裁的人物,比如蝴蝶翅膀。
形,随意变化,盖游戏,足以排遣烦闷,打破沉寂,所以世俗是快乐的。"
这就基本上说明了起源,即宋代的《艳姬图》发展到明代的《蝶姬图》,再演变到清初的《乔奇图》。
“延吉”包括两个4X1的长表、两个3X1的中表和三个2X1的短表。这七张桌子可以组合成不同宽度和形式的实用桌子,就是今天的组合桌子的始祖。《延吉图》给出了76个组合图(艺鹭-雍称为六十八,这是错误的)。
《蝴蝶谱》成书于明万历丁年(1617),作者葛山。燕云曾经为这本书写过序言(陆一蒙误以为是燕云)。葛山是庄乐人,常熟人。《常熟县志》记载“歌山”可以形成亭、山、壶、瓶、蝶等形状,变化无穷。除了实用之外,化为清戏,化表为板,略加细致,成为“七巧图”的前身。在康熙时期,刘宪庭在《杨光杂记》中描述了他看到的13个拼图,看起来像几只蝴蝶,但描述了13块木板。
或锐角或钝角”不像“蝴蝶”。显然,这是一个拼图游戏。
拼图玩具的发明可能起源于18世纪早期的蝴蝶。以图1中的蝴蝶为右半部分。两次切割后,拼图就做好了。这个拼图游戏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和欧洲。在1805欧洲编的书目中,收录了一本介绍中国拼图的书。日本拼图游戏的划分方式略有不同(图3)。应该是由中心广场辅以蝴蝶法组成。由于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邵青阎娜智慧板》,而《七巧板在中国》是在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认为七巧板不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但笔者认为中国七巧板和日本七巧板都源于“蝴蝶图”,早期七巧板的样式和风格也沿袭了“蝴蝶图”。
在欧洲,大约1805年出版的《新中国儿童之谜》中有24块拼图和一块木制拼图。随后,在法国1810,在德国和美国1818,在意大利出版了关于拼图游戏的书籍。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道,一个哑巴男孩用拼图玩具来补充他的手势。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流放后经常玩拼图游戏来消磨时间。
七巧板自从传到欧洲后一直很受欢迎。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写了一本关于七巧板的书,收集了1600种图形,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