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蝴蝶”小说的主要意义
张思源曾是八路军的指导员。入城以来,从军管委副主任到市委书记。他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安逸。他脑子里的阶级斗争这根弦也是一天比一天绷得紧,但是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却一天比一天大。这是一个从人民公仆到人民主人的异化过程。
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在梦中。究竟是低头认罪的走资派,还是威严、光芒四射、大权在握的张思源,也让他困惑。"也许这是一场噩梦,一个错误和一个恶毒的玩笑."
当他走出监狱大门时,他是一只孤独的蝴蝶。他什么都不是。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他就是那个背着粪筐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老张头,爱吃家乡民国十八年老汤腌制的老咸菜。
在劳动中,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存在,找到了自己身上的活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和村民们就像一家人,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回到工作岗位后,他重新进入市委大院,不断被提拔。他一阔脸就变脸了。这时候,他的脸变红了。
他发现自己变了,于是想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找回自己的灵魂。“他是老上司,可是他突然就变成张部长了?他是张部长,怎么突然就变成老上司了?”官场的沧桑和沉浮,让人想起了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
扩展数据:
王蒙作品的特点
王蒙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理想主义的主题,理想主义的精神特征在王蒙的作品中最为突出。他在创作中对理想的反思和坚持,在同时代人中也是最典型的。
曾经是“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王蒙,在屡遭劫难后,依然没有抛弃早期的理想主义。平反和复出的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对历史理想主义的认同。王蒙相信,无论实现理想的道路多么曲折,前途总是光明的。
正因为如此,王蒙讴歌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但也冷冷地指出了实现理想的艰难性和反复性。就像王蒙小说《蝴蝶君》中的主人公张思源一样,他一直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但又不得不在文革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问题。
从省委高官到被推翻的反革命,再到农村重建,张思源似乎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还是摸不到理想,但最终文革结束后,他不仅平反了,还得到了提升,重新获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张思源遥远的理想又回到了指尖。小说中的张思源多少反映了王蒙自身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实现理想主义时所经历的曲折。
百度百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