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阉割?司马迁为什么会被宫刑?
司马迁(前145还是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开国大典元年的三千多年历史。
司马迁因说真话得罪汉武帝,被判“宫刑”。在遭受了这样的屈辱之后,司马迁依然泰然处之,后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被后人永远铭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在一心一意写史记的同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就是醴陵事件。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他最喜欢的的弟弟,二司将军李广利率部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陪同李广利护送辎重。李广引五千士卒出居延,独深入稷山,苦受单于。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杀了一万多匈奴,却因为得不到主力的支援,弹药耗尽,不幸被俘。
李陵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希望他能死。后来听说他投降了,怒不可遏。满清的文武百官看着,听着。前几天还夸李陵勇敢,现在又附和武帝,指责李陵罪恶。汉武帝向太师征求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另一方面又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竭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对母亲孝顺,对朋友忠实,对人谦恭有礼,对军人忠心耿耿,对国家的急用总是不顾一切,具有一个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大臣。现在他们看到李陵入侵不利,就盲目落井下石打人,夸大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敌众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没有援军,没有弹药和食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奋勇杀敌。就连古代有名的军人都这么厉害。李陵本人虽然失败了,但是杀了不少匈奴人,足以名满天下。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匈奴,一定是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家。”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大将李光礼没有尽到责任。他直言不讳的言论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远征失败而归的李广利,下令将司马迁投入监狱。
司马迁入狱后,此案落到了当时恶名昭彰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忍受着各种残酷的肉体和精神折磨。面对残暴的官员,他从不屈服,也不招供。司马迁在狱中不断自问:“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过吗?”我是朝臣,不能发表意见。“不久,谣传李陵率领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草率地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为这件事被判了死刑。
根据汉代刑法规定,减少死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50万元赔罪,二是以“贪污罪”论处。司马迁官家穷,当然出不起这么多钱赎罪。腐败不仅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而且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想忍受这样的惩罚,他甚至在悲痛中想到了自杀。但后来他认为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他觉得如果自己就这样“死在法律面前”,如果一头牛少了一根头发,那就一文不值了。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想到了他们的屈辱,想到了他们的骄人业绩。司马迁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毅然选择了贪污。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此时他已经没有了怨恨和恐惧。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活着,写完《史记》。“一天九次活在肠内,会突然死去,但离开了,就不知道去哪里了。”“每次想到自己的耻辱,就觉得汗流浃背,背上沾着衣服。”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完成史记,才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