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堂吉诃德的反骑士小说《没有反骑士精神》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写过论文。论文类型很多,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学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以下是我关于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的论文。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塞万提斯先生在《堂吉诃德》的序言中表示:“这本书只是对骑士文学的讽刺”,旨在“彻底摧毁骑士文学的地盘”。”谭颇儿责怪塞万提斯“讽刺得太狠了,不仅把西班牙的骑士小说抹杀了,也把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抹杀了”。(1)但是看完《堂吉诃德》,发现作者只反对侠义小说,不反对侠义。尚武精神不仅留存了下来,还激荡了后人心中的侠气。
首先,从情节看骑士精神的保存
《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通过唐吉诃德在西班牙的主仆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真实地反映了16和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塞万提斯模仿骑士传奇的写作风格,用犀利的语言给了骑士文学致命的一击。此后,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骑士小说。
“在书房里开始一次有趣的盘点”,这是董燕生先生版《堂吉诃德》中焚书情节的副标题。“算”的使用,彻底划清了武侠小说和侠义的界限。阿马迪斯·德·高拉,帕尔梅里姆·德·奥利瓦,著名骑士蒂朗·埃尔·布兰科的故事...牧师和理发师留下了几本骑士小说,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保持真正的骑士精神——阿玛迪斯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封建骑士的理想形象,其他书中的主角也是著名的侠义领袖。
书中,堂吉诃德曾说,别人不接受他的疯狂,是因为他没有完全疯掉。这个疯狂指的是骑士精神,因为没有彻底贯彻,所以不被大家接受。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越是让人笑,越是让人难过。这个英雄维护正义,降服坏人是他唯一的目的。正是那些美德让他疯狂。”他一心要整顿这个社会,大声宣称“不恢复骑士精神的繁荣是一个大错误”。他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善良真诚,锄强扶弱,扶危济困,处处体现侠义精神,但处处犯错导致嘲讽和失败,反映了侠义精神被扭曲的现实和作者对此的反感。堂吉诃德的不离不弃,也是作者对骑士精神的坚持。
第二,从骑士精神的发展看其对堂吉诃德的影响。
什么是骑士精神?“骑士阶层的军事功能不再占优势,开始从频繁的战役中解脱出来;勇武不再是骑士最重要的特征。进入上流社会的骑士,开始有适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温文尔雅的风度。”(2)骑士精神的形成,包括忠诚、勇敢、慷慨、谦逊、荣誉、爱和正义感等。,是“一种强大的伦理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人们把它视为整个社会制度的皇冠”(3)。威尔·杜兰说骑士精神“保留在中世纪和现代欧洲的社会、教育、礼仪、文学、艺术和词汇中。虽然它在文学上是夸张的、荒诞的,实际上与其理想相去甚远,但骑士精神仍然是人类精神的伟大成就,是比其他艺术更辉煌的生活艺术”(4)。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读者之所以喜爱骑士小说,是因为“骑士精神已经升华为一种观念,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贵族应该遵循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⑤堂吉诃德也不例外。一个精神传统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根深蒂固的,这也是塞万提斯在书中流露出对骑士精神的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时骑士小说泛滥,朝廷和教会利用这类文学宣扬骑士的荣誉和骄傲,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世界霸权。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经历了中世纪封建制度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他讨厌这种扭曲骑士精神、美化骑士精神的文学,所以写了《堂吉诃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堂吉诃德的存在无疑是理想化的’,但塞万提斯却安排他在死前经历一切,只为在死前‘醒来’,可见作者对骑士精神的不情愿和对这种精神的无奈。鲁迅先生指出:“堂吉诃德与非正义斗争的决心,不能说是错误的。不自量力并不是错误。问题在于他的比赛风格。”忠诚、勇敢、慷慨、谦逊、荣誉、爱和正义感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高尚情操,尤其是在黑暗和混乱的时代。当我看到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终只是一个笑话时,堂吉诃德的悲哀变成了一个失去骑士精神的时代的悲哀。这也印证了海勒的话,“我想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来,带着恐惧回过头来看他们笑过的东西。”
第三,结论
在西班牙,有一句流行的话:“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还有堂吉诃德。”可见塞万提斯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堂吉诃德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这是大家公认的,这种理想主义指向了骑士精神。
参考
(1)谭泊尔,《论古代与现代学术》,J.E.Spingarn主编,《17世纪批评论文集》,第三卷,第71页。
(2)陈知建,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起源与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0-25。
③约翰·胡伊津加《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第50页。
(4)沈瑞英,论欧洲骑士制度的时代精神,军事史研究,2004,(1):120。
(5)刘穗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汀的堂吉诃德式骑士精神及其表现》,《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65438卷+0,第3期,2005年5月,第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