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特征
2.虽然有种种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许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如《保卫延安》、《红太阳》和《》,
3.呈现的特点也很鲜明,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都很崇拜中国的* * *产党及其领袖,所有的人都很积极,头脑简单,这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所以这个阶段大概有三个主题:歌颂、缅怀、奋斗。赞美党,赞美领袖,赞美社会主义,赞美人民;回忆战争的岁月,苦难的岁月,过去的生活;反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所以此时的少数作品艺术性不高,作品主要体现的是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会失去简约,人物也呈现出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4.17诗歌中的文学: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50年代还在歌唱,但他们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虚让诗歌变得苍白无价值。50年代,他选择了自己的诗人,能够符合这个时代政治要求的青年诗人。他们从小受到革命教育,没有被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代表:郭小川、何敬之、文杰、李颖、龚柳、邵燕祥。
代表作品:郭沫若《新文体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国旗》。《白雪公主赞歌》、《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一系列叙事诗。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挑纯粹的必然旋律,类似宗璞《红豆》的感情也沉浸其中。
何敬之的诗化时代特征比郭小川更明显。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何敬之开始虔诚地改造自己的作品,使之大众化。这些类似顺口溜的诗后来被汇编成《朝阳花开》(南泥湾是作品之一)和丁毅写的歌剧《白毛女》,使贺敬之成为新中国戏剧的领军人物。这首诗《回到延安》是用笔重新写诗后引起全国关注的。诗人自身的艺术功底值得肯定,时代背景下在延安生活过的人的强烈唱腔也是《回到延安》成功的重要原因。然后何敬之以放声歌唱奠定了他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文杰等人的诗。文杰在“适应政治需要,吸引读者”的夹缝中找到了创作之路。他在中国西北当了多年的随军记者。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颂体”作品不多,他成为广为人知的青年诗人也不过1955。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歌》(均收录于《天山牧歌》)。李颖的手法值得肯定,擅长细节描写。邵燕祥是20世纪50年代以建筑者的身份表演和演唱的诗人代表。作为一名记者,邵燕祥走遍全国报道和写诗。
5.17的文学是散文: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杨朔等人的散文。杨朔擅长结构化的文章,变成了雕琢的模型,从根本上缺乏真实性。秦牧擅长知识。
邓拓等人的散文。邓拓是个书生,是个副书记,也是个官员。文革初期,“三村”批判的矛头直指邓拓、吴晗和廖沫沙。其实他们只是写了一点对社会上鸡毛蒜皮的问题的批判。
6、17小说中的文学:农村小说: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的方向》。赵树理、刘清和浩然构成了十七年农村小说发展的一条线索。
从65438年到0948年,赵树理在文坛上有很高的地位。《赵树理的方向》形式通俗易懂,内容深受农民喜爱,追求通俗化。我们不应该站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看生活,也不应该以开明的态度写农民。而是站在农民中间,写生活,写农民。短篇小说《登记》是为了配合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长篇小说《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小说。
20世纪50年代末,赵树理的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刘清和李准。刘清和他的创业史。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领袖梁生宝,优点太多,不真实。反而作家作品中被批判的人物更真实。李准,50年代初“不要走那条路”(指个人致富之路)唱出了互助合作的赞歌;1958中篇小说《李双双传》有着蓬勃的生机,农村妇女解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浩然《阳光灿烂的日子》
革命历史主题
杨沫《青春之歌》:结构上,以主角的命运为线索,自传色彩浓厚。
梁斌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比如《红旗谱》:作者本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革命传奇。
7、17文学中的戏剧:老舍茶馆
老舍可以说是17年剧里最好的,是为了配合宣传而写的。但老舍懂艺术,服从政治后,又努力争取,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
郭沫若田汉历史剧:郭沫若善于迎合政治和现实,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在1949之后变得像个小丑。但他熟悉时间和道理,回避现实,从历史剧中寻求创新,这是他开辟的一条道路。蔡文姬推翻了曹操的定罪。同时,作为大作家、大学者的郭沫若,在思想感情上对蔡文姬有感情,这使得他的作品更为感人至深。武则天翻案武则天翻案。
浪漫主义者田汉称赞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
《勿忘我》等现代剧代表了当时的大趋势。毛泽东再次提出“永远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亿苦思想是甜的”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收获后》等现代剧。主题是“警示年轻一代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念念不忘》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与毛泽东思想占领社会各个角落的阶级观念是一致的。《刘三姐》取材于民间传说,改编自历史剧《神仙眷侣》和《秦香莲》,调和了当时所有戏剧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