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简介_归有光的妻子_沧浪亭归有光还记得多少字?
吴的曾祖父吴荣光,曾任湖南巡抚,为两广总督归有光、祖父辛劮、工部员外郎、父亲担任浙江省候补检察员。吴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十七八岁就去了上海谋生。他经常为报纸写文章。从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他先后出版了《奇异的电》、《奇异的九命之苦》、《二十年目睹的奇异情形》、《恨海》、《劫灰》、《爱变》等。,其中二十年来目睹的奇怪情况和
19世纪末,随着清朝腐败的日益严重,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揭露和谴责了社会的丑恶现象。鲁迅曾在《中国小说简史》中第一次把这类小说归为谴责小说。其中,吴的《二十年目睹的奇人现状》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字卧瑶,字子霄云,同治五年(1866)人。他也是一个茧人。他也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野史,老上海,抽筋,大师。他的曾祖父吴荣光是湖广总督,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官。吴继仁17岁丧父,家庭陷入困境。1883年,18岁的吴离开了的家,来到了上海。他在茶馆做过服务员,后在江南制造局做过文案,月薪微薄。有一次他从书店拿到了一半的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就有了写小说的冲动。
从65438年到0897年,吴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子林上海报》、《裁缝报》、《齐心报》、《寓言报》。65438年至0906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发表了大量嬉笑怒骂的文章。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智小学,并主持了粤桂会。
吴先居上海西门外,后迁居乍浦路,最后定居海宁路红安里。在他住的门上,有一张梅红纸,上面标着茧暗二字,是他所作的诗集,封面上还有一行草书“茧暗诗草”。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像蓝色的闺诗,让人误以为是女人写的。但其实他生性幽默,经常一句话就说出来,傲慢又无拘无束。每次酒后谈起天下事,他都慷慨激昂,狂妄自大。因为他的耿介个性,他不想与权贵交往。他拒绝参加清朝专门的经济课考试,所以拒绝了仕途。他只能靠卖东西为生。
吴一生贫穷,经常缺钱花。因贫穷和过度劳累,于1910年6月在上海病逝,享年45岁。他死的时候只有四角,他的朋友负责他的葬礼。他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坛子湾赵广山庄20年,直到1931 9月21日才火化,骨灰安葬在大厂赵广山庄。文革期间,山庄被视为四大老建筑之一,吴墓也随之消失。
1866年5月29日,也就是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吴在北京宣武门他爷爷的公寓里出生了。三个月后,他爷爷死了,是个北京中层官员,他爸爸只是个巡检员之类的小官,人间冷暖。两年后,他带着年幼的吴千里南下,回到珠三角南海佛山镇的吴大树塘。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丁友只好告别妻儿,到浙江宁波继续从九品小检。
吴17岁去上海,是因为父亲去世,生活无着。就这样,他在佛山完整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多产的吴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小说、杂文、戏曲、诗歌、寓言、政论甚至广告文案,却很难找到令人难忘的关于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文字,那些年成了空白的磁带。秘密何在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一个从小康陷入贫困的孤儿寡母家庭,在当地必然会承受这样的人际压力。在其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代表作《二十年来所见之怪境》中,吴写下了一个“疯人家庭行事怪异,避危与恶母父子商议背井离乡”的特殊故事,暗示了吴家的衰败及其被家族中有权有势的人“欺负”的经历。
1879年,13岁的吴进入著名的佛山书院,比康有为的两个弟子梁启超、陈早了四五年,比后来成为北洋宰相的梁实义早了十年。尤其是光绪年间,书院一举拿下15举人,名满天下。然而,吴从来不愿提及他“母校”的光辉历史。也许,家庭的世仇和社会的黑暗,让他本能地厌恶和憎恨现实与科举相割裂的八股艺术,为日后利用小说来“谴责”埋下了伏笔。
但是,岭南的佛山,毕竟是他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他童年和青春成长的地方。他早年的辛酸回忆和经历,并没有影响他离家后对家乡的深情。虽然他对有关佛山的书写如此吝啬,但一个“我是佛山人”的笔名就足以证明一切——吴有十几个笔名,但在出版《二十年见证的奇异现状》时,仍以“我是佛山人”的笔名蜚声海内外。
江南制造局的“破茧而出”
1884年的一天,一个广东佛山的小伙子,带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江南制造局——中国最大的洋务军工基地,位于上海的南边。他就是刚刚经历丧父之痛,想要摆脱旧环境束缚的吴。
上海是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不仅大半生在上海度过,而且他的30多部小说中的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创作的,如《二十年奇遇》等名著中所描绘的各种社会人物,大部分取材于上海的官僚和洋奴、买办。清朝末年,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海滩是什么样的?看看他的小说就知道了。
然而,刚到上海谋生的吴,大概也没有预见到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路。他先是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厅做抄写员,后来靠自己的努力晋升为机械绘图员。虽然月薪微薄,“月入不过八金”,但与佛山古镇不同的环境让他大开眼界。到处都是机器的旋转声和撞击声,还有制造枪支的巨大车间归有光的介绍,让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吴,一个年轻人,第一次展示了他那鲜为人知的文学之外的惊人才华。23岁时,他建造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并成功地在黄浦江上航行。《二十年来所见奇景》中有“赵笑云”造小汽船的情节,这个“赵笑云”有吴的影子。如果不是在处处被打压的江南制造局薪水低,吴的人生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变革来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被困在江南制造局,他深感自己必须在社会大变革中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一次他从书店拿到一半的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激发了他对文字的热爱和写作的冲动。1897年,也就是32岁那年,他终于决定“破茧而出”,离开曾任职14年的江南制造局,受聘于新发行的《休闲报》,开始了短暂而丰富的记者生涯,先后主持《子林上海报》、《谢峰报》、《齐心报》等。
吴最初住在上海西门外,后来搬到乍浦路。在他住的门上,他经常贴一张梅红纸,上面标着“茧黑”二字。这几个字的繁体字看起来像蓝色的闺诗,误以为是女性的笔迹。但其实他生性幽默,经常一句话讲出来,不知所措,无拘无束。每次酒后聊起天下事,他都慷慨激昂。在这期间,吴也给留下了许多轶事。有一天,一家小报跟它大打出手,把“山人”这个词误认为“山柴”和“山人”是一个意思,甚至把“我佛”这个词连成一本书,发表在报纸上。吴看完后歇斯底里地大笑起来。第二天,他潦草地写了一句:“我是佛山人,所以我是佛山人。割背把佛山二字断了,我怎么会有罪?”佛说是罪。“他早年患有哮喘,但四十多岁后哮喘加重,家里陷入困境。有一次给一个朋友写信借钱,捡了一只七孔八烂的破袜子,附在信里。信纸上写了八个字:“袜子都这样了,人怎么会低人一等。“一个朋友收到信后,理解了他的困境,马上捐钱帮助他。
他先取了“茧人”这个词,有一次,他不小心摔了一跤,伤了脚,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茧人”当他的朋友给他写信时,他们经常误认为是“任燕”或“任燕”。他要做一首诗告白,其中有两句是:“我从梳妆台上偷了一张镜照,侬不是人。”诗还是不够,他甚至在报纸上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自嘲:有一个读书人,名叫“仁济”,有一天他交了一个新朋友,通过名字相识。几天后,一个朋友来信,称他“打人”。他们一见面,吉人笑着说:“我连绑一只鸡的力气都没有。我不能打任何人。我的昵称是u2018大吉u2019。”几天后,我的朋友又写信了,写的是“姬满”。吉人遇见他的朋友,说:“你为什么跟我开玩笑?我不是战士,怎么挥戟矛?我的号码是u2018,u2018和u2019,在寂地牛勉。几天后,一个朋友写信称他为“刺人”(为父母哀悼的孝子)。吉人大怒,去和他的朋友争论。我朋友也生气了,说:“你自己说u2018是刺u2019。这不是荆棘地吗?"
这种幽默在他主持《寓言》时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寓言》比德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外国寓言刊物《寓言》早出版56年,是吴一人独力撑起来的。他善于用“比较”的方法来反映病态的社会和人生。以他的“钉子户”为例:有一个愚蠢的人,几乎分不清冷、暖、饿。他死后遇到燕王,燕王恨他没用,想惩罚他来世禽兽不如。转念一想,这人前生没犯大错,还是罚他做人吧。燕王问法官,法官说:“他又蠢又没用。你为什么不惩罚他做眉毛和胡子?”王艳说,“胡子眉毛关系到一个人的长相,就让他做指甲受惩罚吧。”傻男人赶紧求情:“如果让我来世做美甲,我愿意在中国做美甲。当我遇到一个爱我的人,它可以长到几英寸,或者至少几分钟,最后我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果落到外国人手里,他天天拿刀砍,我就永远没有光明的前途了。“可以说,吴是中国现代寓言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但这一成就却被他的小说光芒所掩盖。
“二十年来目睹的奇异现状”奠定了历史地位。
早在吴办报纸时,他就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并与小说家交朋友,使他受益匪浅。李和吴互相欣赏,两人都是性情中人,有一件事可以见证:二月,曾国藩的孙子曾牧涛推荐李和吴加入特别经济部,随即有官员弹劾李。李伯元笑着说,他很了解我,所以他“不请自来”。吴对也不屑一顾:“没有竞争的东西有什么用?我的生命有限,家人的计划合适。”简和走上了职业小说家的道路。
当然,真正让吴生气的是,1903年4月,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买家与读者相随”;9月,刘鹗的《老残游记》引起巨大反响。这让深受梁启超救国论影响的吴坐不住了。不久,他的历史小说《痛苦的历史》开始出现在《新小说》中。《痛史》讲述了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奸淫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奋勇抗元,再现了庙堂之国难,描写了元人奸杀之爽。这是一部悲愤的作品。他在序言中说:“我立下一个大誓言,要编历史小说:让今天看小说的人,明天看正史,如果他们看到老朋友的话;昨天看正史不准入内的,今天看小说觉得离他们很近。“显然,他认为小说和正史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有趣的是,吴还写了一部小说叫《新石头》,这部小说最初被贴上“社会小说”的标签,后来在晚清被改名为“理想小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集。可惜大部分都是“声称林黛玉复活,儿女事无穷”,甚至还有女儿一心,家道中落,皇帝威武,桂兰齐放等等。新石头与此大相径庭,继承了石头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复活,游历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见证了火车、轮船、电灯等大量电气化新事物,甚至乘坐潜艇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圈。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它体现了作者对乌托邦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和远超常人的想象力,比如会飞的汽车、电炮、潜艇等。,至今仍能给人以遐想,而这应该与吴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命运的安排实在难以深究。
毫无疑问,将吴推向文学高峰的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中的怪相。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父亲去世到生意失败所听到和目睹的近200个短篇故事,勾勒了从中法战争到20世纪初的近20年间晚清社会的种种诡异状况,反映了比官场表象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涉及商场、洋场、科学领域、医学星象、三教九流。当然,它最重要的是揭露了晚清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堕落。比如贯穿全书的一个苟观察,就是这种“脸皮厚不要脸,不怕尴尬”的官方代表——苟观察的儿子死了,留下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首先,他希望妻子守寡。后来他得知自己的上司,太太大人非常好色,就开始想他的妻子,想把她送给太太做妾。为了说服媳妇,他甚至给媳妇跪下了。
这部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所以胡适高度评价吴·。他曾说:“因此,我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流的小说。古代只有四本书,分别是《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如今只有和吴两本书,其余都是二流。”
可能让吴惊讶的是,尽管社会在进步,但这种“脸皮厚不要脸,不怕丢人”的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完全斩断。有报道说,一些书店里堆满了公开教人计算、讲故事和不择手段实现目标的书,而且卖得很好;荧幕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电视剧,在宫廷里经常被人津津乐道,君臣之间的算计令人匪夷所思;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体面的官场潜规则仍然大行其道——这多少反映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生态。如果吴知道的一些地下情况,恐怕他会叹息。看来,如何摆脱各种社会怪癖,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培养独立自尊的现代公民观念的健康品格,仍然是今天人们面临的一个大命题。
吴的小说是玩世不恭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有哲理的人。他曾写过一首诗《无事》,诗中说:“无事是酒,你见多识广。可以随意看古书,摸着机器就能造出好句子。鸟语无声,落花似声。浮生不用问。”被剥离,浮在纸上。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了一篇文章《乌牛传曰》自嘲:“乌任剑咳嗽喘息多年,或成或止。”
1909 10 10月21日,吴一家从搬到了红安里,亲朋好友都来一起庆祝。饭局结束后,妻子劝他早点休息,不料刚上床就哮喘发作,猝死。当时他只有四个角和一个小洋,只好由朋友来悼念。吴的遗体先停放在闸北坛子湾山庄20年,直到9月21931日才火化,骨灰安葬在广巢山庄。“文革”期间,山庄被视为“四大老宅”,吴墓消失。
在他的家乡佛山,连吴树堂都早已消失,更不用说与吴有关的文物了。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吴是孤独的。作家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提到佛山,有人想到陶瓷,而他想到的是我佛山人。然而佛山的大街小巷却没有与我佛山人相关的痕迹,比较忧郁。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吴的哲学——毕竟他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留下了不朽的《二十年的怪境》,这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历史上很难让他孤独,很难忘记他。
吴有三十多种小说,被称为“小说巨人”,是晚清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恨海》、《十三种人》等。《爱变》是他最后一部只剩下前八章的小说。
吴任剑(1866-1909),本姓宝珍,本名小云。先是蚕茧男,后来又改成蚕茧男。南海县佛山镇观音店田新村。
●同治五年(1866):五月二十九日生于北京。父亲吴新社在北京做官。
●同治六年(1867):举家迁回老家广东。
●光绪十年(1884):上海江南制造局“打工为生”,从文案做起,后来成为绘图员。
●光绪十四年(1888):一艘标准尺寸的蒸汽船建成,成功航行在黄浦江上。
●光绪二十三年(1897),离开江南制造局。几年来,我为《休闲报》、《裁缝报》、《齐心报》、《寓言报》撰稿。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新小说《新石器》在上海新创办的《南方日报》连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年至1911,广智书店出版了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的奇人现状》,共八卷,108章,66万字。
●宣彤第二年(1909):65438+10月21,迁居新居,当晚死于哮喘。
吴写了几十部小说、寓言、传记、改良戏文等。在他的一生中,包括《二十年来所见之怪境》、《一段痛苦的历史》、《九命怪冤》、《曾芳斯的传说》、《俏皮话》、《晋代演义》和《恨海》。因为他的前任住在佛山镇,所以他的小说经常以“我是佛山人”为笔名。其中《二十年目睹的奇人现状》是代表作,原著小说只有四十五回。广智书店是单行本,共分八册。在宣彤时期,出版了100本。此后不断再版。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通过小说《九死一生》主人公(作者本人)近二十年来耳闻目睹的奇闻异事,描写官场人物、三教九流,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腐败、堕落、不可救药。小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和朋友聊天时提到的或者是从笔记上抄下来的,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可见他平时也是用心良苦。除此之外,吴还写了《近十年来的怪形势》,一部社会秽史,由《泰晤士报》出版。但是印的次数不多,只有二十次,文章没有写完。阿英(钱杏邨)将其收入《晚清文献集》广为流传。
此外,从1905到1908,他写了新的石头,显示了现代风格。他穿越时空写宝玉,向人介绍自己时被嘲笑为“你是不是迷上红楼梦了?”然后一觉醒来发现那已经不是你生活的环境了,你身边的人也不复存在了。《新石头》是中国现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的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放在晚清大量涌现的《红楼梦》续集中,还是放在19世纪前后的世界文学发展中,都有其非常值得重视的价值。从这部小说入手,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吴社会思想的构成。
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书。从不同的续集可以看出,续集对这部伟大小说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道德的不同价值取向。遗憾的是,续集多是“林黛玉复活的故事,儿女情长的没完没了”。《新石头记》是一部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续作,它继承了《红楼梦》批判社会、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部续集把《红楼梦》中的主角贾宝玉的背景,从清朝的鼎盛与衰落的转折点,置换到内忧外患极度衰落的现代社会。小说中,贾宝玉在1998年起死回生,游历了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世纪之初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复杂、丰富、多变、动荡的社会文化特征,描绘了其落后、腐败和不断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在此基础上,吴表达了他的“补天”理想。他找到了“补天”的工具和武器,以不同于曹雪芹所处时代的现代精神,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文明境界”,实现了曹雪芹长久以来追求而又难以实现的愿望。
吴对的《儒林外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得到了《儒林外史》的精髓。清末民初,凡写社会小说的人都抄袭《儒林外史》,这与吴的倡导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