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中宏大叙事创作的特征
“史诗性”是当代很多写小说的作家的追求,也被评论家用来评价一些小说。
达到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尺度。这种创作追求来自充当“俱乐部”的当代小说作家
会历史学家”,再现社会事迹的全过程,把握“时代精神”的愿望(事实上,不仅龙,一
一些叙事诗和戏剧作品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中国现代小说的这种“宏大叙事”艺术。
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茅盾是在“大规模地描述中国的社会现象”和“反映这一点”。
一个时期的“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自觉的作家。这个艺术目标后来被延续了下来。这种艺术
对艺术的追求和具体的艺术体验更多的来自于19世纪的俄罗斯、法国等国的现实主义小说,20世纪的苏联
关于革命运动和战争的长篇故事。20世纪50年代,作家的“时代”意识增强,体现为“魏”
伟大的时代”,写“史诗”作品成了大多数雄心勃勃的作家的崇高责任。这是显示“
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创造上,比如刘清的《创业史》,但最重要的“实现”在“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当代小说中的“史诗”主要表现在揭示“史书”
质量”的目标,在结构上的时间和空间的宽广跨度和尺度,在艺术虚构中加入主要的历史事实,以及
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龙的《保卫延安》、《红太阳》、《红旗谱》和《红
以“浪漫一代”为主题的《摇滚》、《三家巷》、《艰苦奋斗》都表现了作家的创作追求。
求求。
革命历史小说中,第一部是描写革命胜利的,也就是40年代末的那场战争。
。杜鹏程(注: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县人。1938去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内
战争开始后,他担任解放军的记者。上世纪50年代,我住在西北的一个铁路工地。除了“保证”
除了魏亚男,还有中篇小说《在一个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工地上的夜》、《灵官峡的夜行》,
延安人等。)保卫延安是评论界最早从“史诗”角度评价的小说。
1954的第一版出版后,冯雪峰称它“足以称这一次它描述了伟大的历史意义”
著名的英雄战争史诗。或者,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加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永远可以是这样一部英雄史诗的初稿”(注:《论保卫延安的功绩和重要性》
《本质》,《文艺报》第14期和第2006-2007期。15, 1954.)。保卫延安是根据陕北1947三月到九月的材料。
延安战争——胡宗南率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彭主动放弃延安和
延安的光复。其中,青化边、盘龙镇、沙家店战役是描写的重点。第一版后,使
第二版和第三版分别出版于1956和1958。通过把握“战争的全局”
根据具体的、局部的战争和人物的活动,是作品的整体思路。小说将其视为单一的意识形态。
角度,并持续紧张的节奏,着力塑造了周大勇、李成、王老虎等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并
对于主人公来说,安排了以苦战、撤退、流血至死来“考验”战斗意志的逆境,让小说从头到尾都有了保障。
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虚构的艺术文本中,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
彭)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并不多见,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批评。
注意。然而,在当代艺术虚构和“现实生活”往往不被区分的情况下(电影《武训传
批评已经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审美逻辑),而这种“创造性”也包含着可能的“危险”
。1959年,彭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而被贬职后,这篇小说是与彭合写的。
也会陷入长久无法摆脱的困境。(注:第三版后,本书不再出版。1963年9月2日,
文化部发出秘密通知,指示各地“立即停止卖借”保卫延安。次年重新发行
发出了“补充通知”,对这本小说的处置改为“就地销毁”、“无需封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屡遭诟病。)
吴强(注:吴强(1910-1990)江苏省涟水县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左翼联盟。1
1938年加入新四军,从事文化宣传工作。除了《红日》,还出版了另一部小说《堡垒》。)的
《红太阳》还将真实的战争历史(1940年代初山东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与艺术相结合
结合虚构。故事展开的方式,人物活动的具体描述,都是基于“正义之师”的力量
揭示源头,回答胜利的基础——这也是大多数革命历史小说的主旋律。
40年代表现内战的小说,评论界普遍认为在思想艺术上比保卫延安更胜一筹。
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原因是战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展示:不仅仅是写作
到军队的各个方面,师、团甚至普通士兵,也指军民融合,前方后方
将指战员的战争行为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横向展开”的意境,表现了对社会的影响
把握整个生活的意图。第二,在塑造人物时,作家意识到人物“丰富性”的重要性
在保持(或不损害)人格“阶级性”的前提下,加强了对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刻画。
并且在同类型的人物中,它被赋予了区别于他们的比较特征,如坚忍不拔、严谨开朗、幽默感等。
。在坚持“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立结构的基础上,小说对“反面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沈凌
就等)也避免漫画化,在描述其反动、虚伪等“本质”时,不避讳展示自己的才华,
策略。这一切都是为了“吓阻顽固派,惩恶扬善”,突出“反动人物的丑恶嘴脸”(
注:吴强《红太阳》修订版序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注:梁斌(1914-1996)出生于河北蠡县。20世纪20年代末上中学。
,开始参加* * *领导的革命运动。抗战时期和40年代末,主要在冀中从事文学宣传工作。
和地方政府。除了《红旗谱》等长篇,还有翻盘的长篇。)《红旗谱》
”还有欧阳山的《三条胡同》(还有《奋斗》等。)是革命“起源”的叙述。这场革命的起源是
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革命的参与者(主要是工人和农民
人)投入革命生活的心理动机的表现,而在《红旗》等小说中,则有直接的描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和城市地区革命运动的最早酝酿和发展。据梁斌回忆,为了写
《红旗》,他有很长时间的准备(注:见《谈红旗的创作》(The Red Flag)
《戴旭》),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在作家看来,“史诗”概括了中国的农民。
“民主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一个相当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一个长卷结构。
。因此,这部小说被设想为一部多卷的书。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于30年代初的河北保定。
保定二师乡村和学生运动发起的“反砍头税”斗争。第二本《火的故事》(1963)主要讲发生。
高丽暴动1932。第三幅《雾都图》(1983)描述的是雾都开始以来的抗日战争斗争。鲜红
老钟、阎志、两代人的人生经历是各部的主线,是此时发生的“大事”。
,按时间顺序组织成每卷的中心情节。和创业史一样,红旗也有独立的开始。
章的《楔子》(《创业史》为《铭》)讲述了主人公或其祖先:老一辈农民的奋斗故事。
朱老公和阎老乡在柳林镇大吵大闹,赤膊上阵,拿着铡草机拼命,朱老明上了法庭,跟地主打官司。
,但“一切都注定要失败。”这就为“文本”提供了伏笔和对比:他们的后代与党有联系,
经过党教他们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小说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完成了这样一个“叙事”:“中国的农民只是在* * *生产党的领导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注:见《漫谈红旗谱的创作》。
左(《红旗谱》序),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在《红旗》中,这个主题
,主要是通过朱老钟等人物的“成长”(从对传统农民的仇视和反抗到对“时代”的习得
以及无产阶级政党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朱老钟等人,当时的批评者
它不仅被认为是小说杰出成就的象征,也是当代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收获。这部小说对这个人非常重要
事物的创造符合当代“英雄”创造的基本规律:第一,人物在整部小说中。
而心的位置,则是人物性格中所包含的阶级和时代的内涵,也是完美的理想要求。
《红旗谱》对近代中国农民革命和农民英雄性格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描述。
的一些“独特性”。作者在寻找观念、阶级斗争主题和农村习俗与传统文本之间的联系。
这被他概括为对小说“民族精神”的探索。这其中就包括了“豪爽侠义”中的“姜”性格。
湖的神韵还包括生活场景和文本结构的“民族色彩”。这种联系,虽然主要被认为是
思想和主题的表达,但有时它会使叙事“逃离”思想和主题,而使一些在另一些。
关于人们的欲望、日常生活、风俗、仪式等的表达。那些被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淹没在正文中的有如下几点。
会出现什么。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等。)在《红旗》的表达方法中提供参考。
也参与了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构图。民间语言在这方面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生活的历史连续性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概念和主题阐释的硬度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