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文学评论的例子~题目是给一篇文章,从自己的角度写一篇1500字的评论~

众所周知,中国文革主要领导人鲁迅的小说,树立了一座爱恨情仇的丰碑;他的散文就像匕首和长矛,往往会导致致命的敌人。相对而言,对他的现代诗歌的研究还不深入。其实鲁迅主张用诗歌来唤起国人反抗习俗,他也实践了。因此,他的现代诗和他的小说、散文一样,反映现实,震撼人心,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个

《尚书·顺典》说,“诗言志”。《毛诗序》云:“诗人有其志。”鲁迅甚至认为诗歌可以“牵住人心”,“不随沉默而死”(见《摩罗诗论》)。鲁迅在其光辉坎坷的一生中,精心创作了国风诗、楚辞诗、近体诗(鲁迅称之为旧诗)、新诗、民歌等79首《诗经》诗,其中近体诗59首,占其全部诗歌的74.7%。所谓近体诗,是指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是相对于唐代以前的古诗而言的。鲁迅擅长写现代诗。诗人在现代诗中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忧国忧民的思想像红线一样贯穿其诗,感人至深。这一闪光的思想无疑对团结中国人民、振兴中华有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诗人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心。鲁迅在出国前的青年时代所作的诗中,如《别了,我的兄弟们》,只写了离别之悲,不恨。他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后,立下了推翻满清、拯救中华民族的志向,整颗心都被爱国情怀占据。

试读《自题画像》诗:“灵台无计逃神箭,风雨如磐石,故乡黑暗。我要向赛星拳表示感谢,我以血荐轩辕。”这首诗写于1903。在诗中,诗人不仅描写了祖国风雨飘摇、一片黑暗的景象,还诉说了同胞们尚未体会到的孤独感,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我以血荐轩辕”是诗人一生践行的誓言,也是当时留日爱国青年秋瑾、陈天华、王金发等的相同心愿。

重读《即使成功》:“文章如大地所愿,盼东云唤起梦。我恨疏林,春兰秋菊不同。”诗人写这首诗时,“万物皆贵,作者非死即囚。书店大多关门了,文学界被抛在了脑后。没有稿子卖,对生活影响很大”(给李4月19315)。1932 65438+10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诗人的住处在火线上,只好在英租界的内山书店避难,直到3月19才搬回来。诗人在3月31日为沈松泉写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诗人“虽有意去此险要之国,却思念故里”(1931二月18《致李·》)的心情。这种爱国情怀与屈原对祖国的忠诚是一致的。

其次,诗人明确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无限向往。诗人留学日本,弃医从文,持戟作战,毁骨都是为了救国。诗人努力寻找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当毛泽东和* * *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时,诗人看到了祖国的光明前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动人的赞歌。

请读《湘灵阁》:“我曾闻湘水如染蓝,今闻湘水胭脂痕。香菱妆照湘水,眸光如明月。在高丘寂寞的深夜,方泉无春。鼓声过后,瑶色人不闻,太平如迎秋门。”这首诗写于1931年3月5日。当时,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湘赣边界工农民主革命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首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革命根据地的美好景象,用神话写出了革命根据地的新奇可爱,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的喜悦。《胭脂痕》和《云童》描写万面红旗倒映水中的美景。传说中的香菱是悲伤的,而现在的香菱却快乐地为湘水梳妆打扮,甚至香菱也爱这个地方。后四句描写的是国民党统治区毫无生气的景象,用来对比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繁华。

再看《给画家的礼物》:“风生白起林暗,雾填青天花。我希望画家是新画家,只把朱墨当春日来研究。”这首诗写于1933 65438+10月26日。很明显,前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白色区域,一片黑暗,鲜花凋零。“春山”象征红色革命根据地。“求一个新的艺术家,只学朱墨为春山”,要求艺术家用新的艺术理念去画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山,这难道不是在呼唤艺术家去描绘和反映红色革命根据地吗?它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希望和理想。

第三,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大革命失败后,诗人摧毁了进化论,接受了阶级论,学习辩证法,用马列主义的双筒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分析问题,从脚踏实地的生产者身上看到了中国的脊梁,从欣欣向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未来。诗人后期的一些诗歌生动地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无产阶级和人民。5月30日1934,无题万家莫眠无蒿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万家莫眠无蒿赖,敢歌敢哀。我好担心我与广宇相连,在寂静的地方听惊雷。”《静听惊雷》可谓开创性之笔。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的心和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思考得又远又深,感受到了人民革命的巨大力量。这样的诗,反动派读来会不寒而栗,革命人民读来会斗志昂扬。其社会意义不可低估。

在这类作品中,《我海年的偶然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仿佛野鸡寂寞,星辰凋零。”这首诗写于1935年深秋,正值毛泽东同志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际。当时鲁迅、茅盾给中央发了一份庆祝长征胜利的电报,说:“人类和中国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个信息的含义也包含在《亥年与晚秋》这首诗里。这首诗是用对比法写的。前半段明明白白说国民党军官在日军威胁下南逃,结尾偷偷说红军长征胜利北上抗日。这向人们指出,尽管万籁俱寂的中国还是一个黑暗的社会,但长征的胜利已经向黑暗的时代露出了曙光。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啊!诗人就是这样憧憬明天,憧憬黎明,憧憬未来的。他们心中充满希望,看到曙光就写诗,就像鸡叫一样,给了生活在漫漫长夜中的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诗歌是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旧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鲁迅的现代诗中也有所反映。特别是在30年代,鲁迅的诗从革命民主派的诗发展到无产阶级战士的歌,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内战时期的阶级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摧毁了他们的威信,增加了革命人民的志气。

一个是愤怒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文化“围剿”。比如《玉宇无题飞将》,揭露了国民党空军狂轰滥炸革命根据地的残暴行径。《二十二年元旦》甚至把矛头指向了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这首诗写道:“云封高穴护将军,是否攻寒寨灭民。最后还不如租界,打牌声中有新年。”这首诗写于1933 65438+10月26日,描写了蒋介石在庐山设立司令部,实施反革命“围剿”的罪恶活动。“高邮”指的是庐山。第一副对联是对偶的,“保将军”与“灭人民”是对立的,这恰恰说明“灭人民”的罪魁祸首是“将军”,也就是庐山上的蒋介石。这首短诗就像一场对抗单身丈夫和小偷的大仗。当时这样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国民党三次军事“围剿”时,鲁迅激动地写下了《无题,血窝里的草肥壮》:“血窝里的草肥壮,大地寒凉,硕果累累。多英雄寻夫病,泪洒崇岭聒噪鸦。".这首诗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扩大红军,扩大革命根据地;另一个结果是反革命阵营更加分裂,更加绝望。这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1931年2月,《送阿娥君、兰到中国》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对文化的“围剿”,造成了“吃一堑,长一智”。在1933年3月写的《多钩多刺无题小野》中,有一首“花木凋零”的诗,指出中国的文化界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习惯了长夜》这首诗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彻底失败,他们用残酷逮捕和屠杀的最后手段对付革命作家。反映了以鲁迅为首的革命作家、诗人在李伟森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后的无限悲愤和“从刀中找短诗”的战斗精神,具有强大的政治感召力。

更值得一读的是无题:“清集香菱,九节贞节风慰独醒。但我最后失去了小艾米,却成了搬迁客,传了香。”诗中“一清二楚的项精神”是赞美瞿秋白同志的天才之笔。许广平在《鲁迅、瞿秋白同志、鲁迅回忆录》中说,1933年3月,瞿秋白同志在一天之内写了《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里里外外》、《大观园里的才子》等五篇论述战斗的杂文,他说:“能够在同一天之内把它们写出来,确实使人感到了秋白同志的革命才华,足以使我国人民感到骄傲。他为革命文学的力量增加了许多分量。”这是“一种清采芬芳的精神”“九岁贞操慰人独醒”的最好注脚,指出了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革命斗争精神,也给了秋白同志极大的安慰。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对军事“围剿”和国统区革命作家反对文化“围剿”密切配合,同时取得巨大胜利的社会现实。

此外,《秋夜有感》指出国民党反动派是“柏树旁做道场”,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的两只手:一只手是刽子手,杀人不眨眼;一方面是神父,宗教欺骗。这对革命人民总结斗争经验,增长斗争才干,也是十分有益的。二是生动地勾勒出腐朽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极其残酷,内部经常勾心斗角。1931年春,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派系斗争,蒋介石和胡冲突严重。5月,广州出人意料地成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支持胡,反对分裂国民党统治的蒋介石。鲁迅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及时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恶。当年2月,《致吴绮珊》写道:“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每天都看到中国。生病了就别要药,无聊了就看书。一个宽脸变,砍头的越来越多。忽然入野,南无阿弥陀佛。”诗中“一阔脸就变”的巧妙一笔,生动地刻画了“得手就狂”的“中山狼”形象。“有病不求医,无聊就学习”这句话,调侃落水狗。鲁迅还在手稿中写了“南无阿弥陀佛”四个字,体现了鲁迅对军阀政客的鄙视和冷嘲热讽。

六月,鲁迅写《无题》:“大江日夜东流,聚义远行。六代再续前缘成旧梦,石城月如钩。”这首诗写的是南京政府的孤独与凄凉。从这里不难看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已经不远了。在同一天写的另一首《无题》中,诗人不禁感叹:“我以为的美是看不见的,但我记得江天发雄壮的歌声。”这是通过孙中山这个“美人”的记忆,即蒋介石背叛了新三民主义,败坏了辛亥革命的精神。

《学生与玉佛》《吊死大学生》等诗词,揭露了反动派只图夸张,不敢反抗日本侵略者,掠夺大量古董,在“烟火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慨。在日寇盼川,民族步步推进的关键时刻,反动派背叛了华北和中国。鲁迅写过《海年偶作》,用“金风萧瑟,千官走”的诗句,痛斥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抵抗,一味逃跑的反动派。

三是讽刺反动文人的丑恶行径。反动派用钢刀杀人,反动派用软刀杀人。鲁迅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如《吊鲁骚》:“脱帽引出,夫穷。头去万里,犯子之误。”鲁迅在这里揭露,梁实秋对一般浪漫文人的鲁骚攻击,是“炫耀其头”,是用软刀子杀人,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杀人后挂头炫耀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反革命罪行。

衡量一个诗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主要看其受欢迎程度。鲁迅的现代诗表现了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生活最热切的关注和自生成的正义呼声。

首先是对被迫害致死的进步人士表示深切哀悼。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反动派横行时期,进步人士都受到排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这位诗人悲愤交加,写了几首悼亡诗,读起来让人潸然泪下。如《悼范军三章》刻画了范爱农“目中无人,白眼看鸡虫”的倔强形象,歌颂了范爱农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高尚品质。诗中诗人关切地问范爱农在天之灵,“可否独沉碧水洗心?”感情是多么真挚深刻啊!在诗中,诗人还深刻地揭示了范爱农悲剧的社会原因,即“人间的味道是秋天的苦涩,人间是贫穷的”,“狐狸去了山洞,桃娃娃出现了”。这生动地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依然没有正义,坏人掌权,好人受欺负。

再如《悼杨全》:“有没有如旧日豪情,花开花落?”。你什么时候为江南雨流泪,为思敏哭泣?“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竭力把悲痛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让它表露出来,但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全被国民党蓝衣社的特务暗杀时,他却忍不住哭了。还有一首《悼念丁俊》,来源于丁玲被杀的谣言,悼念杀害“耀高丘”的人,也就是有才能的人,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第二,我们应该对旧社会不幸的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多年的内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和无数家庭的和平生活,使数百万千千妇女陷入痛苦的深渊。看到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并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和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严正谴责。

请看《闻》:“邓华在宴会上大放异彩,迷人的姑娘在化妆上要求严格。突然想起自己的感受,吻了一下大地,我看着罗袜掩饰哭泣的痕迹。”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8日闸北大轰炸之后。它描述了一方的奢侈和另一方的无知。邪恶的侵略战争把房屋变成了焦土,无数女孩的父母和兄弟被杀,于是这些女孩沦落到有钱有势的人家伺候宴席。诗中勾勒出一个悲伤少女的形象:在权贵的傲慢下,连内心的痛苦都不敢表露出来。当内心的痛苦难以忍受时,他们迅速“假装看着丝袜,以掩盖哭泣的痕迹”。诗人非常细致地表现了女孩痛苦的心情,对“迷人的女孩”充满了高度的同情。

再看《两赠于人》:“秦女容玉筝,良辰热情,夜风轻。一瞬间,冰弦绝对断了,但我看到了星星的声音。”“明眸越女晨妆,水荷风是故里。当你唱完所有的新词,你就看不到了,干云似清江上的火。”这两首诗都是关于女歌手的不幸。第一首歌讲的是秦女(泛指甘肃、陕西的女人),她们经营古筝,断弦奔星,担心亲人被杀,内心充满恐怖。第二首歌是关于越女(泛指江浙一带的妇女),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学习唱新词。一想到家乡的严重干旱,她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如此传神的诗句,无疑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三,是对身处困境的日本同志表示温暖的关怀。30年代日本法西斯横行,军事集团横行。他们发动了侵华战争,镇压了国内日本人民的反抗。因此,诗人非常关心日本反法西斯同志。《一战二战后的工作》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战争的阴云暂时聚集在春天,重炮无声。我没有一首诗可以寄回去,但我衷心祝愿平安。”这首诗是写给日本的山本初美女士的。1932年2、3月,日本军事集团策划了多起政治暗杀。5月,就连主张在侵华战略政治中“谨慎”的首相犬养毅也未能幸免。山本楚志是一个痛恨法西斯的歌手。所以鲁迅在这首诗里特别关注她的安危,真诚热情地祝她平安。

日本的西村博士“在上海战后丢失了家里的鸽子,收养了它;开始的时候,有和平,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建个塔躲起来,问问题。“鲁迅写了一首诗,名为《三义塔》,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飞向天空@ ①灭人子,井里败后留饥鸽。我怀着一颗伟大的心离开了火宅,最后我把塔留给了瀛洲小姐。细鸟犹梦抱石,斗士矢志抗流。尽全力抢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这首诗中,“一只好鸟在睡梦中仍然抱着一块石头”这句话使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将永不消逝;“斗士赤诚而坚定逆流”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中日反帝斗士赤诚而坚强,并肩作战;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未来,说:“让我们尽全力去抢浪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就是说,抗战胜利后,中日两国人民仍将保持兄弟般的友谊,在微笑中忘记过去的仇恨。由此可见诗人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多么有远见!这些感人的诗篇给中日两国人民以深刻的启迪,架起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

综上所述,鲁迅一生创作的现代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生活,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激励人们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这就是鲁迅现代诗的历史功绩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