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的装甲武器

一战时的装甲武器

装甲列车是一种武装化的火车,活跃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它依靠铁路移动,由多节装有火炮、机枪和装甲的车厢组成。由于它火力强大、防御性能优越、机动性强,且有极高的运载能力,在坦克发展成熟之前是陆地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被称为"陆地巡洋舰"。而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过度依赖铁轨,对后勤要求较高。即便如此,装甲列车仍是导弹和陆地战车发展成熟之前的重要军备。

一辆装甲列车包括很多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的动力车、炮装车、指挥车外还设有用于收容运输士兵的轻装甲车、用于防止地雷的无人车和备有高射炮的防空火力车。为最大化减少受损程度,提供动力的蒸汽机车厢通常位于列车的中央位置。武器方面自然是机枪、火炮、反坦克炮与高射炮,简装的装甲列车甚至直接将坦克改装后置于平板列车之上,以坦克主炮作为主要火力输出。

通常情况,装甲列车是作为两军交战的先头部队,侦察敌情、掩护友军、提供火力支持和安全运输步兵都是它的主要用途。由于可提供不间断火力、便于集中射击,且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以一列装甲列车作为据点进行独立战斗也是可行战术

装甲列车的首次出现于1861~1865的美国内战时期,在蒸汽机车头前加装一节武装列车,用于保护列车工人、应战骑兵。1870年普法战争和1899年英国的两次布尔战争期间也有装甲列车出战。此时的装甲列车主要作用并非作战,而是保护列车运输的货物。

在一战时,俄国、奥匈帝国和英国都曾使用装甲列车。

俄国因陆地面积大、铁路覆盖广而成为使用装甲列车最多的国家——俄国铁路从西面的乌拉尔山脉,贯穿西伯利亚延伸至海参崴,可以说是经济命脉一样的存在,掌握了铁路必然会在战斗中占据极大优势。战斗民族一直以来就以粗犷豪放闻名于世,这种奔放型的兵器自然是毛族最喜欢的类型。可惜的是战斗民族在设计方面几乎毫无天赋,只想着要让炮管又大又粗,却忘了炮台的限制:很多俄军的列车火炮由于设计缺陷无法360°旋转,只能在侧面进行有限角度的射击,以至于无法很好保护车内乘员,数次发生整车被德国全数缴获的悲惨历史。

直到1915年俄国与德国交战时,由法国技师监制的重型装甲列车出现,终于配上了全角度旋转基座。然而此时的俄军士气几乎被德国消耗殆尽,依旧难逃被缴获的命运。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期间先后有上百辆装甲列车参与战斗。当时的红军条件有限,很多装甲列车是在普通车厢开出机枪孔、架设野战炮之后,并用沙包、枕木进行加固;甚至还有直接把坦克开上平板火车,用炮台做火力输出的野蛮打法。

二战期间,苏联装甲列车逐步进入规范化生产,很多地方设立了专门的试验基地与培训机关,俄国进入了装甲列车的鼎盛时期。1945年斯大林参加波茨坦时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既不是专机也不是轿车,而是一辆豪华的装甲列车——确实非常符合战斗民族的做事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二三十年代也曾使用装甲列车,比较著名的如奉系军阀张宗昌所建立的重型铁甲列车部队,是中华民国早期不可忽视的一股战力,张宗昌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铁甲列车之父"。1931年日军入侵我国东北,张学良将军也曾率领东北军在锦州地区与日军进行了数次使用装甲列车的战斗——这也是历史记载中为数不多的装甲列车之间对轰的作战。

二战后,由于空军和陆地战车的迅速发展,装甲列车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的进入了各类军事博物馆。即便是俄罗斯也在21世纪初的车臣战争结束后,正式退役了最后一辆装甲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