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父母读后感。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爸》通过用象征和寓言的方式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一种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傻逼冰仔为主角。通过他的刻画,勾勒出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变态和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冰仔是一个“未老先老”却一直“长大”的小老头。他长相怪异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字:“爸爸”“X妈妈”。然而,这样一个缺乏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被鸡头寨全体村民顶礼膜拜,奉为阴阳两卦,尊称“相公”、“相公”、“神仙”。因此,缺乏正常思维的兵仔表现出了村民无知、缺乏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鸡头寨和鸡尾寨之战后,大部分男人都死了,但兵仔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倔强、丑陋和非理性,他的两个预言性短语,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式,又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神秘意义。同时隐含着传统文化中长期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的文化惯性,明显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态度。韩少功基本上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主义传统的推崇,在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又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复活了楚文化中离奇神秘的神话意味,给文本涂上了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我们说过,“寻根小说”大多采用看似传统、现实的叙事风格,但《爸爸爸爸》采用了荒诞的“寓言体”,这可能是个例外。

一个不幸的畸形孩子,因为身体上的缺陷,经常被人当娃娃玩。当所有的人都死了,走了,他还奇迹般的活着,就是韩少功笔下的冰仔。韩少功在中篇小说《爸爸》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村庄里的悲剧。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悲剧,无非是觉得自己高贵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突然被毁掉了,从而教人悲愤。而《爸爸,爸爸》确实有这样一种教人悲愤的效果。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演练,中国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的一切都以经济为考量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加上信息的发达和投机者的推波助澜,人们已经对金钱疯狂,盲目跟风,从而把一个世界画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天堂。结果就是道德没有绝对的标准,现实取代了理想。气候充满了不确定的观念和虚拟的价值观,人被物化,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从这里,韩少功看到了日益复杂的人性问题和社会商品文化行为给生活带来的矛盾。他觉得人类仿佛回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时代,而韩少功觉得这种现象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造成的,所以他坚持自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批判的眼光用自己“神秘”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探索生命的本质。

小说《爹地爹地》里有很多古老的传说,有绿眼裸眼的蜘蛛精,有水桶粗竹筷细的蛇,有红眼睛的老鼠。这些不可调和的图表,无非是编剧为了填补某些思想上的不足,故意造成的鸡头寨的混乱和疯狂。而这在本质上是荒谬的。作者创造了如此荒诞的图表,并试图用精神、文明、道德意识等美好的名称一一加以装饰,使之看起来理性。

事实上,故事本质上的荒诞和混乱,往往很难通过修饰得到有效的改变,这就导致了《爸爸爸爸》整个文本的一种“有序的混乱”,而这正是作家从利益角度考虑的。

韩少功在《爸爸爸爸》的写作中注入了很多非剧情的论点,小说也有抒情和知性的意味。作家希望摆脱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给予读者充分的再创作自由,具有变形倾向,这与西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三点来看:

第一,西方当代派不重视写人物,重视叙述人物观点,重视角度定位和技巧探索。他们在写作上力求出奇制胜,写的时候不注重人物的真实性,而注重个人感情的宣泄和倾诉。

第二,在《爸爸爸爸》中,韩少功有意抛弃了传统小说观念中的叙事规则,使之显得散乱混乱。其实里面潜伏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编剧刻意把故事剪成碎片,然后从人物感情出发重新整合。作家为了表现自己深刻的精神世界,并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写人物上,而只关注人物的某种心理反应或模式类型,以突出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其独特个性的描写。

第三,《爸爸爸爸》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塑造典型人物,而这样的典型人物必然是高于生活的,或者是比生活本来的样子更典型的。《爸爸爸爸》中的“非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说艺术构成中心的演变,既脱离了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的框架,又拓展了审美视野,使小说不再拘泥于人物和事件,不再拘泥于生活本身的羁绊,从而更全面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世界形象。另一方面,小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的,但这种生活原型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看透的,是可以转化的,并不是说人物是以净化、强化、神化或者丑化的形式出现的。这三点符合西方当代学派的创作特点。

这是爸爸爸爸。一部有着如此夸张哲学的小说。这些小说都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弱势群体和一群住在湘西一个据说是平房的落后村庄的村民的生活。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无知、挣扎、堕落和毁灭,对文明的错误进行了有力的控诉。这种指责是对中国政教文化专制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反击,也是对世界商业文化、经济、人道主义入侵中国而诞生的一种民族意识的反击。毕竟在韩少功看来;“文化”就是“传统”。然而,传统的开始必须沿着因果范式进行。之所以说《爸爸爸爸》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从原著层面探索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

不容忽视的是,这位作家的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文学虽然还像以前一样蓬勃发展,但主要功能和效用已经大不如前,每分钟都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对于作家来说,这种趋势是一种打击。面对大众传媒对商品经济的极大夸大,验证了电影几乎成了人类行为的教育中心,作家自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当代文学的瓶颈和死胡同。因此,一种失落和焦虑的感觉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中,而这种感觉总是广泛地呈现在作家的作品中。面对目前的困境,作者表现出一种失去理智的感觉,他因此采取了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即同意任何反对它的人。比如你说文明好,他就大放厥词。相反,他只会简单地多批评。总之,为了吸引眼球,他们会不择手段。但是,原则上,一个作家做这样的事情并没有错。当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商品时,一个作家用这种怪诞的姿态作为他探索社会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也许正是因为作家在现实中不妥协,有强烈的反对传统规范的倾向,他才能把古今中外的一切联系起来,通过混合吸收这两种文化的经验,才能加深当代文学的色彩。事实上,韩少功并没有放弃对人类的希望。就《爸爸爸爸》而言,可能有不足之处,但并不妨碍作家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寻根意识的自我感悟,也不妨碍他刻意强化的对社会的责任。

再说爸爸爸爸,有人说它是以某种原始形式表现人类命运的“流氓”文学,有人说它是生命的象征,有人说它是具有生命力的民俗的代表,有人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甚至有人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冰仔比作阿q,如果把所有这些论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风格,就不难看出它所批判的人性的深度和力度。从小说内容来看,鸡头寨的人物都是一群野蛮、古怪、愚蠢、自私的魔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他们眼里,有缺陷的人在生活中会受到惩罚和审判。比如兵仔的故事里,他只会说两个字,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X”。冰仔作为一个人,只有人类的本能意识,和婴儿没什么区别。婴儿也有同样的特点,就是饿了有吃的,所以心情好,开心就笑。反而觉得不好,不开心,只能通过各种面部表情,包括哭来反抗。而冰仔开心的时候叫你“爸爸”,不开心的时候翻个白眼看你,哼哼两声叫你“妈妈X”。不要不开心,这是宝宝的语境,你不能不理解。但是冰仔的“宝宝”真的不太讨人喜欢,所以当他天真无邪地叫人“爸爸”时,总是会惹上麻烦。作家在小说中特别突出这个主题,就是为了提醒世人;人活着还不够,但被赋予人的本能还不够。但是,人要先活下去,这就得靠人的本能。而冰仔的愚蠢也因此被写的淋漓尽致。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兵仔这个人物。冰仔没有语言,缺少思想。一个作家凭主观想象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不仅是为了突出人性的美好,更是为了告诉世人,他其实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意识,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抽象的哲学思维。他无疑是一个能用思想支配别人的人。当然,这些都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条件。此外,作者试图用真实的材料来构成社会形象。他根据已经被普遍塑造的人物和他所要表达的理想,赋予人物一定的特征,然后将他们的特征夸大三倍到漫画的程度,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极其丑陋可笑。

有人说小说里的仁宝其实就是韩少功本人。Compal的特点表现为自我觉醒,就其理念和发展情节的变化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仁宝意识到,在“原始人”的世界里,要解释一些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其次,仁宝觉得年轻一代的无知让他终于明白了所谓“价值”这个诱人的问题。第三,鸡头寨的不公正,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做自我选择时,应该对他人承担的责任。看这个形象,仁宝有明显的作家影子,无需细说。

站在仁宝对立面的人,从特点上来说应该算他妈。冰仔的妈妈没有个性,是只鹦鹉。这种人是为别人而活,为别人而存在的。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作家根本不需要深挖生活,站在谁的对立面去写就行了;作家表明,这种人在世界上的存在简直就是浪费。在这种前提下,任何人再去写她,当然是一种浪费,但正是因为她是以他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没有人能忽视她,而有了种种,作家笔法的精致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爸爸爸爸》这本书里,仲裁缝可以说是最值得研究的中心人物。编剧安排了这个人物的出场,马上向我们提出了很多问号;仲裁缝是聪明人吗?你能在他身上看到明天吗?不公正的悲剧让他第一次握住了冰仔的手。你从中学到什么了吗?仲裁缝深信殉道是遵循古训,即带领山中老人回归“族谱”(自杀)是一种“重生”的哲学。这真的是理由吗?很自然的,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充满了荒谬,毫无意义的时候,他可以选择去另一个他认为是“极乐”的地方。问题是小说充满了荒谬的哲学,仲裁缝的思想充满了消极的人生哲学,比如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觉得自己的个人力量在下降,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很黯淡,他觉得人类只有通过信仰的选择才能探索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当然,作家为仲裁缝创造这样一个特征的目的是利用人的情感来实现小说的可塑性。必须清楚,人性的弱点在于,当他们对现实充满仇恨的时候,就会把它加深、放大,进而扩大到对生活充满悲观绝望的情绪。但不宜过多宣扬消极悲观,小说在这里最发人深省。

韩少功在小说《爸爸爸爸》中广泛运用了这种似是而非的叙事技巧,这些都导致了新时期创作观念的宏观视角。就其表现形式的变化而言,是对一个时代历史不可忽视的考察,相信没有多少人有理由反对。

不错吧?拿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