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巧克力》故事简介|欣赏|回顾
1991彩色胶片114分钟
墨西哥米拉摩西电影公司出品。
导演:阿方索·亚罗编剧:洛拉·埃斯基维尔摄影:伊曼纽尔·鲁班茨基史蒂夫·伯恩斯坦主要演员:鲁美·贾华佐(蒂塔)宏观·莱昂纳尔特(佩特罗)里贾纳·托尼(伊琳娜)
本片获得1991 Airiau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摘要
蒂塔出生时,她的母亲伊琳娜正在厨房切洋葱。洋葱的强烈使她在母亲的身体里哭泣。据厨师查娜说,蒂塔是被滴落在厨房地板上的泪水推向这个世界的。她出生后,眼泪成了一条河。查娜扫起从眼泪中蒸发出来的盐,这些盐重达40磅,足够全家人吃很长一段时间。
伊琳娜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蒂塔,所以她是由厨师查娜抚养长大的。查娜整天围着厨房的桌子转,所以蒂塔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一生都伴随着厨房里的洋葱味。自从蒂塔知道如何使用刀叉后,她学会了切洋葱的技巧。善良的查娜祝愿这个年轻的生命,希望她早日长大,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这种美好的愿望遭到了伊琳娜的严厉批评。她说,“蒂塔永远不会结婚。她是我的小女儿。她会照顾我,直到我死去。”伊琳娜是根据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一条规矩说这番话的:任何女孩都不应该嫁人,而应该终身侍候母亲。
妈妈爱她的两个姐姐,露西拉和索菲。苏菲有着墨西哥女人没有的金发,人们议论纷纷,说她是混血儿,不是蒂塔父亲的女儿。蒂塔的父亲在愤怒中死去。
1910年,三姐妹都长大了。英俊的牧场主皮埃特罗出现在深爱女孩的蒂塔面前。蒂塔觉得“当他盯着她的肩膀时,就像面团接触热油一样热”,爱情少女的种子也爱他。
皮特罗无法抑制这种感觉。他向蒂塔坦示爱。他说:“我知道这个表白真的太唐突了,但是要接近你太难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请给我时间考虑一下……”
皮埃特罗说:“不,我现在就需要你的回答。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不需要考虑的。”
彼得罗和他的父亲来到蒂塔家求婚,但伊琳娜婉言谢绝了。她说蒂塔是最小的女儿,按照家规要伺候母亲,不能结婚。不过,她也表示,如果彼得罗想结婚,她可以和只比蒂塔大两岁的大女儿卢萨拉结婚。
彼得罗考虑了一下,同意了伊琳娜的建议。
回家的路上,皮埃特罗的父亲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改变主意,为什么会和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结婚。皮埃特罗说,“如果你不能和你爱的人结婚,接近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她的姐姐结婚。”
他们的谈话被查娜听到了。
查娜把这一切都告诉了蒂塔,蒂塔安慰她说:“他结婚是为了爱,是为了更爱你。”但这种安慰的话,并不能治愈女孩被打垮的心。
为了压抑内心的痛苦,蒂塔每天晚上都要织一条毯子,眼泪不停地滴在毯子上,后来织了100米。
露西拉的婚礼就要到了,伊琳娜命令蒂塔负责妹妹的婚宴。蒂塔苦涩的眼泪滴到了用170鸡蛋搅拌的结婚蛋糕面粉里。查娜说悲伤的眼泪是有毒的。果不其然,吃了结婚蛋糕的人莫名其妙的难过,然后全部冲到河边呕吐。
皮埃特罗心里只有蒂塔。结婚三个月后,她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妻子发生任何亲密行为,这让露西拉非常痛苦。伊莲娜发现皮埃特罗和蒂塔坏了,所以她禁止他们靠近。
皮埃特罗以“烹饪一周年”为由,送给蒂塔一束玫瑰花。蒂塔把花紧紧地抱在胸前。带刺的玫瑰在她胸前留下了三个血渍,花的香味也激发了她的灵感。她想用玫瑰花瓣为她心爱的人做一道菜——玫瑰汁鹌鹑。这道精心制作的菜肴端上餐桌时,不同的人品尝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皮埃特罗吃着这道菜,仿佛蒂塔的整个身心都进入了他的身体;伊琳娜的脸莫名其妙地苦了;苏菲吃了这道菜,浑身发热。她冲到小屋去洗澡。路过的萨帕达农民革命军闻到了这道菜的香味,失魂落魄,开枪放火烧了木屋,赤身裸体的索菲在原野上狂奔,被一位革命将军骑在马上,两人一起消失在地平线上。后来有传言说她是* * *,伊琳娜气得大病一场。
这只“玫瑰汁鹌鹑”让蒂塔和皮埃特罗找到了一种交流心灵和爱情的方式。蒂塔的厨艺越来越完美了。
伊琳娜禁止别人提及女儿苏菲的名字,甚至烧毁了她的照片和出生证明。
一年后,露西拉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妈妈没有奶,这孩子哭了一整天。蒂塔总是渴望帮助饥饿的人。她以处女之心喂养皮埃特罗的血肉,把所有的感情都献给了孩子。孩子满月时,村民们品尝了蒂塔美味的菜肴。人们问她如何烹饪它们。蒂塔回答道:“关键是在制作它们的时候要投入更多的爱。”露西拉分娩后身体虚弱。伊琳娜要求皮埃特罗带她去阳光明媚的德克萨斯州。蒂塔感到失落和失落。很快,传来噩耗:孩子因饮食不当死亡。蒂塔长期压抑的痛苦和怨恨终于爆发了。她对妈妈说:“孩子死了都是你的错!””她爬进布满灰尘的鸽舍,不愿再看这个世界。人们说蒂塔有精神病。
伊琳娜要求约翰医生把蒂塔送到精神病院。离家的那个傍晚,马车载着蒂塔缓缓前行,身后拖着蒂塔织的百米长毯子。善良的约翰是个鳏夫,一直暗恋蒂塔,把她带到德州老家,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蒂塔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吃喝。
约翰说,他的印度祖母曾经告诉他,每个人生来心里都有一盒火柴。如果不能自燃,一定是外力点燃。每一句话,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声音,每一次爱抚,都可能是点燃的契机。如果火柴一直不亮,那就是湿的,永远不亮。约翰认为要治愈蒂塔,必须点燃第一根火柴。“因为感情的突然爆发,整盒火柴同时点燃,会产生强烈的光彩。它向我们展示了出生时被遗忘的道路,也正是这条道路引领我们回到神圣的基础。”
医生带来了蒂塔家的女仆珍查。她用真挚的爱做了一碗牛肉汤,蒂塔喝了之后神奇地康复了。
不久,伊琳娜去世了。蒂塔用妈妈一直挂在脖子上的小钥匙打开了她珍贵的小盒子,发现里面有一张男人的照片和情书。外界的传言终于成真了。蒂塔流泪了,但她的眼泪不是为了爱被压抑的母亲,而是为了那些因爱受挫的人。
蒂塔和皮埃特罗在葬礼上再次相遇。露西拉还有一个女儿,蒂塔也真心照顾她。只是在一次宴会上,当她听到萨拉·卢宣布,长大后,小女孩不能结婚,要终身为母亲服务时,她又厌恶又难过,仿佛伊琳娜还活着。回到厨房后,蒂塔开始诅咒,让莎拉的公告在自己的肚子里腐烂,让腐臭的气体从她的洞里逸出,蒸发。诅咒真的起作用了,之后莎拉就一直打鼾放屁,嘴里还很臭。Petro更加疏远了她。
约翰医生正式向蒂塔求婚,蒂塔为了不让他伤心,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她毕竟深爱着彼得罗。晚上,皮埃特罗偷偷溜进蒂塔的房间。暗恋多年后,他们终于有了接近的机会。但就是从这一天起,伊琳娜的鬼魂经常出现。她指责蒂塔忘记了道德和尊严,抛弃了社会规范,这让蒂塔深感恐惧。
苏菲回来了。不像传言的那样,她成了魏祖洪将军的妻子。
“真相是不存在的。”索菲对蒂塔说:“事实是,露西拉不顾你的爱,嫁给了皮埃特罗。”
“但她是妻子,不是我。”
“那又怎么样?婚姻能改变你和皮埃特罗的感情吗?当然不是,你的。爱是真爱。你必须向萨拉·卢承认这个事实,尤其是在她母亲去世之后……”
她鼓励蒂塔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当伊琳娜的鬼魂再次出现时,蒂塔说:“要走的不是我和彼得罗,而是你!我受够了你的折磨。是时候一刀两断了!”从此鬼魂不敢再来打扰她,她的心灵再也不会被束缚。
约翰已经为婚礼做好了一切准备。蒂塔告诉他,她把自己的童贞给了另一个她爱的人,并要求取消婚礼。好心的医生觉得蒂塔真的很爱皮埃特罗,主动退出了。但他坚信:“传统会随你而逝。”
1934年,露西拉已经去世,约翰从未结过婚,太阳穴花白,蒂塔也从未结过婚。他们仍然是真诚的朋友。皮埃特罗的女儿和约翰的儿子幸福地结婚了,他们一起进入了哈佛大学。
当客人散去,老房间里只剩下蒂塔和皮埃特罗,他们才在无数烛光下体会到真正的结合。彼得高兴死了,蒂塔慢慢地吞下火柴。整个老房子都被点燃的火焰包围着,这对恋人永远不离不弃。
人们在牧场遗址的灰烬中能找到的是蒂塔留下的一本食谱,以及这个关于深爱的故事...
辨别和欣赏
《爱情巧克力》是根据墨西哥女作家罗拉·埃斯基维尔的第一部小说改编的。劳拉·埃斯基维尔写完了电影剧本,交给了她的丈夫,导演阿方索·亚罗。
《恋爱中的巧克力》将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带入了厨房和卧室——拉丁美洲女性的传统避难所和监狱。
没有模式可以用来分析这部电影。只有理解了“魔幻现实主义”是如何植根于拉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在“魔幻现实”看似荒诞的外壳下,如何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以及漫不经心的流浪中所隐含的社会批判。
据文学研究者介绍,“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欧,于1948年传入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在欧洲并没有发展成为文学或艺术流派,但当它进入拉丁美洲时,已经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形作品。该术语一经引入,便迅速发展成为对当今世界文坛有重大影响的文学流派。这当然离不开拉美的自然条件、政治条件、印度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和非传统、古代和现代的思想影响。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受西欧超现实主义的启发,但反对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虽然他们接受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即“神奇的东西是美的,一切神奇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神奇的东西才是美的”(布莱顿)。但魔幻现实主义追求现实中的魔幻,同时又注重反映现实,是一种“魔幻现实”。
阿方索·亚罗(Alfonso Yarrow)尽量保持文学特色,通过昆塔的画外音讲述了她姑姑蒂塔和曾祖母几代人的故事,可以说是墨西哥乃至整个拉美大陆女性命运的缩影。昆塔讲的是日常琐事,比如“切洋葱”“织长地毯”,但与人物命运、情感经历、喜怒哀乐息息相关。“魔法”和“现实”有什么关系?导演通过昆塔的语言,充分发挥了文学赋予读者更多想象可能性的作用,生动展现了蒂塔的悲剧命运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厨房”是本片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也是每个墨西哥女性重要的生活空间。切洋葱是这里最频繁的工作,厨房里弥漫着辛辣的洋葱味,让人想哭。这些眼泪落到地上,被太阳蒸发成盐粒。这些盐粒被清理干净有40斤之多!
这个开头生动地反映了传统拉美女性被禁锢在厨房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无法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苦涩命运,无疑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同样,伊琳娜的“幽灵”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生动地揭示了旧传统观念束缚人和“死人统治活人”的现实。
电影毕竟不是文学。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做了很多努力,将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体裁移植到电影形式中。“魔幻现实”是一个接一个展现给观众的,有时是一个现象,一个真实的画面现实(比如露西拉婚宴上宾客的呕吐);有时是充满幻想的视觉场景(如苏菲的离去);有时又充满了伤感的浪漫情怀(比如蒂塔被送进精神病院时,车厢后面拖着一条百米长的地毯)。这些魔幻现实的展示,旨在刻画人物,揭示人的心理过程,也是精神状态达到巅峰和亢奋时的一种宣泄。导演阿方索·亚罗十分注重不同心理条件下的场景氛围营造,发挥光、色元素的情调,让观众不是在看一个魔幻故事,而是在体验一种与主角蒂塔的情感体验。可以肯定的是,电影如果不充分发挥很多表现手段,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
鲁美·加华佐和里贾娜·托尼的出色表演使得蒂塔和伊琳娜之间的矛盾关系丰富而复杂。剧作家对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定义。既然是母女,按照家规,任何女儿都不能结婚,必须陪伴母亲一生。于是,人物关系的特殊性和残酷性就开始了。蒂塔没能嫁给心爱的皮埃特罗,却想方设法为皮埃特罗和姐姐的婚宴做蛋糕。影片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表现这种无爱的骨肉关系和无爱的婚姻,揭示人们的情感痛苦和冲突,其现实意义和批判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影片中,母亲伊琳娜的“鬼魂”多次出现,并没有采用通常的恐怖夸张的可憎手法,而是和她活着的时候一样,这种处理方式也强调了现实意义。
影片中,皮埃特罗无法打破旧传统,与爱他的蒂塔结合。相反,他娶了他的姐姐露西拉,以通过这场无爱的婚姻达到继续与蒂塔联系的目的。这种矛盾的做法让皮埃特罗看起来极其虚伪,也给蒂塔不幸的情感经历加倍增添了痛苦,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其作品反封建、反传统的性质。在这一点上,也反映出作品受到了印度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响,除了苏菲之外,所有的人物都受到了命运的摆布。外来西班牙传统的保守观念也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使得事件、人物关系、剧情走向都显得扭曲和荒诞。
不可否认,《爱情巧克力》的导演阿方索·亚罗(Alfonso Yarrow)在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上有着不俗的功力。故事讲述流畅优美,影片视听元素运用巧妙不露痕迹,表现了被传统束缚的强烈感情和被压抑太久的情欲带来的死亡。摄影在场景和光色处理上也准确地体现了导演的意图。但由于上述局限性,影片最后,拉丁美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蒂塔与皮埃特罗的爱情死亡,难免会给观众带来思考。他们的死是一种反叛,是对自由和爱的神圣追求,还是最终会“认命”,成为封建传统的殉道者,成为守护者?